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楊永泰第三功:「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圍剿紅軍

2024-02-27歷史

1930年10月,歷時5個月之久的中原大戰結束,蔣介石在解決了危及自己統治的最大隱患之後,立即調轉槍口,將目標對準自己的另一大敵——紅軍。

此時的蔣介石可謂躊躇滿誌,經過2年多的奮鬥,他的嫡系武裝數量和戰鬥力都明顯增長,實際控制地盤增加了河南、山東、湖北、陜西數省,敢於挑戰他中央權威的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的三大派系也被打殘,唐生智的湘軍系統也灰飛煙滅。戰後,盡管山東給了韓復榘,湖南在何鍵手中,廣西仍在新桂系手中,廣東在南天王陳濟棠手中,黃河以北地盤在張學良手中,西南各省也掌握在各軍閥手中,但毫無疑問的是,蔣介石在國民黨內已經徹底站穩了腳跟。但他沒想到的是,剿共戰爭一開始,他竟然一個失敗接著一個失敗。

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第一次圍剿,國民黨江西省主席、第九路軍總司令魯滌平擔任統帥,調集11個師另三個旅,共10萬人的兵力,采取「並進長追」和「分進合擊」的戰略,向中央蘇區發動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結果大將張輝瓚被殺,被殲滅1.5萬人。

張輝瓚是湘軍大將,兵敗被殺使得國民黨將領普遍對紅軍十分仇視

1931年4月至5月,第二次圍剿,軍政部長何應欽擔任統帥,調集18個師另三個旅,共20萬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采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向中央蘇區發動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結果中原大戰中的勇將胡祖玉喪命,被殲滅3萬多人。

1931年7月至9月,第三次圍剿,蔣介石親自掛帥,調集23個師另3個旅,共30萬人的兵力,采取長驅直入的戰略,向中央蘇區發動第三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結果再次大敗,損失3萬多人。

也就是說在,在中原大戰之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裏,蔣介石親自策劃乃至親自指揮的三次大戰全部失敗。這三次戰役國民黨軍隊都占有絕對優勢兵力,裝備和訓練水平更是遠超對方,但無一例外被對方用一些前所未有的獨特優勢所消耗,結果一個失敗連著一個失敗出現。這沈重打擊了蔣介石本人因中原大戰而積累起來的個人威望,再加上九一八事變的輿論刺激和國民黨西南派的拆台,蔣介石不得不在1931年12月第二次下野。另一方面,朱毛紅軍的大名在這兩年裏隨著這三次大勝而迅速傳播。

對軍事問題,作為政治幕僚的楊永泰一直保持關註,但並不過多過深參與,因為這犯了古今「君臣大忌」(如嚴嵩想殺夏言,就誣告夏言與地方將領有勾連)。即便參與,也總是從政治的角度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楊永泰看來,前三次「剿共」戰爭的慘敗與以往的戰爭失利完全不同。蔣的失策之處在於,他把共產黨看成了北洋軍閥,把紅軍看成了與北洋軍閥一樣的軍隊。實際上,紅軍與蔣介石以往遇到的任何軍隊都不一樣,可以說這是一支「不怕死、不受撫、不感恩、不懼威」的真正「黨軍」。紅軍與國民黨軍隊最大不同是實行政治建軍、思想建軍,上下一心,兵民一體,因此必須采取新的系統性的策略才能將其徹底撲滅。

教父: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1932年,在蔣介石發動第四次圍剿之際,楊永泰向蔣呈遞了一份剿共的「萬言書」,系統陳述了自己對於「剿共」的意見:

「吾隨先生出師,細觀江西諸地,漸覺共黨不足為慮。所難之點為共黨與‘匪區’民眾結為一家,兩者合手,實為一嚴重問題。民眾與共黨合為一家,在於吾地方官吏風氣日下,致使民眾為共黨所利用。」

