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役逃出前,黃維讓胡璉照顧他全家,但胡璉的做法很不講義氣

2024-01-16歷史

1948年12月5日,中原大地籠罩在硝煙之中。在中原野戰軍的猛烈攻勢下,黃維兵團終於迎來了崩潰的時刻。戰火中,兵團副司令胡璉急忙跳入一輛坦克,力圖突破重圍。在混亂的戰場上,他僥幸逃脫俘虜的命運,被國民黨的一支騎兵隊伍救出,轉移到了後方安全地帶。

胡璉雖然躲過一劫,但身上也留下了戰爭的痕跡,帶著輕傷被送往台灣的醫院接受治療。某日,他的病房裏突然出現了一個意料之外的訪客。這位訪客是黃維的妻子蔡若曙。

蔡若曙步入病房,眼含淚水,悲傷地對胡璉傾訴:自從徐蚌戰役(即淮海戰役)以後,她的丈夫黃維音信全無,恐怕已經犧牲。她帶著三個孩子生活艱難,希望胡璉能幫助她爭取一些撫恤金,以改善她們的生活狀況。聽罷這番話,胡璉勃然大怒,激昂地回應道:

「敗軍之將,哪來的臉面索求撫恤金!」

胡璉對黃維的憎恨顯而易見,這份怨恨甚至延伸到了蔡若曙身上。這樣的恨意,並非無端而起,也非無緣而生。胡璉為何對黃維懷有深仇大恨?而黃維的妻子又將面對怎樣的命運呢?

胡璉,這位國民黨的將領,一生充滿爭議。在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屢建奇功。

有人評價他具有張靈甫般的勇猛,卻不似張靈甫般驕傲;他的忠誠不遜於黃百韜,而智謀卻勝過黃百韜。胡璉所率領的第18軍, 作為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以其強悍的戰鬥力和兇猛的火力著稱,被戲稱為「吃人部隊」。

胡璉在戰場上以機智和謀略聞名,他的面貌有著塌鼻梁、垂下的嘴角和尖銳的下巴,給人一種狡猾的野狐之相。他在戰場上多疑且善變,攻戰時總是先求穩固,對戰場變化有著異常敏銳的嗅覺,常常能夠在第一時間洞悉敵情,並迅速作出應對。

在國共內戰期間,胡璉因其堅定的反共立場而聞名。自從紅軍時期起,他就跟隨陳誠參與對中央蘇區的進剿,手中沾滿了紅軍的鮮血。

在抗日戰爭中,胡璉參與了石牌保衛戰,率領第18軍第11師成功阻止了日軍由陜西南下重慶的行動。此戰後,胡璉被授予青天白日勛章,晉升為第18軍副軍長。1944年,他被調至重慶蔣介石的侍從室,並迅速晉升為第18軍軍長,成為了陳誠「土木系」的骨幹和精英之一。

在解放戰爭中,第18軍被改編為整編11師,而胡璉則從軍長降為師長。盡管從軍降為師,該師的戰鬥力卻絲毫未減。這支部隊裝備了全套美式武器裝備,擁有3萬余名士兵,7000匹騾馬,以及數百輛汽車、坦克和大炮,活躍在中原和華東兩大戰場,成為了粟裕和劉伯承的勁敵。

在胡璉的指揮下,整編11師表現出極為頑強的戰鬥作風,死戰不退。這支部隊既能像毒蛇般死纏爛打,又能如泥鰍般靈活溜脫。在國民黨五大主力中,第11師是被解放軍殲滅時間最晚、存活最久的部隊。在解放軍眼中,整編11師是一個難以對付的強敵,胡璉的指揮風格和部隊的戰鬥特性,使得他們在多次戰役中都能夠給予解放軍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在南麻戰役的激戰中,粟裕率領的華野部隊將胡璉的11師團團圍困。盡管擁有壓倒性的兵力優勢,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華野對11師的攻勢卻始終未能取得決定性的進展。奇跡般地,11師在援軍的協助下成功突圍,而華野也因此遭到沈重的打擊。戰事結束後,許世友在電話中向粟裕抱怨:「那胡璉真是個狡猾的狐貍,下次我定要讓他無處遁形。」

胡璉在戰後曾誇耀說:「我的11師可不同張靈甫的74師,要想消滅我,得有比鐵嘴還硬的牙齒和更好的胃口。 」蔣介石聽聞此言,也不禁贊嘆:「有胡伯玉在,我這邊就能高枕無憂。」

