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8年誌願軍全體返程,歸國後該如何安置?楊勇上將:我提個建議

2024-04-25歷史

1953年7月27日,在中國人民誌願軍的不斷努力之下,持續時間長達三年之余的韓戰正式落下帷幕。在中美雙方順利簽訂協定之後,各國便開始陸續展開戰後的收尾工作。

而彼時最為重要的任務,便是有關130余萬人民誌願軍的歸國問題。到底應該進行怎樣撤退,這數百萬誌願軍歸國之後又將怎樣安排,這無疑是個令人十分頭痛的問題。

作為誌願軍的司令,楊勇將軍擔負起了解決這個重要問題的任務。

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楊勇將軍向中央送出了一個建議。

中央軍委在收到楊將軍的建議之後十分高興,痛快的批準了該請示。

楊勇將軍究竟提出了怎樣的建議?人民誌願軍歸國之路又將出現怎樣的場景呢?

點個關註,一起走進誌願軍歸國的故事。

危機未消

韓戰自發動以來便時刻牽扯著世界各國的關註,影響著世界的發展格局和走向。在戰爭開始前誰也沒有想到中國竟然敢於出兵幫助北韓,誰也沒有想到美軍將會在北韓迎來那樣的失敗。

但事實的結果擺在了大家的面前,中國人民誌願軍透過自身的努力,不僅成功捍衛了自己的尊嚴,更是給號稱世界第一的美國沈重的震撼。雖然,韓戰進行的極為艱巨,誌願軍的損失十分慘重。在五次戰役中雙方之間互有勝負,美國人甚至始終都不承認自身在北韓的失敗。但從戰略目的的角度來判斷,中國成功阻止了美方在東亞地區的擴張,完成了自己的戰略目標,獲得了巨大勝利。

韓戰進行至後期階段,美國方面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收獲。但從總體來看,完全沒有實作自己的戰略目標。因此,這才導致了美國方面在戰局艱難之後,選擇與中方走上談判桌。而在談判桌上進入僵持之後,又選擇在戰場上發動反擊。

如果如美國人所說,他們真的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為何最終中美雙方會就北韓問題達成和解,以談判的方式終結這場爭端呢?

這不正是說明美國方面已經無法在戰場和談判桌上取得寸進,才最終不得不選擇妥協的結果嗎?

可美國畢竟是二戰之後實力最為強盛的兩個大國之一,在各方面的勢力較之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都有著優勢。雖然美方最終選擇與中國選擇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半島問題,但並不代表著美國將會以和平的 姿態結束半島。

在和平協定簽訂之後,中美雙方本該在3個月內進行一次代表會晤,共商撤軍等重要問題。但美方卻刻意回避,沒有參與這次會晤,導致雙方之間沒有對撤軍等問題達成一致。也正是因此緣故,雙方之間雖然在名義上已經不再處於鬥爭狀態,但相互之間卻依舊展開著軍事對峙,從未放下過戒備。

美國正式私下與韓方簽訂協定,在當地建立軍事基地,進行常規駐軍。甚至在一年之後的日內瓦會議之上,中方再次就半島撤軍等問題提出商議方案。美方也是一再消極躲避。

因此,在停戰協定簽訂之後,雙方雖然名義上已經不再敵對。但因為現實原因,美方始終都威脅著半島地區的安全。

可中國不能像美國一樣駐紮他國領土,時刻防備著美軍偷襲。

人民誌願軍怎樣撤軍,回國之後如何安置問題,便就此成為了令誌司領導、乃至軍委領導們頭疼的問題。

為了向世界各國人民展現新中國的氣魄,向世界人民揭露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內核,中國主動在簽訂協定之後的1954年開始撤軍。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裏,中國分三次公開撤出6個軍的野戰部隊,秘密撤回6個軍外加數個師的其他兵種部隊。

此舉無疑向世界各國展現了新中國在半島問題之上的誠意。駐紮在半島南部的大部份聯合國部隊也因此產生退意,開始陸陸續續的撤出半島。最終,在半島南部,只剩下美方獨自堅守。

