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西安事變,為何張楊命運不同?張學良有宋美齡護著

2024-01-19歷史

1936年12月12日,隨著日寇加緊侵華,中國民族面臨更為嚴峻的危機。然而,在如此空前的民族危機面前,為剿共已經魔障的蔣介石,卻仍叫囂著「攘外必先安內」,他一邊對日妥協,出賣國家利益,一邊調集重兵,對長征到達陜北的紅軍主力發動圍剿。

因此,實際控制陜西省的地方實力派楊虎城,和同樣駐紮在陜西西安的東北軍首領張學良,在一再勸誡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成之後,毅然在臨潼發起對蔣介石的兵諫,扣住了飛到陜西督戰的蔣介石,正式提出了抗日救國8項政治主張,逼蔣抗日。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變。

正是因為張楊二人果斷發起西安事變,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之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建立。這也為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共同抗日奠定了基礎。

所以,西安事變在民國乃至於中國近代史中都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深刻地改變了中國抗戰歷史,而且,對於當事人,無論是蔣介石、楊虎城還是張學良的命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張楊二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西安事變後期,當國共兩黨進行和談並達成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定之後,認為兵諫已經達到滿意效果的張學良,親自陪著蔣介石登上前往南京的飛機。

然而,12月26日,當專機到達南京之後,自覺已經徹底安全又惱羞成怒的蔣介石,直接翻臉將張學良扣押。從此,張學良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囚禁歷程。

而楊虎城的命運比張學良更慘。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時,雖然楊虎城沒有像張學良一樣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也就沒有被第一時間扣留。但是,蔣介石對於這個讓他顏面掃地並攪黃他「剿共大業」的地方軍閥也極為仇恨。

所以,1937年1月,楊虎城先是被南京國民政府撤職留任,削除了他的兵權,而到了盧溝橋事變爆發前夕,他更是被國民黨逼迫出國考察。

全面抗戰爆發之後,雖然楊虎城多次致電蔣介石,希望能夠回國率部抗戰,但是,都被蔣介石毫不猶豫地拒絕。1937年11月,抗戰心切的楊虎城從法國返回國內,想要參加抗日工作。

然而,抵達香港後,迎接他的卻是國民黨軍統特務。楊虎城及秘書很快被國民黨秘密扣留並關押起來,而這一關押,就長達12年之久。

1949年,隨著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在大陸上的統治進入倒計時的蔣介石,不但沒有認輸,反而惱羞成怒之下進行了大屠殺。也正是在這次大屠殺之中,被關押在重慶的楊虎城被國民黨特務殘忍的殺害。

然而,更早被蔣介石關押的張學良,卻在1949年時並沒有如楊虎城一樣被蔣介石殺害,而是隨國民黨的潰兵一塊兒飛到了台灣,並開始了在台灣繼續囚禁生涯。

張學良和楊虎城一起發動了西安事變,按道理,深以為恥的蔣介石對於兩個人的恨意應該一致才對,那為什麽在1949年兵敗大陸之時,蔣介石卻單單殺害了楊虎城,卻放過了張學良一馬呢?

蔣介石在絕望之際殺掉楊虎城,其實原因並不難理解。

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不僅讓蔣介石顏面盡失,而且還極大地幹涉到了他的「剿共大業」。也許,在蔣介石的推斷裏,如果沒有楊虎城等人發動的西安事變,那麽,兵力只剩下幾萬人的西北紅軍,完全有可能被他剿滅。那麽,他也將因此徹底成為中華大地的統治者。

所以,蔣介石對於發動西安事變的楊虎城有多恨已經可想而知了。西安事變不但讓蔣介石在國內國際上徹底丟了人,還極大地阻礙了他的「大業」。也許,1949年倉皇逃往台灣時,蔣介石還幻想過,如果沒有張揚二人的西安事變,就不會有49年國民黨的兵敗如山倒。

