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恩來火化前,喬冠華大聲痛哭不肯松手:我做你子女送你最後一程

2023-12-30歷史

1976 1 8 日晚,備受人們敬愛的周總理突然辭世。次日淩晨,新華社向社會宣布了這一沈痛訊息,北京各單位紛紛降半旗致哀。

周總理的後事安排將按計劃在北京醫院的太平間、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人民大會堂分別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吊唁儀式和追悼會。隨後,成千上萬的人紛紛前來現場悼念,以此表達他們的哀思。



喬冠華應該算是所有前來悼念周總理的人中最為動情的一個,他完全放下了平日的莊重,反而趴在周總理的棺槨上哭得泣不成聲。

一個哲學博士足以匹敵兩個裝甲師。

在當年的離別儀式上,許多周總理的老戰友紛紛前來送別他,其中包括朱德同誌。朱德同誌已經年邁行動不便,但他堅持要親自送別逝去的朋友。整個過程中,他眼中閃爍著淚花,無論誰都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悲痛。

臨別之際,朱德的腿腳依然無法移動,最終他向老戰友莊重地行了最後的軍禮,作為告別。



郭沫若也在場,當時他也流下了悲傷的眼淚,情緒難以自制。回到家後,他書寫了一首詩: 民族的威嚴永不會消逝,輝煌的業績長存不朽。真誠與陽光同樣閃耀,天空無法消失,大地難以掩埋。

蔡暢同誌也在那時緊緊地抱著鄧大姐,泣不成聲。另外一些曾受到周總理愛護的同誌也在呼喚著周總理。

周總理的遺體告別儀式在 1 11 日下午四點三十分結束,隨後他的遺體被送往八寶山進行火化。人們紛紛湧上前來,在那一刻,他們希望再次看到周總理最後一眼。



就在那時,有人在人群中哭喊起來,一個男人緊緊抓住周總理的棺槨,一邊哭泣著,一邊說: 總理,您沒有子女,就讓我來當您的兒子,我來送您最後一程! 這個人便是著名外交家喬冠華。

喬冠華並非人們所陌生的人物,他那張著名的【喬的笑】照片長期以來一直印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同時,作為中國重返聯合國的重要參與者,他憑借這一貢獻而被世人所熟知。然而,對於其他人來說,喬冠華對周總理竟然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卻是出人意料的。



周總理與喬冠華實際上都是新中國外交史上極具代表性的人物。自建國以來,中國湧現了三位最具特色的外交家:第一位是周總理,他以儒雅的風度著稱;第二位是陳毅,他是具有大將氣魄的外交家;第三位則是喬冠華,他是一個才氣橫溢的外交家。

喬冠華生於 1913 年,出生在了江蘇鹽城縣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由於家境富裕,少年時期的他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先後在私塾和正規的高小就讀。

喬冠華因為聰明好學且勤奮努力,所以他的學業成績非常出色。透過多次跳級和插班,他僅僅在十六歲時就成功考入了清華大學哲學系,成為同屆中年齡最小的學生。



喬冠華畢業後,先後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和德國圖賓根大學留學。僅用一年時間,他便成功取得了德國哲學博士學位。毫無疑問,所有的成功都有其必然性,沒有人能夠輕易取得成就。喬冠華後來的成就直接受益於早年的教育。

到了這一步,情況就變得非常有趣了,喬冠華作為一個哲學博士,是如何轉變成外交家的呢?

提到抗日戰爭,就必須提及喬冠華了。正是因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這位懷著強烈愛國熱情的喬冠華毅然決定放棄在德國追求學術夢想的計劃,選擇回國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當時,喬冠華為自己取了一個筆名叫做 喬木 ,每天寫社論,並在【時事晚報】上發表。在半年的時間裏,他創作了一百多篇共計五十多萬字的文章,其尖銳犀利的文風深受人們喜愛。



毛主席在延安也看到了喬木的文章,並對周圍的人說: 你們有沒有讀過喬木的文章?此人寫作非常有氣勢,就像千軍萬馬在奔騰一樣。我認為他的文章比得上兩個坦克師。

許多人也許會認為毛主席的言論有些言過其實,一個剛剛開始讀書的普通人,又不是像錢學森那樣的科學家,怎麽可能和兩個裝甲師相提並論呢?然而,僅需一個故事就能說明這一點。

1940 年,納粹德國對法國發動了閃電戰,全世界都對號稱 世界陸軍第一 的法國寄予厚望。然而,唯獨喬冠華預言: 法國將在三天後投降!



