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尼克遜訪華,毛主席執意為尼克遜點了道「燒劃水」,意義耐人尋味

2024-02-04歷史

在韓戰結束後,美中兩國的關系一度降至冰點。然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的中國之旅,卻在中美關系的冰層上鑿開了一個缺口。

然而,令尼克遜始料未及的是,他在訪華期間並未享受到他所預期的那族群眾盛大歡迎。沒有紅地毯鋪道、沒有儀仗隊迎接、沒有列隊歡迎儀式……整個過程顯得異常冷清。

除此之外,在歡迎午宴上,毛澤東主席特意為他點的一道菜,更讓他感到困惑不已。這道菜讓尼克遜感到困惑的原因是什麽?

尼克遜此次中國之行又取得了哪些收獲?

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以無比的禮節接待了尼克遜。然而,尼克遜感到一絲失落,因為在中國,他沒有看到紅地毯和熱情洋溢的群眾,長安街空無一人。

後來,陪同尼克遜訪華的基辛格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中國人沒有告訴他是否會有群眾歡迎,當他們的車隊駛入市中心時,尼克遜以為會在天安門廣場看到熱情的歡迎儀式,但這個希望落空了。

這並非中國有意針對美國,而是我們智慧的周總理堅持的外交接待原則。由於中美尚未建交,中國遵循的接待原則是:然而,這樣的場景顯然不是尼克遜所希望看到的,他和基辛格將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了釣魚台國賓館。

他們猜測,也許中國人內斂,會在賓館舉行真正的歡迎儀式。

那麽,尼克遜在釣魚台國賓館期待的歡迎儀式是否實作了呢?結果是沒有。但中午的午宴上發生的一件事,卻減輕了他的失落:毛主席特意為他點了一道菜。

這道菜是上海菜,名叫燒劃水,是毛主席讓人特意添加在選單上的。燒劃水以青魚尾部為主要材料,看似簡單的一道菜,實際上暗含深意。

魚的尾巴是魚在水中前進的主要動力和推進器,這份寓意別有深意。毛主席的用意非常明顯,他希望這次存取能開啟中美關系的新篇章。

盡管尼克遜沒有看到他期待中的盛大歡迎場面,但這是中國領導人對於他的誠意體現,這道毛主席特意為他點的菜就是其中之一。

尼克遜希望盡早見到毛主席,但是很遺憾,毛主席在尼克遜來京的前九天身體狀況不好,經過搶救病情稍微穩定下來一些。

因此,這次尼克遜是否能見到毛主席仍然是一個未知數。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為他的到來做細心的迎接準備。

釣魚台國賓館在迎接尼克遜總統的準備過程中,對國賓館的裝飾和人員服務進行了精心的安排。 首先,國賓館裝飾一新,蔬菜裝飾的房間全部被從南方空運來的鮮花替代,同時,裝飾品擺件和掛飾也都換上了從頤和園調來的珍貴真跡。

其次,周恩來總理的夫人鄧穎超負責整個國賓館的服務人員訓練。鄧穎超奉行的原則和周恩來外交的原則一致,致力於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然而,尼克遜總統對中國存取的場面將透過衛星傳到美國,他擔心冷清的接待儀式會讓他覺得顏面掃地。因此,他希望能盡快見到毛主席來緩解尷尬。

然而,主席的身體狀況不佳,能否見面還存在不確定性。 尼克遜和基辛格在吃完迎接午宴後,收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邀請,他們在客廳見到了周恩來。

毛澤東主席與尼克遜總統的握手非同尋常。走出會面廳的基辛格感受到了其中的莊重和嚴肅,這與周恩來總理的神情相符。

毛澤東主席在會見尼克遜之前,特意刮了胡子,梳理了頭發,更換了衣服。這是他對這個歷史性的會面的尊重和重視。

毛澤東主席的健康狀況在這次會面中顯得十分脆弱,醫療組的專家和護士都聚集在他的周圍,一切急救器材都已備齊,處於一級戰備狀態。

連強心劑都已經被抽到了針管中,以備萬一。所有的一切都準備就緒,尼克遜總統被引入了會面廳。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毛澤東主席和尼克遜總統的握手象征著中美關系的緩和和解。

在基辛格訪華期間,毛主席與尼克遜的會面無疑是這次歷史性的會談中的焦點。盡管並未就具體問題進行深入討論,但這次會面卻產生了深遠的政治影響,標誌著中美關系的「破冰」開始了。

為了歡迎尼克遜一行,人民大會堂特別舉辦了盛大的晚宴,而尼克遜夫婦的舉止則引起了周恩來總理的註意。

在一場美國代表團出席的歡迎晚宴上,尼克遜夫婦展示了他們的筷子技巧,熟練地夾起了桌上的花生米。這讓周總理感到非常驚喜。

後來,周總理得知尼克遜為了表示對中國的尊重,特地在美國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來學習使用筷子。這讓周總理深受感動,覺得這是尼克遜代表美國向中國傳遞了重新建交的強烈訊號。