另一方面,親身經歷過西安事變的蔣介石一直堅定地認為,雖然楊虎城和張學良同時發動了西安事變,但是,楊虎城才是這場事變的主謀。

蔣介石對於公子哥出身的張學良太了解了,他知道,典型富二代的張學良雖然也有一定的愛國熱情,但是,究其本質,他不過是一個做事沖動的公子哥罷了。

扣留領袖發動兵變這樣的事情,單憑張學良一個人是做不出來的,他也沒有單獨做的勇氣。所以,西安事變時,很多時候楊虎城才是主謀。既然是主謀,自然「罪責」最大,蔣介石自然也會殺之而後快。

而且,相較於始終對蔣介石抱有幻想,且對於這個「領袖」十分尊重的張學良,楊虎城對於蔣介石的本質看得最清楚,所以,處理蔣介石時也更為果斷。

比如,西安事變後期,楊虎城一直堅決反對貿然釋蔣。楊虎城知道,如果沒有書面的保證,蔣介石極有可能在獲得自由之後翻臉不認人,那麽,西安事變不但毫無收獲,而且兩人也將處於極大的危險之中。

所以,對於張學良多次想釋放蔣介石的行為,楊虎城一直堅決反對。對此,一直親身經歷的蔣介石,對於楊虎城自然恨意更深。

不僅如此,西安事變結束之後,楊虎城的一系列行為又多次激怒過蔣介石。西安事變過程中,由於人在屋檐下,「好漢不吃眼前虧」的蔣介石不得不多次低頭,並作出了一系列在他看來十分屈辱的承諾。

對於這段「黑歷史」,蔣介石自然不願意讓人提及,更不願意因此讓自己的「領袖風采」被玷汙。然而,被迫出國之後的楊虎城,卻在多個場合談到了蔣介石有所承諾的秘密。

而且,楊虎城所說這些話時,面對的還是蔣介石最為在意的「友邦」——英美等列強的記者。自然,楊虎的這一行為,進一步激怒了蔣介石,讓他更加懷恨在心。

而張學良雖然也是發動西安事變的主謀,但是,他卻與楊虎城截然不同。一方面,張學良與蔣介石的關系,遠不是楊虎城所能比擬的,張學良更是多次幫過蔣介石。

作為東北王張作霖的嫡長子,張學良的交際圈是很廣的,這其中,當然也包括蔣介石。所以,張學良與蔣介石的交往時間遠比楊虎城早,關系也更近。

楊虎城是國民黨內典型的「舅舅不親姥姥不愛」的雜牌軍。他雖然很早就加入了國民黨,但是,一直活躍於陜西等地的楊虎城,與遠在華南地區的蔣介石並沒有多少交集。

而且,楊虎城加入蔣介石派系的時間也很晚,在這之前,他一直是馮玉祥西北軍的旁系。直到1929年,楊虎城才因與馮玉祥的矛盾選擇加入蔣介石派系行列,並因此功得以主政陜西。

但是,楊虎城之於蔣介石,只是一個雜牌軍的軍閥而已,之所以將陜西給他,除了酬功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蔣介石對於陜西鞭長莫及。

但是,一旦蔣介石穩定下來,解除包括楊虎城在內的軍閥兵權,是他的必然決策。所以,楊虎城之於蔣介石,幾乎沒有多少私交恩情可言。而陜西刀客出身的楊虎城,更與蔣介石最重用的「浙黃陸一」毫無關系。

但是,張學良卻截然不同,張與蔣不但關系更近,最為關鍵的是,在多次歷史的關鍵節點上,張學良還曾對蔣介石給予重大幫助。

首當其沖的就是改旗易幟。1928年二次北伐之後,雖然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已經占據了關內大部份地區,但是,在中國的東北、西北、西南等多個地區,依然處於軍閥割據的局面。

而即便在國民黨統治區內,依然有四大新軍閥明爭暗鬥。所以,當時蔣介石雖然名義上成為國民政府的領袖,但是,他的影響力是十分有限的,位置也算不上多穩固。

而就在此時,繼任東北保安總司令的張學良,卻毅然帶領30萬東北軍和東三省宣布改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

張學良的這一舉動,不但極大地加強了蔣介石的威信,而且,還讓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名義上完成統一全國,對穩定蔣介石的地位和威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在1930年國民黨四大軍軍閥的中原大戰之中,以一敵三的蔣介石,更面臨極其危急的局面。可以說,當時占據東北三省的30萬東北軍選擇站在哪一邊,哪一邊就有勝利的希望。

