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唐玄宗為何自毀長城,冤殺高仙芝、封常清?這場悲劇戰前就已註定

2024-07-18歷史

唐玄宗是一代明君,然而他統治晚年卻一改往日英明,做出了一系列瘋狂決定,竟親手葬送了大唐江山。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先是將鎮國柱石高仙芝、封常清逐出軍中,隨後又一怒之下將二人臨軍前處死。

這兩大將星本可為大唐力挽狂瀾,卻因身陷宦官誣陷的陰謀而慘遭不白之冤。如此關鍵時刻,唐玄宗為何會做出這樣自毀長城的決定?二人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以至於許多史家都認為,若非他們遇難,安祿山根本無法打進長安?

先說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英勇事跡。高仙芝出身高句麗王族,年少便跟隨父親移居西域。他率軍攻打吐蕃、朅師國時,曾兩次跨越絕境般的帕米爾高原,歷經重重險阻,終而克敵,由此贏得"山地之王"的美譽。封常清出身貧寒,卻自幼好學,曾在年少時一懟高仙芝"以貌取人"而受錄為高仙芝麾下,後來文武雙全的才能漸露崢嶸,更是兩度獨當一面,重走長征路攻克敵國。

二人自是唐朝的棟梁之材。那為何唐玄宗卻要親手斬除這兩根柱石呢?其中緣由端的就在於宦官邊令誠的誣陷和挑撥。原來邊令誠曾欲插手軍務,但遭高仙芝拒絕,私懷恩怨。及至安史之亂,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洛陽、潼關相繼敗給安祿山叛軍,邊令誠遂乘機在唐玄宗面前加以誹謗,誣指二人漲賊氣焰、棄城逃跑、貪汙軍餉。唐玄宗當時正處在狂躁狀態,被蠱惑而親自將高、封二人推上了刃下。

其實高仙芝從未貪汙過,封常清也明知叛軍兇猛,是故主張撤回內線防禦而非輕易拼戰。按照常理,二人有何大過?然而唐玄宗此時已瘋瘋癲癲,喪失了判斷力。不顧諸葛亮用"內傷其銳,外消其銳"之法收攏殘兵、固守要沖的這一上策,更加忽視了封常清遺書中的沈痛勸誡:"社稷之憂,雖至人有極,反常方殊"、"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社稷復安,逆胡敗覆"。一時之間,唐玄宗竟化身為最大的定陵銀狐,親手掘開了大唐覆亡的第一個坑。

仔細分析封常清在洛陽的敗績,並非全無道理。首先,他新招的軍隊素質實在太差,缺乏系統訓練,根本不是叛軍的對手。再者,他錯估了安祿山軍隊的實力,對戰術準備不足。誠如史書所記,封常清在經歷了一番苦戰後,對唐玄宗誠懇說道:"賊銳甚,難與爭鋒。潼關無兵,一夫奔突則京師危矣。"這番話雖聽起來有些怯戰,但也是權衡了實力,擇定防守潼關作為最終決策。

高仙芝接手鎮守潼關,與封常清合力修葺戰事,很快就打退了追兵的攻擊,為大唐死守了最後一道關隘。兩人雖遺失了一線城池,但成功阻擋了敵人的東進步伐,斬斷了通往京城的咽喉要道。這固然不失為一種權宜之計,但總歸還是維系住了大局。

可惜的是,仗著小人的一己之詞,最終將高仙芝、封常清推上了斷頭台。臨行遺言時,封常清的話語氣概英勇:"我曾三次呈表求見皇帝,都未獲允。如今被殺難逃其咎,但我有一封遺書,希望陛下萬勿輕視賊酋。"高仙芝同樣大義凜然,在處決前更是質問三軍將士:"你們說我有罪便是有罪,若無罪就替我喊一聲冤!"

這一幕不啻是催人淚下,曾幾何時,二人還是唐朝征戰沙場的勇將英傑,今日卻慘遭誣陷囚斬。然而就在這最後關頭,二人仍舊想著國家安危,生怕朝政一錯再錯,終致社稷覆沒。令人痛惜的是,唐玄宗這個時候已完全失去理智,他寧可聽信小人的挑撥,也不願留心將士們的呼喊和封常清的遺言忠告。

面對強敵,高仙芝、封常清二將所作所為,客觀而言並無大錯,其決策符合常理。然而宦官邊令誠懷私怨,並在這一緊要關頭上蠱惑唐玄宗。於是,唐玄宗一怒之下,竟將國之柱石給推向斷頭台,從此註定了大唐的衰亡。看到這裏,您應當對這段慘痛的歷史有了進一步了解。二位名將臨終前仍不忘勵精國家前景,只可惜他們的遺言終未被唐主上采納,禍根由此埋下,大唐覆亡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