尼克遜訪華代表團陣容強大,共計391人,涵蓋美國各行業精英。這表明,美國對中國的存取不僅限於總理與尼克遜的會面,而是以代表團為龍頭進行全方位考察。

除周恩來總理與尼克遜的會談外,還有喬冠華與基辛格進行的【中美聯合公報】的討論和起草,以及美國國務卿與中國外交部長關於雙邊貿易和人員交流的談判。

1972年2月,中美雙方在釣魚台國賓館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談判,由喬冠華、基辛格、鄧小平主持。談判過程極其艱辛,歷時許久。

美方對於在釣魚台國賓館居住感到不安,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可能會在賓館房間內裝有錄像或錄音器材。為了確保談話的機密性,尼克遜和基辛格在談判期間,常常在晚上離開賓館,到附近的樹林散步。

實際上,散步只是他們找個借口,到樹林裏討論真正重要的事情。2月23日,尼克遜到了中國的第三天,周恩來總理與他進行了會談。

為了表示對美方的尊重,周恩來總理的會談地點設在了尼克遜代表團所居住的釣魚台國賓館。當天,全中國和美國人民都被一件事情吸引住了——當周恩來總理的車子到達18號的時候,尼克遜已經在門口等待了。

這次的會談不僅對中國和美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周總理下車脫掉外套時,尼克遜主動接過外套。這是因為總理在戰時受過傷,每次出行都會有專人負責幫他脫衣並精確接住外套。

尼克遜這次主動接過了這件外套,讓周總理感到非常意外和感動。

周總理和尼克遜在前往會議室的路上氣氛愉快,但一進入會議室,雙方立刻嚴肅起來。周總理雖然以幽默著稱,但在會談中並未開懷大笑或說笑,而尼克遜也是一本正經。

同時,基辛格和喬冠華關於【中美聯合公報】的討論也非常激烈,雙方都堅決不肯讓步。

基辛格與喬冠華深入研究公報每個字眼,終於在1978年2月24日第三天的會談中,聚焦關鍵議題。

台灣問題成為問題核心。中國堅決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寸土不讓。然而,美國卻言行不一,表示願與中國重修舊好,但不願放棄台灣。

對於國家統一的問題,美方立場含糊,暫未提供詳實回應。可能因為美國國會中有台灣力量的存在。喬冠華與基辛格的談判自上午延續到晚上,雙方僵持不下,看似難以達成讓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在談判陷入僵局時,基辛格的一句話打破了困境。周總理將這句話請示了毛主席,最終獲得了主席的認可。

正是這場談判才取得了初步的進展。直到第二天淩晨五點,預定在上海簽署的公報文本才得以敲定。

在基辛格的記憶中,有一點尤為重要:「我們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個「承認」,基辛格用的是「acknowledge」,而不是「realize」。

這兩個詞的差異在於,前者意味著對方對事實的認可,而非意識到一個事實。尼克遜在北京就公報內容達成一致後,離開了前往杭州和上海存取。

這份公報的初步完成使得尼克遜心情愉快,雖然杭州的天氣濕冷,但對於他來說,因為心情好,也更喜歡這個城市。

劉莊國賓館舊照中,尼克遜的專機降落在杭州筧橋機場。他被安排住在毛主席常住的劉莊賓館,心情十分愉快。然而,當他得知中美雙方簽署的公報在美國國務院引發了強烈不滿後,他的心情被破壞了。

這份公報在草擬時,美國國務院專家並不知道具體內容。他們趕往杭州,向尼克遜送出了一份材料,列出了他們對這份公報的修改意見,包括將「所有中國人」改為「中國人」。

尼克遜對此非常生氣,但考慮到需要這些專家的支持來連任下一屆總統,他無法忽視他們的意見。最終,尼克遜告訴基辛格他會繼續談判。

當天晚上十點左右,喬冠華再次與基辛格會面。

尼克遜準備好了一份說辭,告訴喬冠華雖然他對這份公報沒有意見,但是美國國務院並不同意,可能還需要修改。

接著,尼克遜向喬冠華透露了他的困境,並希望中方可以考慮一下修改的建議。喬冠華向周恩來總理匯報了這件事,周總理讓喬冠華發表他的看法。

喬冠華對此感到非常生氣,表示:「我喬冠華的意見當然是正確的,但這份公報對中國的意義無法估量。」周總理嚴肅地表示:「最後如何決定,還需要主席拍板。」

毛主席在聽聞周總理的匯報後,堅決地說:「在接到主席的指示後,我和基辛格進行了徹夜長談。直到淩晨兩點,最後一個版本的‘公報’終於完成。」

1972年2月28日,對中美兩國來說都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

【上海公報】:中美關系邁向新篇章 1972年2月28日,尼克遜一行和周恩來一行在上海錦江飯店的大廳會面,引起了全世界各國數百名記者的關註。

這份【中美聯合公報】,又稱為「上海公報」,是中美兩國關於兩國關系和中國台灣問題的重要歷史檔。 在這份公報中,美方強調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中國和美國都承認,雖然兩國的社會制度不同,但是雙方都應該尊重對方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相互侵犯、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這份公報的發表標誌著中美兩國的關系趨於正常,也開啟了一個新的時期。盡管近幾年中美關系重新變得緊張起來,但歷史不會被掩蓋,任何「一國獨大」的霸權主義都是不符合世界主流趨勢的。

和平才是最好的方式,國際關系取得雙贏才是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