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戰結束後,最先對我軍動手的為何不是中央軍,而是閻錫山的晉軍

2024-02-05歷史

1945年上黨戰役,是國共兩軍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真正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交鋒。雖然是在山西境內的局部作戰,但雙方均投入大量作戰部隊,戰役結果以閻錫山晉軍損兵近4萬人,8個軍的編制被迫變成了5個,在山西徹底陷入收縮防禦告終。既然晉軍當時自身實力並不怎麽突出,總兵力不過12萬人,為什麽要在國民黨中央軍都尚未出動的情況下,第一個跳出來與我軍開戰呢?這似乎有點不合邏輯,我們來分析一下。

山西是舊軍閥閻錫山起家的地盤,即便1930年中原大戰失利後外圍區域喪失、總兵力從30萬銳減到十余萬,晉軍在山西的勢力仍然樹大根深,尤其經濟實力和城防建設,其他軍閥根本無法染指。閻錫山出於自身性格原因,也很滿足於現狀,並無多少大肆擴張的欲望,更多時候只是想保全山西,連山西境內的鐵路線都是窄軌,外省火車開不進來,目的就是形成獨立王國。但由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原因,山西各城市大部份被日軍攻占,八路軍的主要作戰範圍也在華北地區,因此閻錫山滋味並不好受,一直伺機想奪回山西全境,鞏固自己的傳統地盤。

如此出發點之下,閻錫山對晉軍和八路軍的實力對比產生了錯誤判斷,在全國解放戰爭爆發之前,便大膽發起了上黨戰役。一方面抗戰結束國共兩黨進行和平談判,由於我軍對比國民黨軍在全國兵力方面處於弱勢,閻錫山認為在談判中我方將處在弱勢地位,談判桌外八路軍也不會在此大背景下與其爭奪上黨地區;另一方面,局部兵力對比晉軍也有一定優勢,故派史澤波率領第19軍搶先占領長治(上黨)。此時日軍投降,晉軍正好還能假借受降之名恢復地盤,而且華北地區的我軍部隊長年打遊擊戰,部隊分散流動性大,閻錫山不看好八路軍能立即轉入正規戰、攻城戰,尤其長治還有堅固城防工事可供晉軍利用。

結果事態發展與閻錫山戰前估計完全相反,國共談判期間,兵力處於下風的我軍恰恰決定借助戰場上的主動來給談判增加砝碼。華北我軍的行動令晉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史澤波部外加閻錫山派來增援的彭毓斌部均被我軍殲滅,從此閻錫山需要中央軍和傅作義部隊共同防守山西,再也不是原來「土皇帝」的樣子了。

不過也不要因此就輕視閻錫山部隊的實力。1949年北方三大戰役結束,中央軍損失百萬部隊,唯獨山西省竟然還沒有被解放!除去我軍戰略部署的因素外,確實也有晉軍善於打防禦作戰的原因。臨汾、晉中、太原等戰役,都是付出重大傷亡代價後才取勝,尤其最後爭奪太原,華北我軍損失4萬多兵力才拿下,可見晉軍的守城經驗豐富,閻錫山的部隊雖然攻擊乏力,卻善於死守地盤,給我軍造成了巨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