盡管胡璉和他的11師在戰場上表現出驍勇善戰,但仍舊無法改變國軍日益勢微、我軍日漸壯大的大趨勢。在豫東戰役中,區壽年兵團被粟裕巧妙圍殲,這一戰果震撼了整個國民黨軍界。國民黨始料未及,解放軍已經能夠輕而易舉地殲滅國民黨的整師整軍。因此,國民黨軍單獨行動的能力大大削弱,完全失去了主動權。

為此,國民黨決定轉變戰術,將多支軍隊合並,形成能夠獨立完成戰略任務的大型兵團。這樣既能進攻,也能防守,讓解放軍難以輕易攻破。在一次重要會議上,決定以胡璉的第18軍為骨幹,加上第10軍、第14軍、第85軍,組建規模龐大的第十二兵團,共有12萬士兵,歸華中戰區的白崇禧指揮。

胡璉自己以及整個18軍都認為,兵團司令的位置非他莫屬。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自1941年以來鮮少出現

在戰場上的黃維,竟然出人意料地被任命為第十二兵團的司令。

黃維

黃維,一個曾被譏諷為「榆木腦袋」的人,以其僵化不變的思維方式和紙上談兵的方式著稱。 黃維的性格特征與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有著密切關聯。他雖出身貧寒,但聰慧過人,表現出色,最終考入了師範學校。畢業後,他在一所小學擔任教師。

在教學生涯中,黃維以其嚴肅認真的態度著稱,但卻因身材矮小而頻繁遭到學生的戲弄和欺淩。這種經歷讓人不禁質疑,黃維能否有效管理一個由12萬人組成的大型電腦械化軍團。畢竟,性格往往決定命運,而歷史有時候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揭示人性。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黃維在方誌敏的推薦下放棄教職,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黃維很快發現自己在軍事領域的天賦遠超教學。他參與了兩次東征和北伐戰爭,在北伐期間迅速晉升為營長。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自己的命運導師——18軍軍長陳誠。

陳誠與黃維有著類似的背景——兩人都曾是小學教員,並且都因矮小的身材遭受過嘲笑和打擊。因此,陳誠對黃維產生了特別的好感,並將他提拔為18軍第27旅旅長。到了抗日戰爭期間,黃維被緊急召回國內,任命為18軍67師師長,並參與了血腥的淞滬戰役。

對於黃維在18軍中的表現,後來的18軍軍長楊伯濤曾給出了負面的評價。楊伯濤認為黃維不但缺乏顯著成就,還固執己見、刻薄寡恩,不得部下人心。在抗日戰爭中,黃維作為18軍軍長的領導失當,甚至在處理一起與親信團長相關的失職事件時表現出偏袒,與自己的下屬——11師師長彭善發生了嚴重爭執。這場糾紛最終導致黃維和彭善向上級相互控告,結果令人意外地以黃維敗訴並被罷免收場。

這一切都昭示著黃維在軍事領導方面的不足。盡管他曾有過一定的戰鬥經驗和軍事成就,但他的領導風格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在軍隊內部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黃維的固執和缺乏變通,在軍事決策中成為了他的軟肋。而這些特質在他被任命為第十二兵團司令時更加凸顯。

在當時的國民黨軍隊中,黃維的任命並非個案。很多高級將領都因為各種原因被提拔到重要崗位,而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的軍事才能或戰鬥表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國民黨軍隊內部的混亂和非理性人事安排。黃維的經歷和遭遇,正是這種現象的一個典型案例。

黃維在脫離前線後,被任命為軍官學校桂林分校的教育長。在這個職位上,黃維展現了其在軍事訓練方面的才能。他堅持軍官大隊和政工大隊分別訓練,將高級軍官和普通軍官區別對待。在那個時期,許多知識青年紛紛放下書本,投身軍教。黃維特別強調,禁止對這些知識青年士兵進行辱罵或體罰。他經常親臨訓練場,和士兵一起摸爬滾打,沒有絲毫高高在上的架子。

在日常生活中,黃維是國民黨將領中為數不多的清正廉潔者。他從不貪汙受賄,常對部下嚴厲地說:「若有貪汙行為,必須嚴懲不貸!」當何應欽派人來查賬時,黃維毫不畏懼,對查賬人員說:「若查出我有一絲一毫的貪腐,就請將我法辦!」

盡管黃維在某些方面有其優點,但作為一名軍隊指揮官,他卻顯得不太合格。 他的作戰風格過於呆板,像極了書呆子。在作戰時,他總是喜歡參照典籍,常常說「兵法雲」,讓人想起了古代趙國的趙括,那位以「紙上談兵」而著名的將領。