這句話可以說是令人大開眼界,讓許多人直接笑了起來,而一些外國同事則感到非常憤怒,他們認為喬冠華一定是瘋了。

喬冠華的判斷被證實是正確的,果然三天後法國不戰而降,這一事件也讓他名聲大噪於新聞界。由此可見,有時知識分子的洞察力並不遜色於武器的威力。

二、 喬老爺 的外交生涯

周總理等人自然很希望能爭取喬冠華加入到紅色陣營來,因為毛主席已經給予他如此高度的評價。



喬冠華並非一廂情願,實際上在這個時候,他非常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直接去找了駐香港的八路軍辦事處的廖承誌,表達了自己想要加入黨的意願。周總理得知這個訊息後批復說: 如果我們能夠讓喬冠華加入黨,就等於團結了一大批知識分子。

在廖承誌的引薦下,喬冠華很快加入了黨組織,並立即面臨了一次重大挑戰。

1941 12 月,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攻占了香港。這導致大批民主人士和愛國誌士需要緊急轉移。喬冠華擔負起這一重任,晝夜不停地工作,最終成功協助上百名知識分子撤離了香港。



喬冠華完成任務後,前往了重慶,並在那裏的八路軍辦事處與周總理見面。當時,周總理非常誠摯地贊揚了他的工作表現,稱贊他在香港的工作出色,任務完成得很好。周總理還表示: 你所講述的情況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真是辛苦你了。

喬冠華備受周總理的認可,這讓他感到非常高興。他的革命熱情更加高漲,於是請求周總理再次分配任務。然而,周總理考慮到喬冠華最近患上了腸胃病,所以並沒有同意他的請求,而是建議他先好好養病。

喬冠華在重慶休養了一段時間後,才得到周總理的安排,成為了【新華日報】的編輯。起初,喬冠華與周總理只是在工作上相識,但隨後他便深切感激周總理對自己的支持和幫助,使得喬冠華不得不感謝周總理的恩德。

龔澎是周總理身邊的英文秘書,她不僅才華橫溢,還是個知識淵博的女性。由於長時間的工作接觸,喬冠華對龔澎產生了好感。



其實,龔澎的背景相當不凡。她的父親是辛亥革命的先輩,而她母親的姐夫則是革命先驅黃興。此外,她還是燕京大學歷史系的畢業生。

龔澎自然也與革命聯系在一起,她早年就參加了一 · 二九運動,並在其中擔任 敢死隊員 ,對抗反動軍警,這與她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

喬冠華對這位才氣橫溢、真誠率性的姑娘早已心生傾慕,卻一直羞於啟齒。然而,周總理早已洞悉了喬冠華的心意,比當事人還急切地希望促成兩人的交往。



喬冠華與龔澎同時出現在周總理辦公室的一天上午,周總理故意問道: 你們打算拖到何時呢?

喬冠華的內心被這句話擊中了,他靦腆地笑了笑,然後伸手進口袋準備拿出一根香煙來緩解緊張。但當他擡起頭時,看到了周總理桌上的 禁止吸煙 標誌,於是又空手放了下來。

周總理看到這一切,開玩笑地說: 我這裏只是規定禁止吸煙,而沒有規定禁止結婚,你們趕緊商量一下吧。 他話音剛落,兩人都臉紅心跳,不約而同地低下了頭。



周總理並非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提出這個想法,因為龔澎也不會輕易同意。考慮到他們的家世、學識、職業、追求和年齡等方面都完美契合,這樁婚事可以辦成了。

喬冠華與龔澎最終坦露了彼此的心意,並於 1943 11 月正式步入婚姻殿堂。當時,周總理也給予了他們許多幫助,甚至安排了他們的婚房。

喬冠華結婚兩年後,正值日本宣布投降,十四年抗戰畫上了勝利的句號。對於喬冠華來說,這一刻應該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吧,新婚喜事與國家理想的實作齊聚一堂,還有什麽能比這更讓人心潮澎湃呢?



喬冠華在抗戰勝利後繼續跟隨周總理從事工作,先後擔任了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局長和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的職務,主要負責處理外交事務,而他的直接領導是周總理。

值得一提的是,喬冠華的妻子龔澎以及她的姐姐龔普生和姐夫章漢夫都就職於外交部門。值得一提的是,龔普生是中國首任駐愛爾蘭大使,也是中國駐外大使中唯一一位女性。

喬冠華參與了新中國成立後最重要的外交事件,即韓戰的停戰談判。當時,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利克提議雙方進行談判,周恩來指定李克農和喬冠華主持此事,這一決定也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



周總理在兩人臨行之前還送行,他說: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這句話出自蘇軾的【答謝世民書】,強調要審時度勢,及時行動,遇到不應該做的事情就要果斷停止。

在喬冠華加入談判時,美國不同意將三八線作為停火線,因為他們認為這一路線沒有展現出他們在海空軍方面的優勢,並要求我們撤離。喬冠華向周總理報告了美方的要求後,周總理批示說: 堅決駁回這種荒謬的提議!

