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韓城明末清初人才井噴式成長的原因

2024-01-28歷史

明末清初正是自然災害頻發和社會動蕩時期,但是與之相反的卻是韓城人才井噴式的成長,明清兩朝,韓城共產生了100位進士(不含武進士),明末崇禎朝和清初順治朝中舉人數占到總進士人數的30%,這背後的原因很值得研究。

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間並不是很長,明王朝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這一時期的韓城自然災害非常嚴重,特別是旱災對韓城經濟的影響非常大,再加上各地起義不斷,韓城人口銳減。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韓城在進士考試中基本上都是雙黃蛋,崇禎元年戊辰科,韓城吉星燦、解胤樾上榜,崇禎四年 辛未科衛胤文、趙翔鴻上榜,崇禎七年甲戌科衛楨固、孫必達上榜,崇禎十五年壬午科解胤標、衛拱宸、吳從栻三人上榜,崇禎十六年癸未科高辛胤、李化鱗上榜。

順治皇帝是清朝第一位皇帝,在位時政權初創,百廢待興,但韓城的進士上榜延續了崇禎時期的勢頭,順治三年丙戌科又是一榜三人李遵度、薛胤隆和解體健,順治四年賈宏祚,順治九年壬辰科更是出現一榜四人:衛一臣、李蔭澄、解幾貞、雷震聲。順治十二年程必昇,順治十五年焦澍,順治十六已亥科又是一榜三人:衛運揚、衛胤嘉、張衷玠。順治十八辛醜科衛執蒲、衛秦翰上榜。

根據韓城市誌記載,明南北韓城人口基本保持在5萬人左右,明末清初由於自然災害和戰亂等因素影響,人口銳減,到清康熙時期才慢慢增長。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韓城的教育事業還得到巨大發展,因為進士背後,是需要一支人才隊伍支撐的,只有基礎數量足夠,進士才能保證數量增加,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韓城當時教育工作的紮實。

韓城明末清初人才這種井噴式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應該與韓城歷史上對教育的重視傳統有關。魏文侯時期蔔子夏教衍西河,為韓城種下了崇尚文化,重視教育的種子,此後這一傳統不斷被韓城人發揚光大,讀書成為人生最大的追求目標。這從韓城的民居建築中也能充分地體現出來,如黨家村一戶人家為了激勵後代努力讀書,將自家大門內側裝修成轎頂樣式,暗示了讀書做官坐橋的人生成長途徑。

韓城明末清初人才井噴式增長恐怕與明末一位韓城縣令有非常大的關系,這就是左懋第。崇禎四年有膠東才子之稱的左懋第中進士,可能當時朝廷正是用人之際,第二年,這位山東小夥便遠赴韓城任知縣,開啟了人生的又一次大考。剛踏上韓城土地,迎接左知縣的不是紅地毯,而是陜北農民軍進攻韓城和連年旱災急需救濟的子民。年輕的左懋第迎難而上,一手抵抗農民軍,一手抵抗旱災,還要發展經濟。但是這位孔孟同鄉竟然處理得得心應手,而且抽出大量時間抓教育,修建書院,親自到學校給學生講課,為韓城發展儲備了大量的人才,韓城人將他建立的學院改為左公祠,以示對他的紀念,清康熙時貴巡撫劉蔭樞撰【建立左蘿石先生祠堂碑記】。

清初韓城許多進士都是左知縣的學生,如賈宏祚在中進士後又專門在蘇山的蘇武廟為其修建左公祠並作【建立邑侯左夫子祠記】,以示紀念。所以左懋第在韓城有兩座專祠,這與他對韓城教育事業所做的傑出貢獻分不開。左懋第對韓城教育的貢獻究竟有多大,我們無法量化,但是他是韓城明清時期重視教育的一面旗幟,這一點不用懷疑。

當然也有人說是其他原因。比如有人說,這一時期是亂世,許多人都為了安全避世不出,所以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少了,所以參加考試的人成功率就高了。這樣的說法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韓城人對讀書的重視傳統是韓城富貴的財富,任何時候多讀書都沒有錯。

蘇州是中國發展最好的城市之一,而蘇州也是全國科舉考試的一座高地,據統計僅狀元就超過50人。所以說韓城的教育和蘇州這樣的南方城市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城市的發展其實就是人才比拚,所以我們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更要看到不足和差距,韓城未來發展的希望依然是要靠人才。歷史上的進士都外出為國家效力,但也有許多左懋第這樣的進士來韓城貢獻力量,在發展經濟時,著眼未來發展,始終將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正是明末清初人才井噴式發展對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