而就在這個關鍵節點,張學良選擇站在了蔣介石的一邊,他揮軍入關,雖然沒有參與大戰,但也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反蔣的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因此失敗。中原大戰的勝利,不但讓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轉危為安,而且徹底奠定了蔣介石的統治地位。

在這之後,張學良一直對於蔣介石恭敬有加,包括九一八事變之後,30萬東北軍之所以不放一槍就拱手將東三省讓給日本人,除了張學良懦弱和保存實力的想法之外,也少不了蔣介石「絕對不抵抗命令」的因素。

所以,張學良對於蔣介石其實是有大恩的。這種恩,正是1949年時張學良幸免於難的鍵因素。

眾所周知,蔣介石曾在青幫混跡,所以,行事風格其實頗有江湖幫派特色。他對於有恩於他的人,一直是十分寬宏大量的。

例如,在東征時期曾救過蔣介石的共產黨員陳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作為黃埔三傑之一,陳賡一直是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所以,即便救過蔣介石,他卻不願意進入蔣介石麾下,而是放棄唾手可得的富貴,開始九死一生的革命生涯。

而在1933年,陳賡因傷秘密進入上海治療時,因叛徒出賣不幸被國民黨抓獲。得知陳賡被抓之後,蔣介石大喜過望,他多次勸說陳賡跟他走,並許諾了種種好處。

然而,陳賡卻不屑一顧,嚴詞拒絕。按照蔣介石的一貫作風,如此「冥頑不靈」的共黨分子,自然要殺之而後快。然而,面對陳賡的拒絕,蔣介石不但沒有殺掉陳賡,反而在黃埔學生等人的勸說之下,預設放掉了陳賡。

蔣介石釋放陳賡的行為,雖然不乏宋慶齡、黃埔學生等人的說情和施壓,但是,陳賡曾救過蔣介石的恩情,顯然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對於陳賡如此,對於張學良其實也是如此。曾多次幫過蔣介石的張學良,當然對於蔣介石是有恩的,自然,蔣介石忍住了沒有殺掉張學良。

另一方面,張學良對於蔣介石的態度也與楊虎城截然不同。如同多次在關鍵節點上站在蔣介石的一邊一樣,在張學良的心中,蔣介石一直是國民政府的領袖,他也將自己視為蔣介石的部下。

所以,對於承認蔣介石領袖地位,擁護蔣介石的想法,張學良其實從來沒有變過。即便是在西安事變時,他希望的也是逼蔣抗日,而不是殺掉蔣介石。

這也是為什麽西安事變,張學良采用「兵諫」二字,而不是「革命」的原因。這也解釋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張學良選擇冒著巨大的風險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的的原因,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向蔣介石請罪。

對於城府並不深的張學良的這種想法,蔣介石自然也是了解的。而且,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也極大地保全了他的面子,維護了他的威嚴,這進一步讓蔣介石對於張學良的恨意有所緩解。

而且,因為張學良廣泛的交際,為張學良說情的人員遠遠多於楊虎城。前面已提到,張學良是典型的公子哥,而且,還是一個十分任性且頗為義氣慷慨的公子哥。

所以,他的交往甚廣,甚至與「第一夫人」宋美齡也私交甚篤。再加上東北軍的兵力和影響力,張學良的關系網遠高於局限於陜西的楊虎城。

所以,張學良被蔣介石扣押之後,蔣介石未必沒有殺掉張學良的想法,尤其是1949年即將失去大陸之際,感覺無比絕望的蔣介石,在歇斯底裏之下,也未嘗沒有將張學良一塊殺掉的心思。

但是,蔣介石的身邊,無論他倚之為臂膀的黃埔系,還是枕邊人宋美齡,對於蔣介石殺張學良都是堅決反對的。而這些人的想法,蔣介石自然不能不予考慮,這進一步打消了蔣介石殺掉張學良的想法。所以最終,蔣介石選擇殺掉楊虎城,繼續囚禁張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