在接到周總理的指示後,喬冠華在隨後的談判中態度堅定,他提出: 我承認你們在海空上具有優勢,但僅憑陸軍就將你們擊退至三八線,還有什麽值得商談的呢?



美國方面毫不妥協,導致雙方繼續就此進行激烈交鋒,最終未能取得任何談判進展,戰事再度爆發。盡管如此,美軍在隨後的軍事行動中並未獲得什麽實質性好處,最終還是回到了談判桌前。這一次,他們最終接受了李克農和喬冠華提出的條件,使得談判得以順利結束。

喬冠華在北韓停戰後並未回國,而是選擇留在北韓,並於次年與周總理一同出席了日內瓦會議。至此,喬冠華已成為中國除周總理外最具影響力的外交官之一,備受許多國際友人贊賞,其中基辛格曾評價他為 頭腦機敏、才華過人的卓越外交家

喬冠華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著稱,正是由於這一點,當中國準備重新加入聯合國時,毛主席曾說: 「‘ 喬老爺 擅長多國語言,文筆出色,口才也不俗,我覺得任務就交給他吧。



周總理為毛主席送行,喬冠華再次奔赴聯合國開展外交使命。大家對這次外交任務的結果都相當熟悉,喬冠華不負重托,最終促成了聯合國透過 2758 號決議,從而恢復了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隨後,尼克遜訪華,喬冠華身為外交部副部長也承擔了重要任務,在機場與周總理一起迎接了尼克遜。隨後,他與美國代表團就建交公報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這次,喬冠華直面基辛格展開辯論,兩位經驗豐富的外交官各自就問題逐字逐句地反復爭論,場面曾一度異常激烈。



基辛格最終只能無奈地接受了喬冠華的建議,他在返程時甚至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苦笑著說: 喬冠華很難對付。

隨著中美建交公報的細節敲定,周總理出席了公報定稿的談判會,並正式確定了其中的內容。在公報發表後,喬冠華松了口氣,好像卸下了肩上沈重的擔子。

然而,必須承認,喬冠華的辛勤付出對於減輕周總理的工作壓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總理對他的貢獻心懷感激,這也使得他們之間的友誼更加牢固。



三、與摯友的最後離別

令人傷感的是,中美建交公報釋出後,周總理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他的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然而在這個艱難時刻,陪伴著他的只有鄧穎超和一些工作人員,因為周總理並沒有子女。

周總理年輕時與鄧穎超結為夫婦,但鄧穎超為了不影響革命工作,在未經總理同意的情況下選擇了終止懷孕,導致她以後很難生育。雖然周總理對妻子極為溫柔和寬容,但沒有子嗣一直是他們的遺憾之一。



1974 年,總理因為長期為國家工作而身心俱疲,工作已經力不從心。不久後,喬冠華成為外交部長,而周總理作為他人生的引路人則住進了醫院。

喬冠華雖然升官了,但他並沒有感到高興。事實上,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他一直心情沮喪。龔澎在 1970 年就去世了,而周總理長期患病,這讓他深感悲傷。

最終,喬冠華不願面對的悲劇降臨了,聽到周總理辭世的訊息,喬冠華幾乎難以置信,淚如泉湧。在周總理火化的當天,喬冠華情緒崩潰,跪倒在周總理的棺木前,痛苦地哭泣著。



鑒於喬冠華已經年過六旬,這種情況不能持續下去。最終,兩名壯漢費盡力氣將他拉開,周總理的遺體才得以上靈車。在火化場,當周總理的遺體消失在火化爐中時,喬冠華再次情緒失控,泣不成聲。

周總理的骨灰盒被放置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後,喬冠華完全拋下了工作,在接下來的三天裏每天都為周總理守靈。



他作為外交部長本不必這樣做,然而他總是堅持到最後。能讓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如此激動並全神貫註,足以顯示周總理的人格魅力,也足以展現他們之間深厚的感情。

周總理離世後,喬冠華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患上了癌癥,病情相當嚴重,甚至一度需要頒發臨終通知書。

經過一年多與疾病的頑強抗爭,喬冠華於 1983 年的九月離開了我們,成為又一個歷史行程的推動者和見證者。


周總理對喬冠華的影響可謂深遠,可以說是改變了他一生的人。在周總理的領導下,喬冠華逐步融入外交領域,並在主席和總理的信任下屢次完成艱巨任務,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他的名字也將永遠載入史冊。

擁有一位如此引路者與良師益友,對人生而言實在是件幸事,所以喬冠華在葬禮上流露出那樣的悲傷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