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嶽飛力挽狂瀾收復宋朝大好河山,趙構為何要殺他?

2024-04-13歷史

嶽飛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戰略家、軍事家,偉大的英雄人物。也是著名的抗金名將,名垂千古。可是最後卻被趙構忌恨,遭奸相陷害,最終落得個屈死風波亭的可悲下場,留下千古遺恨。三軍統帥,功蓋千秋的嶽飛力挽狂瀾收復宋朝大好河山,為何卻不能善終呢?

四次北伐

宋朝是一個很特殊的朝代,明明是最先進的,卻是挨打的最多的。也許是因為中國是一個特殊的環閉式地貌地理環境,東面及南面臨海,西面高山,北面是嚴寒地帶。農耕文明時期,只有中原地區以及南方農業區才是先進的文明地,北方遊牧民族受氣候條件影響必然會揮兵南下,獲取生存資源。宋朝恰好處在一個四面強敵的包圍之中,因此宋朝也是一個被欺負得最慘的一個朝代。

北邊的金國興起以後,大舉南侵。公元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金軍兵分兩路南下攻打宋朝,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改元靖康。靖康元年,金軍攻破北宋都城汴京,徽欽二帝被俘,以及大量皇室、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被洗劫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滅亡。

嶽飛年少時,好武藝,天生神力,不滿20歲時就能挽弓三百宋斤,開腰弩八石,「時人奇之」。 嶽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後百姓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嶽母深明大義,積極勉勵嶽飛「從戎報國」,還為嶽飛後背刺字「精忠報國」。嶽飛牢記母親教誨,忍痛別過親人,投身抗金前線。

嶽飛這一從軍就是十五年,其中四次揮師北伐,收復大片河山。公元1141年(南宋紹興十一年),正當嶽飛收復北宋都城開封之際,朝廷一道令下,命嶽飛班師回朝。嶽飛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千古奇冤

公元1141年12月(南宋紹興十一年),宋金達成和議,宋朝割讓唐、鄧二州及陜西的一半給金,宋歲貢金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高宗趙構向金主稱臣,金歸還宋徽宗梓宮及高宗生母韋太後。

屈辱的和議既成,嶽飛父子非死不可,12月29日,張憲、嶽雲在刑場斬首,嶽飛冤死獄中。獄卒隗順很是敬重嶽飛,非常同情嶽飛的冤獄,他悄悄把嶽飛的屍首背了出來,出城埋在九曲叢祠,並且種了兩棵橘子樹在墳上做記號,他誰也沒說,因為他知道萬一泄漏訊息可是要大禍臨頭的。隗順臨死之前對兒子交代:「我相信以後朝廷一定會為一代忠良,昭雪冤屈,我等不到那一天了,到那時候你再說出來,嶽元帥腰下佩有一塊玉,可請嶽家的人辨識。」

果然,宋孝宗趙昚即位,嶽飛冤獄終於平反。追復嶽飛原官,以禮改葬,隗順的兒子這才說出秘密,此後將嶽飛以禮改葬在西湖棲霞嶺。

被殺原因

嶽飛的大半生都在前線抗金的戰場上度過,他的業績不可磨滅,他堅持正義,愛護百姓,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南宋朝廷為何卻容不下他呢?大部份人把嶽飛被殺的原因都歸於奸相秦檜,而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環境。

嶽飛是一員武將,是非常有個性的人。因劉光世部歸誰,趙構出爾反爾,嶽飛便賭氣離職上廬山休養。這種要挾天子之罪,雖然罪莫大焉,但趙構忍了,之後還與嶽飛談話,說:「太祖所謂犯吾法者,惟有劍爾。」但再三說明:「朕實不怒卿。若怒卿,則必有行遣。」從這些話可以看出,嶽飛確實有要挾嫌疑,但趙構也是發自肺腑之言。之後嶽飛再次頭腦沖動,請求早立太子,最犯忌的趙構也忍了,並說:「卿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與也。」

有人說嶽飛在抗金檄文中,主張「迎還二聖」,收回故土。這是惹來殺身之禍的原因,二聖迎回來了,趙構還能做皇帝嗎?但是,故土要收回,皇帝寶眷要迎回,並不妨礙趙構的皇位。歷史記載:趙構生母韋太後返宋前,老皇兄欽宗哭求轉告,「皇上若能贖救,只回故土當個道士吧」。出語淒慘,說明亡國之君,復辟談何容易。可見,即便是二聖真的迎回來了,也絲毫不會影響趙構的皇位。

嶽飛被害,秦檜的一句「莫須有」其實已經道出了宋朝的實質內涵。何為「莫須有」?第一,殺嶽飛乃是當時君臣共識,所以理由「莫須有」;第二,殺嶽飛的理由難於啟齒,所以理由「莫須有」;第三,殺嶽飛無需朝廷禮法程式,所以理由「莫須有」。

嶽飛被殺,其實是觸犯了宋朝的兩個大禁忌:一是功高震主,將來不排除黃袍加身的可能性,這是趙構最害怕的;二是嶽飛在北方軍民一體搞土改,極有可能形成新的均田制,使得貴族和大地主們惶惶不可終日。趙構想殺嶽飛,大臣們更想殺嶽飛,君臣同仇敵愾,理由當然「莫須有」了。

「平衡」真理

從以上這些可以看出,當時的朝廷取向很明確,就是讓自耕農破產,成為莊園奴隸;讓大地主兼並土地,成為莊園奴隸主。為了鎮壓莊園奴隸的反抗,不惜借助他國的勢力。至於這些大地主的主人,他們一個個都赫赫有名,這裏就不列舉人名了。北宋王安石變法更多是為了自耕農利益,觸犯了皇權及地主們的利益,所以失敗是必然;嶽飛在北方搞土改也是為了自耕農,所以被殺也就成了必然。

有人說,趙構乃亂世之君,應亡而未亡,並得以善終。趙構敢於使用「雙料間諜」秦檜,嫻熟駕馭虎狼之兵將,周旋於強敵金帝國之側,他不僅有深厚的社會基礎,也確實是有些權謀水平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原本就是貴族,建立宋朝靠的就是貴族的支持,他們的統治基礎是依托貴族和大地主,必須確保貴族和大地主階級的利益,這就決定了宋朝的立國根基,即平衡方略。這個「平衡」一詞其實是一個動詞,背後是一個鮮血淋漓的過程,所以宋朝堅持了保上壓下的策略!

至於嶽飛、秦檜、萬俟卨等人不過都是這個平衡系統的工具人而已,嶽飛觸犯了這個平衡體系,所以嶽飛得死,而秦檜、萬俟卨等人固然有罪,但他們也是工具人而已,換了張三李四也一樣!

由此說明,嶽飛的一生及宋朝「平衡」一詞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 百姓不能當家作主, 「明君」可能比「昏君」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