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大別山失利原因到底是啥?粟裕獨自背鍋,替麾下大將扛下所有指責

2023-12-21歷史
1947年,為了粉碎國民黨戰略意圖,並一舉打通去往解放區的通道,在黨中央的指示下,劉鄧大軍決定千裏挺進大別山。彼時白崇禧部一直在我軍後方窮追猛打,劉鄧大軍更是被打出了十戰九負的戰績。以至於一些國民黨的部隊笑稱,他們的一個團能打劉鄧大軍的一個縱隊。
在1947年年底,確山戰役的徹底失敗,使得粟裕、陳賡想逼近武漢,促使白崇禧從大別山抽調主力的願望徹底落空。此時,一向對人和善的劉伯承,當即用極為嚴厲的口吻向華野發出電報,指責華野陳塘兵團顧頭不顧尾,使得劉鄧大軍千裏挺進大別山的計劃遭到嚴重的阻隔。
陳塘是華野的的高級將領,劉伯承這麽一說,豈不是有點針對華野的粟裕和陳毅?由此可見,當時的中野已經危急到了關乎存亡的時刻,要不然劉帥也不會如此大動肝火,朝著華野的陳塘發火。
中野的劉鄧大軍到底遇到了什麽境況?其實在出征大別山之前,參謀長鄧公就已經對此次大別山之行做出了三種推斷:第一中野根本去不了大別山,更別提之後的戰略安排;第二中野就算去了大別山,也守不住部隊千辛萬苦打下的地盤;第三中野順順利利挺進大別山,並在大別山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
第一種可能幾乎微乎其微,中野、華野等幾大野戰區都在旁邊緊鑼密鼓的周旋,要是中野最後連大別山都去不了,不是辜負了中央的一片苦心嗎?第二種可能性極大,老蔣的部隊一直在後方窮追不舍,要想守住極為不易,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大別山一帶發揮我軍打遊擊的特色;第三種可能性也有,當然一切都需要建立在部隊的能力、戰略層面上來講。
然而在行軍路上,一切的艱辛比預想中更為艱難。首先就是從魯西南轉戰大別山,千裏之遙的路途,部隊本就是被一路追擊,還要同時身兼遷移的方針,這對戰士的身心素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其次,大別山環境惡劣,黃泛區千裏渺無人煙,腳底下都是大片的淤泥,這對於機動性極差的我軍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此時部隊還要面臨後勤補給為零,冬季挨餓受凍的境況。中野上天無路下地無門,參加過兩萬五千裏長征的將士們更是直言,這次千裏挺進大別山之行遠比長征更為艱難。據數據統計,中野在出發的時候還有十二萬的士兵,等走出大別山的時候連一半都剩不下了。
劉伯承在將所有過錯歸咎於陳塘時,陳毅對此也是無可奈何,他親自跑到陳塘面前又是教育又是鼓勵,自己手下的兵自己最清楚,沒必要上綱上線死揪著不放。而一軍之帥的粟裕此時卻獨自扛下了所有,他沒有向劉鄧解釋此事,而是默默承擔下指揮不力的責任。毛主席得知後,連續催促陳毅粟裕前往魯西南指揮,借此希望粟裕能挑起大梁,並一舉扭轉當前潰敗的局勢。
1947年8月30日,華野粟裕再次下達了作戰命令,在結合之前錯誤的戰略意識後,粟裕完成了殲滅五十七師的大勝利,擊斃敵人兩千余人,俘虜七千余人,此次戰役也有效的威懾到老蔣的援軍,並提高了中野的鬥誌,改變了整個華北地區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