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唐代的醫政醫事情況如何?

2024-06-02歷史

唐代的醫政設施沿襲隋制,設有太醫署和尚藥局,分別負責政府和宮廷的醫政,並分別兼有國家的醫學教育和皇家親族的醫療保健任務。太醫署歸太常寺領導,其編制由行政管理人員和教工學生組成;尚藥局歸屬殿中省 ,設有奉禦二人、直長四人、書吏四人、侍禦醫四人、主藥二人、藥童三十人、司醫四人、醫佐八人、按摩師四人、咒禁師四人。

奉禦是尚藥局最高行政領導,全面掌管調合禦藥及診治事宜。

直長是奉禦助手;

書吏相當於秘書之職;

侍禦醫為皇帝私人保健而設;

司醫、醫佐分療皇族眾疾;

主藥、藥童負責藥物的炮製;

按摩師、咒禁師則以按摩、咒禁之術治病。

宮廷的醫藥管理十分嚴格, 凡為皇帝制藥時,中書省、門下省的官員及諸衛上將軍各一人與殿中監、奉禦到場監視。藥成以後,醫佐以上先嘗。處方寫明月日,由到場官員人等全部署名。進藥之日,奉禦先嘗,接著殿中監嘗,最後皇太子嘗,然後皇帝服藥。

唐政府同時對民眾的衛生保健,也采取了一些進步措施:

一是建立養病坊,為貧民診療疾病 ,其組織遍及全國各地。除收養貧苦病者外,並負責收容孤老及濟困工作。

二是普及醫藥知識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制【開元廣濟方】五卷,頒布天下。天寶五年時(公元746年)又命地方官員選書中重要部份榜布村莊路口,方便百姓閱讀使用。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唐德宗又親制【貞元廣利方】五卷,頒行州郡,以利民眾。

唐代的醫事律令也很嚴格,醫生為人診病,處方用藥必分君臣佐使,寫清劑量、服法。如處方用藥有誤,不符合古方書、本草要求,而導致病者死亡,按刑律判二年半徒刑。如用藥與處方不符,而致死亡或加重病情,按故意殺傷論罪。雖無死罪,也杖六十。如果假借醫術詐索病家財產,則按偷盜論罪。

唐朝的醫學教育已相當健全,除繼承傳統的家傳師授外,並繼承隋制,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設立「太醫署」。其規模之大,組織形式之完備,遠超隋代。是中國第一個由政府舉辦的「醫學院」。唐「太醫署」由行政、教學、醫療、藥工及學生等各部份人員組成,共有三百四十一人,隸屬太常寺領導,既是醫療行政機構,又是醫學教育機構。 有行政管理人員十六名,其中太醫令二名,是太醫署最高官員;太醫丞二名,作為太醫令的助手;以下有醫監四名,醫正八名。就醫學教育來說,已具有較完善的人員編制、醫學分科、課程設定及成績考核制度等。據史書中的記載大致如下:

太醫署定有嚴格的考試制度,博士月試,太醫令、丞季試,太常寺年試。學業期滿經過考試,根據成績優劣分別錄用。並有留級制度,如連續二年不合格者,即令退學。太醫署還設有藥園一所,除供皇家用藥外,並有培養藥學人員的任務,招選16~20歲的青年充藥園生,經過培養升藥園師。其編制是:府二人、史四人、主藥八人、藥童二十四人、藥園師二人、藥園生八人。並有掌固四人,負責藥物保管。

貞觀(公元627~649年)以後,唐政府在地方設有許多醫學教育機構。根據政區的大小,所置博士、助教及招生人數各不同。尤其對教師的選錄,非常嚴格,寧缺毋濫。可見唐代的醫學教育是空前的,在世界醫學史上也居領先地位。 唐朝的醫學分科,從太醫署教學分科來看,共四大科,如把醫科細分,則為八科,分別是體療、少小、瘡瘍、耳目口齒、角法、針、按摩、咒禁諸科。這是中國自從【周禮】記載醫學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科後,第一次有這樣較系統的分科。

盛唐時期臨床各科的發展日益趨向成熟,專科醫家和醫著簡述如下:

外科:公元841~846年間,藺道人所著【仙授理傷續斷方】一卷,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傷科專著。書中對骨折整復、復位牽引,創口擴創、修正及縫合,以及肩關節脫臼采用「椅背復位法」等,均有詳細的論述。

婦科:昝殷著的【經效產寶】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婦科專著,書中對婦人妊娠、難產、產後諸病的診斷及治療,都有詳細的論述,為婦科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兒科:孫思邈(公元581~682年)在【千金方】中把小兒科分為九門,對小兒的發育、護理、哺育等論述甚詳。隋唐時期出現的【顱囟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兒科專著,書中首次記載了小兒脈法,對驚、癇、疳、痢、火丹等癥,論述也較詳備,尤其在針對病因治療上多有創見。如對小兒骨蒸(佝僂病)病因,指出是營養不良所致,須用鱉甲。

五官科:隋唐時期,已有鐮牙、補眼的記載。眼科方面,除能進行割除目蚩贅疣、胬肉的手術外,並已掌握了針撥內障的技術。孫思邈另著有【銀海精微】一書,是中國最早的眼科著作,惜已亡佚(現今傳本為宋以後偽作)。

藥學方面:中國藥物起源雖然很早,但有關本草學著作歷來都是私人編撰的。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藥物學家蘇敬向朝廷建議撰修一部新本草,得到了采納。由唐政府組織二十余人負責編撰,共用了二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新修本草】這部不朽之作,成為中國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亦稱【唐本草】,其編撰是在梁·陶弘景【本草經集註】的基礎上完成的,共載藥物850種,其中新增120余種,共五十四卷。

其它方面: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王燾著【外台秘要】四十卷,先論後方,收載醫方六千余首。凡采掇前賢方書,皆標明出處,取材廣博,為探討唐以前的經驗方書及醫史學術研究提供了很多方便;公元762年太仆令王冰整理次註了【黃帝內經素問】一書,使錯亂不堪,瀕於失傳【素問】籍以流傳;孫思邈認為一個好的醫生不僅努力要醫術超群,而且必須具備優良的醫療品德,他所提倡的醫德論今時依然具有普遍的現實教育意義:唐代是當時世界上經濟、文化、醫學教發達的國家,醫學交流與日本、北韓、印度、阿拉伯等國家為最頻繁密切。至此,中國醫藥學開始了大範圍傳播。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