中國的公開撤軍,也為半島局勢的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在軍事力量逐漸結束半島的情況下,當地開始了和平穩定的發展。

全面撤軍

中美雙方簽訂停戰協定,為半島和平帶來轉機。但硝煙之下,危機並未徹底消除。在局勢徹底穩定之後,我軍決定全民撤軍。

1956年底,在北韓政府的請求之下,中國開始與其商議撤軍方案。在一年之後,毛主席與朝方領導金日成在莫斯科舉行會晤。此次見面,毛主席向金日成表示:「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歷史使命已經基本順利完成,可以全部撤出北韓國土了!」

金日成對此深表感激,開始主動推動此事的發展,就具體撤軍事項與我軍展開商議。

在這次會議之後,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彭老總,便對楊勇上將做出提醒,要求其開始對全面撤軍作相應準備。

1958年2月,為了落實毛主席全面撤軍的指示,由周總理親內建隊的外交代表團抵達平壤,與朝方展開會晤,共商具體撤退計劃。

雖然金日成希望我軍能夠早日撤出半島,但同時也十分擔憂美方的軍事壓迫。面對這樣的困局,周總理大方地表示:「中國撤軍將會采取分批撤離方法,透過一邊撤離,一邊幫助朝方建設的辦法,來增強其國家實力也軍事實力,以應對將來可能發生的突發局面」

由於不夠熟悉具體的誌願軍部隊情況,周總理在做出最終決定之下特意征詢了實際主持誌司工作的楊勇上將意見。

楊勇將軍早就對誌願軍撤退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當得知總理征詢自己的意見後,立即便給出了自己的最穩妥建議。

楊勇上將對總理提出的分批撤離計劃十分認可,並將自己安排到了最後撤退的部隊之中,擔負起最為重要的殿後任務。而在總理的計劃之外,楊將軍提出能夠將一部份部隊撤退的時間延後數月。等到1958年10月25日這天,部隊全部撤出北韓境內。

楊將軍之所以提出這個奇怪的建議,自然有著自己的考量。10月25日,正是人民誌願軍奔赴半島進行援助作戰的日子。在這一天全部撤結束境,有著非凡的紀念意義。而多滯留在北韓數月,也能夠為北韓方面提供一定的幫助,幫助他們更快的將國家建設起來。

而部隊在回國之後的去向,楊將軍也有考量。雖然中國在半島的撤軍儀式搞得十分熱烈,但美國方面卻始終沒什麽動靜。老美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要堅守在半島之上。為防止美方再度發起突襲,我軍在撤退之後不能夠掉以輕心。因此,楊將軍建議一部份撤回國內的部隊可以先行駐紮在東北地區。一旦情況有變,我軍便可以憑借地利,在短時間內便趕赴半島,穩定局勢。

而後續撤回的部隊則可以逐漸向華北、中原等地區安置。只要東北地區有足夠的部隊鎮守,能夠在情況有變時穩定住半島局勢,後續的部隊便可以前赴後繼地增援前線。如果一股腦的將部隊聚集在東北,不僅會造成當地的後勤補給等壓力巨大,還會影響到全國的國防建設。

楊將軍的撤軍建議考慮的方面眾多,用意也是十分深遠。

因此,當楊將軍的建議被上報中央之後,立即便獲得了一眾領導的贊揚。

由於周總理奔赴半島的時間正值春節,總理等人在得知中央同意了楊將軍的建議之後大喜過望,提出要到部隊之中與戰士們一起過年。

楊勇上將為了找點周總理、陳老總、粟裕大將等人,在誌司舉辦了一次規模盛大的除夕晚會。在北韓群眾的歌舞聲中,誌願軍的一眾領導和周總理率領的外交團眾人舉起了酒杯,歡慶著戰爭的勝利。

在楊將軍的指揮之下,留守在半島之上的誌願軍部隊在7個多月的時間裏,有計劃的分批撤出。我軍在離開之時,將除自己部隊的武器、物資之外的所有物品都轉給給了朝方,為他們的快速發展提供幫助。