「我之所言新的謀略,意即剿共實行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所謂七分政治,在吾,則加強對匪區民眾管理,加強對匪區民眾宣傳,澄清吏治,務使土豪惡霸橫行鄉裏者滅絕。對貧窮困苦無孤者,給予救濟,對匪區民眾日常生活給予指導和幫助。這樣,漸使匪區民眾日益脫離共黨,不為共黨所左右。達此目的,即剿共不愁也。所謂三分軍事,在下大力於上述諸務中,然後派重兵對匪區共黨實行嚴厲的圍剿,務使除惡務盡,不留後患。同時對投誠者,要給予寬大和出路,實行先生之剿撫兼施。吾認為,如實行三分軍事,七分政治,變軍事剿共為政治剿共,不出一年,會初見成效。」

蔣介石對楊永泰的謀劃大為贊賞。

前面我們說過,蔣介石這個人「有大略」,就是說他總能一針見血地看到問題的本質和關鍵。表現在政治事務上,就是他總能看到別人的建議是否說到了「點子」上。這一次,他認為楊永泰的建議不但說到了剿共的關鍵上,也說到了改造中國的關鍵上。

得到蔣介石的青睞,楊永泰的官位也不斷提提升。1932年蔣介石到漢口主持鄂豫皖三省「剿共」軍事的時候,楊永泰被提升為鄂豫皖「剿共」司令部秘書長,成為蔣介石真正意義上的幕僚長,之後伴隨著南昌行營的建立,楊便順理成章地成為蔣介石內朝系統的關鍵和核心。

鄂豫皖第四次剿共戰順利結束後,蔣介石迅速移營南昌,1932年12月開始,他又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1933年3月份,黃陂、草台崗戰役失敗,國民黨軍被殲滅三個師,第四次圍剿失敗。

1933年5月,蔣介石在南昌設立全權處理贛、粵、閩、湘、鄂五省軍政事宜的軍事委員會委員會長南昌行營,任命楊永泰為南昌行營秘書長,總攬行營政治事務。因為楊永泰負責專營「政治剿共」的第二廳,所以南昌行營上下又稱楊永泰為「七分廳長」。

楊永泰的政治剿共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加強政治宣傳工作

他組織求是通訊社,專門負責行營的新聞發稿工作,以振奮民心軍心,同時防止各種流言的傳播;組織努力劇團和奮鬥文藝社,作為戰鬥前線的文化標兵。

第二,加強基層政權建設

原來,國民黨對基層的控制幾乎為零,靠的是民間的自治。現在為了對抗共產黨嚴密的基層政權組織,楊永泰又把歷史上的保甲制度恢復了起來,在蘇區實行軍人獨裁,強化保甲組織,厲行連坐制,對蘇區民眾實行所謂的「軟化、分化、感化」政策。

第三,對蘇區厲行經濟封鎖

楊永泰一早就建議蔣介石對蘇區實行嚴厲的經濟封鎖,以拖垮蘇區經濟。國民黨利用軍隊系統、行政系統和黨務系統,圍繞著蘇區組成了一個嚴密的封鎖系統,要與紅軍打一場「政治戰」、「經濟戰」和「立體戰」。

需要註意的是,楊永泰的政治戰、經濟戰和立體戰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國民黨內許多人共同奮鬥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是——康澤。

康澤是黃埔出身,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回國後在蔣介石身邊做侍從參謀,曾任二師政治部主任,是蔣介石的瘋狂崇拜者,具有出眾的宣傳和組織才華。1933年至1934年,在一年的圍剿戰爭中,康澤帶著他的別動隊,成為楊永泰政治剿共最直接的執行者,也是蔣介石第五次圍剿勝利的重要因素。

在這之後,隨著第五次圍剿戰爭的成功,這次圍剿中所積累的政治經驗,便成為蔣介石系統政治工作的範本,被他照搬到其他共產黨的根據地中。而康澤,也成為無數共產黨人心目中惡魔的代稱。

令人稱奇的是,紅軍戰略轉移之初,楊永泰判斷他們可能走一條匪夷所思的路,那就是過湖南,入雲貴,穿過金沙江,渡大渡河,從川西北上,這與後來紅軍的長征路線高度雷同。但實際情況卻是,當時的戰略轉移路線,連中央自己都在爭論,都不知道將來到底會去哪裏,但楊永泰竟然把紅軍後面的路線提前判斷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