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役總指揮存在爭議,有人說是粟裕,鄧小平說是自己

2024-01-19歷史

淮海戰役於1948年進行,是中國解放戰爭中的關鍵戰役。經過此次戰鬥,國民黨軍隊的傷亡達到50余萬人,京滬杭地區的防禦線被解放軍完全攻破。

多年以後,淮海戰役的親歷者鄧小平仍與親友感慨這場戰役,然而一直以來,大家普遍認為被譽為「軍神」的粟裕是淮海戰役的總指揮。

這使得關於誰才是淮海戰役的真正指揮員,成為當時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

那麽,這場影響中國歷史行程的淮海戰役,背後又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它如何推動了新中國的誕生,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這場生死較量中,鄧小平與粟裕兩位指揮官究竟誰的作用更為關鍵?1948年的中國,戰爭的陰霾籠罩大地,一場正義與權力的決戰悄然拉開了序幕。

就在這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了豫東戰役,這一決策猶如破曉的第一道曙光,揭開了新的篇章。

國民黨軍試圖在東北穩定、華北鞏固、西北擴張,實行重點防禦,築起一座座堅固的城堡,抵禦解放軍的沖擊。同時,他們編練強大機動兵團,等待著對手的挑戰。

然而,一個月後,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確立了從遊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的戰略,決定性的會議改變了戰爭的態勢。

濟南戰役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在戰略上的一次重大轉折,也是中國人民精神上的一次鼓舞。這座曾被國民黨軍重兵設防的堅固城池,終於被解放軍成功攻克。

新華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發的戰報,標誌著這一偉大勝利的實作。同時,美聯社的評論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在濟南被攻克後,山東的其他城市也紛紛落入解放軍之手。面對這一局面,粟裕及時提出了淮海戰役的建議,並獲得了中共中央軍委的批準。

1948年9月24日,當國民黨軍總部沒有預料到華東野戰軍損失微小時,粟裕已巧妙地布下迷霧,並在山東操控眾多電台,開始了對淮海戰役的精心策劃和戰術行動,為最終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做出了決策,決定由中原野戰軍的7個縱隊以及地方部隊與華東野戰軍共同展開淮海戰役。

然而,這場戰役的國民黨軍總司令官劉峙卻指揮無能,導致國民黨軍的布陣不利,被解放軍分割攻擊。在11月5日和6日,國民黨軍調動了12兵團增援徐州、蚌埠,兵力達到了70萬。

而華東野戰軍在當晚立即發起了淮海戰役,並行現了國民黨軍正在收縮,於是立即轉為追擊。黃百韜的第7兵團在渡大運河時受到了阻礙,部份被殲。

而李彌則拒絕了黃百韜的求援,執意撤退。

11月8日,第3綏靖區的軍隊在共產黨的秘密領導下發動起義,解放軍部隊迅速穿越了其防線。在此同時,南方的徐州地區局勢十分緊張,孫元良兵團開始撤往徐州,而劉汝明兵團則選擇向南撤退。

11月10日,蔣介石正式任命杜聿明為徐州總司令部的副總司令。

11月16日,中原野戰軍攻占宿縣,使徐州守軍的退路被切斷。為統籌華東、中原事宜,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鄧小平同誌擔任書記。

然而,蔣介石並未放棄抵抗,命令黃維、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北進,企圖重新奪取宿縣。從11月13日起,徐州上空就彌漫著硝煙的氣息,邱清泉第2兵團與李彌第13兵團聯袂出擊。

在緊迫的形勢下,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的第7、第10、第11縱隊組成了一支堅不可摧的阻援部隊。這支隊伍在宋時輪的領導下,劉培善的政治支持下,在侯集到林佟山開展行動。

與此同時,蘇北兵團的各縱隊在徐州東南側對第2和第13兵團的增援進行猛烈的攻擊。在潘塘附近,一場激烈的戰鬥正在進行,硝煙彌漫,戰鼓聲聲。

到了11月22日,戰局已經明確。華東野戰軍像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成功阻截了第2兵團,使其陷入絕境,無法前進。

在這幾天裏,華東野戰軍加快了對第7兵團的圍攻。

華東野戰軍在11月22日創造了一個歷史性的壯舉,成功地將第7兵團10萬士兵全部殲滅。這場激烈的戰役中,第7兵團的最高級別將領黃百韜陣亡,成為了戰役中的最大犧牲者。

1948年11月初,國民黨軍的命運如同秋葉在風中搖曳,已經無法控制。第7兵團的被殲滅,使得國民黨軍的陣線開始出現裂痕。

在前線形勢波瀾起伏的情況下,李延年第6兵團和劉汝明第8兵團在北進時顯得猶豫不決。

11月21日,第12兵團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跨過了澮河,但當他們到達目的地時,發現解放軍已經形成包圍之勢。

這時,黃維意識到自己處境危險,決定轉向固鎮。同時,淮海戰役總前委為更好地指揮戰鬥,遷至臨渙以東的小李家村。

這個被柏樹環繞的隱秘村落,坐落於徐宿鐵路與徐阜公路之間,是戰略要地,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