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羅炳輝名列36位元軍事家之中,長征後為何沈寂年余?跟草地分兵有關

2024-05-10歷史

1989年,中央軍委經過認真評選,公布了首批33位軍事家名單,後來的1994年又新增了3人,共計36位元當代軍事家。在這36人中,凡是參與了1955年授銜的,最低都是大將軍銜,含金量非常高。

在這其中,羅炳輝比較特殊,他原先是舊軍隊出身,1929年才起義加入紅軍,參加革命的時間比其他35人都要晚。

羅炳輝剛起義時僅是團長,但短短三年多後,他就成為了軍團長,迅速崛起的原因很簡單,他軍事能力極強,能率領部隊打勝仗。

但這樣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卻在三大主力會師後沈寂了一段時間,直到1938年才重返一線軍教擔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這個原因,主要在於他草地分別時做錯了選擇。

羅炳輝到底有多能打,從長征時的一次掩護任務中就可以看出來。

三渡赤水河後,毛主席下令紅軍主力南下,繼續南渡烏江,從貴州西南角向雲南方向而去,這是「四渡赤水」極為精彩的一部份,也是非常冒險的舉動。

當時紅軍被重重包圍,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要有一支部隊偽裝成主力,做出北渡長江之勢,吸引國軍的註意力。中央思前想後,決定將重任交給紅9軍團。

1935年3月27日,毛主席給紅9軍團發出電報:我野戰軍決南移尋求機動,而以九軍團暫留現在活動地域鉗制周吳縱隊,以配合我主力作戰。同一天內,朱德也連發兩封電報給紅9軍團,可見事態之緊急。

但這就意味著,紅九軍團往後一段時間要脫離大部隊,基本是自謀生路了。

紅9軍團軍團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接到命令後沒有怨言,大張旗鼓在烏江以北區域活動,就地修築了許多工事,且故意讓部隊在街道上刷標語「突破烏江防線,與紅四方面軍會合!」

種種跡象,讓蔣介石產生了誤判,以為紅軍主力真的要北渡,所以命令各部全力進攻。

為了能達到誘敵的目的,羅炳輝讓麾下撤退時不能太迅速,必須給國軍一個能追得上的期望。也正因為如此,國軍咬得非常緊。

因為紅九軍團的出色表現,紅軍主力於3月29日至4月1日順利南渡烏江,一舉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按照原定計劃,紅九軍團完成任務後就迅速趕到烏江邊上的沙土,然後渡江隨主力前進。

但是紅九軍團擺脫時敵人多花費了些時間,道路泥濘也是他們行軍的阻礙,等他們4月2日下午趕到指定地點時,已經超過了預定時間6個多小時。而本該負責接應的陳賡見紅九軍團遲遲不來,就把浮橋拆除了。

所以,當時擺在紅九軍團面前的是空空一片,沒有接應的人,也沒有一座浮橋。羅炳輝本想讓部隊自己搭橋,但偵查員來報,吳奇偉、周渾元兩個縱隊已相距不遠,沒有時間了。

無奈之下,羅炳輝只好下令撤離江岸,迅速向東北方向轉移。十余公裏後,又轉道西北方向,待機而動。

他們成了一支徹徹底底的孤軍,一路上非常危險。不過羅炳輝臨危不亂,到達打鼓新場後選擇有利地形伏擊追兵,成功擊潰尾隨的黔軍7個團,俘敵1800余人,繳獲步槍1000余支。此戰讓紅九軍團有了喘息的機會。

紅九軍團很快透過電台與中央取得了聯系,朱老總讓他們向畢節、大定進軍,但是「走兩三天擇一地形復雜之處盤旋一天,以便迷惑敵人,利我前進」,也就是說,紅九軍團仍是要單獨行動做疑兵。

羅炳輝按照要求,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歷時半個多月渡過北盤江,進入了雲南東部。這個舉動讓蔣介石迷糊了,他已搞不清紅軍的真實目的,只是連番調動部隊,企圖將紅軍圍殲於滇東地區。