1948年8月,國民黨進行「兵團制軍改」。本來胡璉是眾望所歸的12兵團司令人選,但在這關鍵時刻,黃維意外地介入了這場競爭。

原因在於,桂系的白崇禧一直與中央系的胡璉關系不佳,因此他極力阻止胡璉擔任12兵團司令。為了與白崇禧妥協,蔣介石最終決定讓黃維出任此職。考慮到黃

維曾在廣西任職,他與白崇禧關系密切,這一決定似乎也有其合理之處。

不過,據一些國民黨將領回憶,即便白崇禧沒有反對,蔣介石可能也不會選擇胡璉作為12兵團的司令。這是因為胡璉性格剛直、敢於直言,與蔣介石多有沖突。而黃維,則對蔣介石表現出極度的順從和崇拜。蔣介石在用人上,顯然更傾向於那些順從的人,而不是敢於表達己見的將領。

黃維上任後,他選擇的幕僚和他自己一樣,大多數都是未經過戰場的人。在駐馬店,黃維召集師團級以上軍官進行訓話時, 竟然宣稱:「自己對打解放軍是外行,這次來擔任司令官只是暫時的,過幾個月就會離開。」

黃維的這番話讓整個兵團嘩然。連司令官自己都承認自己是外行,那麽他如何能夠有效領導這支兵團呢?在國共生死決戰的關鍵時刻,主力兵團的司令竟然只是個過渡性的角色,這無疑是對軍國大事的不負責任。此舉導致第12兵團的軍心離散,士氣急劇下降。

楊伯濤在回憶錄中寫道:「得知黃維將擔任司令官的訊息後,我感到非常沈重。兩年多來的內戰,看著友軍接連失敗,我們本已處於絕境中掙紮。現在卻要在黃維這樣的人手下作戰,無疑會加速我們的覆滅。前景暗淡,災難似乎在眼前。」

原本蔣介石希望由黃維正式擔任,而讓胡璉以副手身份負責實際指揮。但胡璉認為自己才是兵團司令的合適人選,當他得知自己被黃維取代時,心中充滿了憤怒和失望。因此,他借口父親病重請了假,前往漢口。待父親去世後,胡璉又借口患上牙齦炎,前往上海進行治療,似乎在借故回避兵團的事務。

胡璉作為18軍的靈魂人物,他的缺席直接影響了12兵團的戰鬥力。在他缺席的這段時間裏,12兵團的戰鬥力急劇下降,這直接為後來的淮海戰役中該兵團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胡璉救場不得

在1948年底的淮海戰役中,國民黨第12兵團司令黃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此時,華東野戰軍已經圍困了黃百韜的部隊在碾莊圩,局勢危急。原本,黃維計劃以蒙城為中心,構築堅固的防線,並逐漸向外發展,尋求機會消滅解放軍。他的戰略是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

但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就在黃維開始部署軍事行動時,蔣介石急電傳來,命令他「火速救援黃百韜」。在這緊要關頭,黃維和他的部下都清楚,這是個極其危險的行動。他們都知道,解放軍的劉伯承和鄧小平肯定已在前方布下了重重陷阱,只等他們自投羅網。

然而,黃維出於對蔣介石的絕對忠誠,選擇了服從命令。於是,第12兵團分為兩個縱隊,向黃百韜的位置挺進。不出所料,途中他們被解放軍的大部隊包圍了。不但沒有救出黃百韜,反而自身也陷入了困境。

此時,蔣介石再下命令,讓黃維前往宿縣,與杜聿明會合。對此,吳紹周和楊伯濤兩位軍長都極力勸阻,他們指出:「我們現在已經被解放軍圍困,但還沒有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如果我們不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只是盲目聽從上級的命令,那我們只會越陷越深,走向淪陷。」

然而,黃維深受蔣介石的影響,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他在房間內來回踱步,焦慮不安。直到午夜,他才決定率領部隊撤退到固鎮。但此時,劉伯承和鄧小平的部隊已經封鎖了所有退路,第12兵團陷入了解放軍的包圍之中,處境岌岌可危。

在這緊急關頭,第110師師長廖運周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他自願作為突圍的先鋒。廖運周對黃維說:「司令,現在形勢萬分危急,我願意帶領部隊沖破敵軍的包圍圈,為大家爭取一線生機。」然而,黃維並不知道廖運周其實是共產黨的地下黨員。在黃維的指令下,大量裝備和人力被轉交給了廖運周的110師。然而,當110師一出擊,廖運周便帶領部隊起義投向了解放軍,使得黃維的局勢更加危急。

