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貴 牽掛「包頭歷史」一輩子的人

2024-01-17歷史

早年張貴在裱糊紙中收集史料 (資料圖)

張貴編著的部份作品 (資料圖)

1月4日,包頭市著名歷史學家、包頭醫學院歷史學教授張貴因病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回憶起這位治學嚴謹的長輩,無論是他的親人,還是他的舊友,都深感遺憾。在大家的心目中,「張貴老師的離世是包頭歷史學界的一大損失。」

據張貴老師的外孫回憶,張貴老師晚年始終牽掛著包頭歷史。除多年捐贈出去的各類史料、書籍,他還留下了整整4個書架8大版塊千余本圖書。這些,都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精神財富。

甘為包頭寫汗青

張貴,1939年1月19日生,包頭市人,1962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系,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年輕時曾在包頭市少年宮以及包三中、包十七中、包二十七中任教,後在包頭醫學院任歷史學教授,講授【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革命史】【民族理論】【內蒙古歷史】等,給研究生講授【陰山文化概論】。

張貴主要研究中國現代史和包頭史。其編著有【統一戰線大事記】【中國革命史】【包頭史稿】【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包頭分冊】【陰山集】【河水集】【黃土集】【包頭史記】【包頭史記·續集】【老包頭影集】等;整理歷史文獻總纂【包頭市誌】【新包頭市誌】【鹿野紀聞】【莎拉齊縣誌】【土默特旗誌】;總纂【包頭軍事誌】等。

張貴是國內最早研究陰山文化的學者,明確了陰山文化的地域、內涵、特點及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等。國家根據其對陰山文化的研究成果和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同意在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範學院)設立陰山文化碩士點。

2003年,張貴發表【對西口文化的探討】一文,首次提出西口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其歷史地位。2006年,中國共產黨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主辦的【實踐】轉載了【對西口文化的探討】一文。【實錄走西口】【喬家大院史料綜覽】【縱論西口】等都轉載了其有關西口文化的論文。

【包頭史稿】(兩卷本)出版後,張貴繼續收集資料,補寫內容,在【包頭史稿】(三卷本)出版時,達茂旗已經歸入包頭轄區,他又增寫了達茂旗歷史等內容。【包頭史稿】修訂本(上、中、下)全書共十一章,寫了包頭地區6000年的歷史。

嚴謹好學愛收藏

張貴老師的外孫介紹,他從小在姥爺身邊長大,在他的印象中,姥爺很愛「撿東西」,辦公室和家裏都堆滿了北梁拆遷時挖出來的墻上糊的舊報紙、舊賬本,還有磚頭、瓦片等。

包頭自古是北方民族草原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交融的集萃地,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地,亦是「走西口」人的主要目的地。包頭歷史是草原文化、黃河文化、敕勒川文化、陰山文化、西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包頭在歷史上一直是邊疆地區,歷代文獻記載嚴重不足。很多區域沒有經過考古發掘,近代的地方史誌也錯訛百出,許多領域付之闕如。於是,舉凡碑文、賬冊、地契、租約、各類文書、考古發現、民間傳說,張貴都「一網打盡」,加上親身見聞,讓他的史書寫得接地氣、有味道。

張貴老師的外孫回憶,「我姥爺的字很小,密密麻麻的小字寫了一摞又一摞稿紙,圈了塗、塗了圈,姥爺自己編著的書裏,還有各種各樣的標記和註釋。」

多年的歷史教師生涯,讓張貴養成了嚴謹細致、全面周到的習慣,只要收集到一點資料,他都會仔細研究,多方求證,只有成熟了,才會寫成論文。張貴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收集整理包頭史料,堅韌不拔,幾十年如一日,愈鉆愈深,終於寫出了包頭歷史上第一部通史,其中甘苦,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

在他外孫的印象裏,張貴老人很愛學習,一輩子都在學習中。他回憶:「姥爺家裏一大墻一大墻書架,70歲以後,他還學會了用電腦寫作、收發郵件。姥爺的興趣愛好也很廣泛,家裏掛的都是他的畫,還有老包頭地圖長卷,生動地再現了上世紀40年代包頭一帶的風景建築。」

仍有心願未完成

「我們這些子女沒有一個是搞歷史的。」因為沒能繼承張貴老師的「衣缽」,他深感遺憾。張貴老師的外孫回憶說,「我有同學在檔案館工作,她希望我能拿上錄音器材去給姥爺作口述歷史,但一直也沒有機會做。他留下的那些寶貴的東西我們怕不能很好地再把它的價值發揮出來。」

「張教授真的是我們的楷模。他治學嚴謹,為人頗有風骨。我和張老師認識多年、接觸多年,覺得他特別希望人們從思想深處認識和了解他。」回憶起張貴,現任東河區文聯主席的李艷華感慨頗多。她說:「張老師默默無聞地做了許多事,著作等身,令人懷念和敬仰。他非常樸實樸素,為人特別平糊,生活很簡樸,一輩子就牽掛包頭歷史這點事。臨終前還那麽堅強,做了許多關於包頭馬文化方面的工作。」

事實上,去年年初,85歲的張貴雖然身體健朗,卻依然向後輩們有過一些交代,他心中放不下的全是「包頭歷史」。張貴老師的外孫回憶:「姥爺當時就把他所有的資料、檔案都歸了類,跟我和我弟弟交代了一下。他出版發表過的很多書籍,他畢生搜集到的資料,特別是北梁拆遷拆出來的一些老報紙、復盛公的賬本等,這些他都視若寶貝。」

「姥爺說,所有他要表達的東西都在他的書裏了!」張貴老師的外孫表示:「我們作為他的家裏人,該捐的都捐了,余下的一些都是與包頭歷史有關的東西,我們會妥善保存,能研究的就好好研究,該捐獻的還會捐獻。」

(包頭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吳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