歡送歸國

1958年10月16日,中朝雙方之間的有關工作交接結束,誌願軍的最後一批部隊也即將踏上歸程。

為了歡送楊勇將軍率領的最後一部誌願軍歸國,以大將金光俠為首的朝方代表團與楊將軍簽署了聯合公報,向世界各國宣告了誌願軍的偉大勝利。而在正式踏上歸途之前,朝方還將為楊將軍等人獻上隆重的歡送儀式。

朝方不僅出動了以內閣副相為首的歡送委員會,對其國家各地的交通機構發出通知,還在誌願軍歸國沿線提供相關服務,爭取為誌願軍的歸國之路提供最為順心的經歷。朝方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更是在平壤的劇院內進行集會,為誌願軍展開歡送。

金日成作為朝方最高領導,與楊將軍之間的關系十分友好。在楊將軍奔赴北韓,扛起誌願軍司令職務時,金日成便親自請楊上將吃了一頓餃子。在平日裏,二人之間也來往甚密。在歡送會當天,金日成更是拉著楊勇與政委王平一起登上了主席台。

在人們的歡呼聲中,中朝雙方交換了寓意著美好友誼的信物。金日成副手將700萬北韓群眾的簽名冊鄭重遞給楊勇,王平將軍則將帶有幾十萬誌願軍簽名的信件和錦旗贈送朝方。

在慶典活動之後,朝方為楊、王二位將軍頒發了北韓最高榮譽勛章,作為對人民誌願軍援助行為的褒獎。

同年10月25日,平壤火車戰廣場之上,楊勇上將與金日成等一種勞動黨領導以及20萬北韓群眾揮手作別。在場的軍民群眾無不淚流滿面,為這樣一場世紀難得的友情而感慨,為中朝之間的友誼而傷懷。

當火車離開正式駛出車站之後,誌願軍戰士們都始終無法平靜下來。在抵達鴨綠江邊的鐵路沿線之上,有著大大小小的無數站點。每至一處站點,便會有大量的群眾主動為誌願軍進行歡送,直到鴨綠江邊從未停止。

10月26日,滿載這最後一批誌願軍戰士的列車抵達安東車站,誌願軍完成了全體撤退的目標。

在安東地區,黨組織為征戰沙場的健兒們準備了規模宏大的歡迎儀式。在儀式上廖承誌將軍等人紛紛向楊勇將軍敬酒,對以楊將軍為代表的誌願軍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安東的宴席結束之後,列車繼續向首都進發。楊勇將軍等人做為誌願軍的代表,將要接受黨組織的最高禮遇接待。等到火車抵達北京之後,周總理親內建人在車站迎接楊勇將軍等人,為歸國健兒們獻上祝賀。周總理在與楊將軍會面之後便一把拉過他的手道:「我代表黨中央、毛主席以及全國人民,歡迎凱旋而歸的英雄!」

在周總理的帶領之下,楊勇等人乘坐轎車來到了天安們廣場之上。廣場之上,20余萬群眾爆發出了震天動地的呼喊之聲,為歸國誌願軍將領們獻上美好祝福。

在抵達北京的第二天,毛主席親自接見了歸國的誌願軍代表團。因為歸國的代表團將軍人數眾多,因此眾人只選取了中將以上的代表進入中南海屋內與主席詳談。主席在與楊勇上將談話時,發現屋中的人數很少,便詢問:「人怎麽這麽少?都回來了嗎?」

楊將軍立即解釋稱因為人數太多,大家都在外面。毛主席當即指示讓所有代表團的將軍們進來,讓他看看這些歸國的戰士。

對於國家和人民對誌願軍部隊的贊揚,楊勇上將都將其接受。但他卻也總對身邊的人表示:「功勞不僅是屬於我們的,更是屬於那些早期入朝作戰並回到祖國的戰士,屬於那些長眠在異國他鄉的英魂。為了勝利,許多人因此犧牲。他們的墳前沒有鮮花與墓碑,就連名字也沒人知道。但人民將會緬懷他們的功績,繼承他們的偉大事業,永遠將他們記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