12兵團的處境已到了絕境,蔣介石焦急萬分,急忙給胡璉發電報。胡璉雖心有不滿,但聽聞自己多年辛苦經營的部隊面臨覆滅,深感悲痛。他決定冒著生命危險,返回部隊。接到蔣介石的電報後,胡璉立刻乘飛機進入雙堆集。他到達後,立刻開始鼓舞士氣,調整部隊姿態,但局勢已非人力所能挽回。

12月15日,黃維和胡璉決定共同突圍。在突圍前, 他們約定:「若有一人能突出重圍,務必照顧對方的家人。」 他們各自駕駛一輛坦克,準備沖出包圍圈。他們甚至帶上了大量安眠藥,以備突圍失敗時選擇自殺。

然而命運弄人,兩人的坦克很快就因故障而拋錨。黃維不得不棄車步行,但最終還是被解放軍捕獲。而胡璉在途中也遭遇坦克故障,他背中流彈,被衛士攙扶著艱

難逃生。幸運的是,他們在河邊發現了一艘木船,最終胡璉借此逃脫了困境。

淮海戰役之後,國民黨內部對黃維的評價極為負面。許多國民黨將領認為,黃維的不當指揮是導致12兵團失敗的主要原因。他們批評國民黨的人事制度,認為它不是基於能力和才幹,而是依賴於個人關系和偏好。蔣介石對黃維的偏愛被視為導致這一悲劇的重要原因。

黃維在淮海戰役中的猶豫不決,使得本已處於絕境的12兵團失去了最後的逃生機會。這一失誤導致了國民黨精銳部隊的徹底覆滅。

戰後,不論是被俘還是逃脫的國民黨將領,對黃維都抱有極大的怨恨。有一次,在戰俘營中,楊伯濤遇到了黃維, 他激動地對黃維痛斥:「你是國民黨的罪人,卻成了共產黨的功臣!」

至於胡璉,他也未能兌現與黃維的承諾——互相照顧對方的家人。當黃維的妻子找到他請求撫恤金時,胡璉憤怒地斥責她:「一個全軍覆沒的將軍,還有什麽臉面來要撫恤金?」18軍的覆滅,成了胡璉一生中最痛苦的回憶。

兩人的結局

此後胡璉和黃維兩位的命運截然不同。胡璉在1949年的金門戰役中,帶領國軍成功抵禦了解放軍的進攻,取得了難得的勝利。而後的歲月,胡璉屢次在生死邊緣徘徊,卻總能奇跡般地存活。

1958年,解放軍的炮火如雨下金門。胡璉在戰火中身經百戰,他聽到炮彈的呼嘯聲後,迅速翻滾躲進地下室,幸運地避開了厄運。1964年,被蔣介石派往南越的胡璉,不斷遭受暗殺的威脅。1967年5月19日,他在辦公室隔壁開會時,辦公桌下的炸彈爆炸,胡璉再次幸運地逃過一劫。然而,1977年6月22日,胡璉因心肌梗塞離世,終年70歲。

相比之下,黃維的命運卻是另一番景象。他在戰犯管理所中表現頑固不化,不僅不服從管理,還試圖抵制改造。他自視為文天祥、於謙那樣的忠臣,堅持自己的立場,拒絕屈服。他甚至借口研究「永動機」來逃避改造,但始終未能成功。

因為這種執拗,黃維錯過了多次特赦的機會,直到1975年才被釋放。但他的家庭因此飽受折磨,妻子蔡若曙因長期的精神壓力而患上神經分裂癥。黃維被釋放後,依舊沈迷於永動機的研究,忽略了家人的感受。

1976年春,黃維的妻子蔡若曙在絕望中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更凸顯了黃維的情感冷漠和責任缺失。晚年的黃維雖然渴望與舊友重聚,卻因病逝於北京,享年85歲。

關於黃維晚年的轉變,他的女兒黃慧南反駁了外界關於黃維未能徹底改造的說法。她援引父親的話: 「我這個人思想轉變比較慢,因為我必須根據事實來判斷。如果沒有確鑿的事實擺在我面前,我是不會輕易認輸的。」 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黃維晚年的思想變化,但是否真正代表了他的內心轉變,可能只有黃維自己清楚。

這兩位的人生,都是那個動蕩時代的縮影。胡璉的幸運與黃維的頑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波折,更是那個時代歷史變遷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