中央察覺到敵人的動向,又給紅九軍團下令往宣威、威寧地區進發,吸引敵人註意。4月29日,紅九軍團攻占宣威城,還在城內擴紅400多人。

周圍的國民黨部隊眼見紅軍都敢奪城了,認定這就是紅軍主力,便急忙向宣威圍了過來。國軍的調動,給了紅軍主力機會,中央機關等順利渡過金沙江。

主力渡過金沙江後,就準備進攻會理城,紅9軍團一開始接到的任務是「破壞沿江船只,扼阻東岸追敵,掩護主力行動」。但由於會理久攻不克,國民黨援軍又在趕來,紅9軍團的任務就成了堅決阻敵於金沙江東岸。

紅9軍團在羅炳輝的指揮下殲滅滇軍三個營,成功掩護主力北上。到5月21日時,紅9軍團才成功在禮州與主力會師。

歷時將近兩個月,紅9軍團每次都順利地完成了中央下發的任務,並且一路上但凡有機會都會打擊敵人、擴大紅軍,他們此刻的人數,竟比當初分別時還要多,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長征路上極為兇險,中央曾給三支部隊下達過近乎「棄車保帥」式的掩護任務,分別是紅7軍團、紅34師、紅九軍團,前兩支部隊,最終結局都很慘烈,幾乎全軍覆沒,只有紅九軍團越打越強,這就是羅炳輝能力的最好體現。

但是呢,在草地分別時,羅炳輝卻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為了番號上能達成統一,紅一方面軍下的軍團都改編為了軍,紅1軍團改為紅1軍,紅3軍團改為紅3軍,紅5軍團改為紅5軍,紅9軍團改為紅32軍。羅炳輝跟何長工依然是32軍的軍長、政委。

但是紅一方面軍此時無論人數、武器裝備、糧食物資等方面都要弱於紅四方面軍,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就起了異心,妄圖掌控中央。這種錯誤思想被抵制後,他竟準備另起爐竈。

本來兩大方面軍進行混編後,約定好分左、右兩路共同北上,紅四方面軍主要在左路,紅一方面軍主要在右路。但是分開不久,張國燾就強硬要求南下,甚至有動武的傾向。毛主席和中央機關見事態危急,只能選擇單獨北上。

這樣一來,在左路軍中的原紅一方面軍的同誌就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這樣的處境下,朱老總、劉伯承等人選擇了抗爭,但羅炳輝跟何長工卻選擇了隨波逐流,在卓木雕會議上支持張國燾。羅炳輝甚至把彭紹輝寫給朱老總的信,交給了張國燾。

或許是先前孤軍奮戰有些怨氣,或許是迫於張某淫威,或許是只看到眼前紅四方面軍強盛,認為跟隨紅四更有前景,羅炳輝做出了讓人大跌眼鏡的選擇。

只是呢,歷史證明了誰才是正確的,張國燾南下之路不順利,紅四方面軍損失慘重,最終還是北上與中央會師於陜北。

那段錯誤對羅炳輝還是有影響的,抗戰爆發後,全國達成了統一抗日戰線,中央考慮到統戰滇軍的影響,便讓羅炳輝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工作。

國民革命軍第60軍是由原滇軍6個旅編成,其奔赴抗日前線途經武漢時,60軍軍長盧漢、副軍長兼184師師長張沖、184師政治部主任張致中等故舊與羅炳輝進行了深談。

羅炳輝將在武漢的葉劍英介紹與他們認識,後來還受張沖所邀在184師秘密成立了中共黨支部。

60軍183師1081團團長潘朔端在台兒莊戰役中身負重傷後到武漢療養,羅炳輝多次去醫院探望,二人家鄉離得很近,所以很快就熟絡了。

羅炳輝向潘朔端闡明中國共產黨統一抗日的主張,在潘朔端種下了一顆革命的種子。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5月,已升任184師師長的潘朔端在海城起義,成了內戰初期第一個起義將領。

這一切,都有羅炳輝的功勞,可以說他就是那個開啟中國共產黨做60軍統戰工作大門的人。

羅炳輝畢竟還是很能打,如果不上前線太可惜,1938年中央將他調到新四軍第一支隊做陳毅的副手,往後他的表現也沒有讓組織失望,多次沈重地打擊了日寇。

1946年4月,羅炳輝憑借著戰功擔任了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兼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只是連年征戰對他身體影響很大,他沒能一直輔助陳毅穩定山東戰局,後來是粟裕來承擔了這個角色。

同年6月,在指揮新四軍部隊棗莊戰役的勝利後,羅炳輝突發腦溢血病逝,年僅49歲。

雖然有過一段彎路,但他的能力確實強,可惜他沒看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