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戰時日軍為何不進攻延安?初期不重視我軍,後期想攻也打不進

2024-04-16歷史
在抗日戰爭期間,當時的陜甘寧邊區我軍和中國共產黨抗戰的大後方和中心所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象征意義。在陜北延安的這個小地方傳達的命令和思想,讓我軍在抗戰中給予日軍沈重的打擊。我陜甘寧根據地僅僅是隔著黃河就對日軍構成了嚴重威脅。而面對這個所謂的「威脅」,狡猾的日軍也曾多次計劃要消滅延安和陜北,以消除我華北八路軍的大後方基地。妄圖改變在華北的不利局面。
但縱觀在14年的抗戰中,日軍卻始終未對陜甘寧邊區發動過具有威脅性質的進攻,而且在1940年底就徹底停止了對邊區的進攻,直至抗戰結束。
日軍為何對眼皮底下一直和他作對的我軍總部所在地,這個「心腹之患」采取這種放任自流的態度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前期不重視我軍,後期想打又打不進。
抗戰前期,不重視我軍
實際上在1938年到1940年底將近兩年的時間裏面,日軍的對邊區共發動了23次進攻。不過和正面戰場相比,日軍投入的兵力少得可憐,日軍所用兵力最多的一次是1939年6月的2萬余人(從在駐蒙軍和華北方面軍臨時拼湊的),平時進攻的主力一般都是三四千人,而且不僅人數少,進攻更多也是以試探性為主,基本上在黃河岸邊遭到狙擊就會一觸即潰,壓根就沒有日軍所謂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招核精神」在裏面。
因此,從日軍投入進攻陜甘寧乃至延安的人數和作戰配置來看,主要是試探進攻為主。這也說明在抗戰初期日軍對我軍的「輕視」
那為何在抗戰初期日軍會對我陜甘寧邊區如此的輕視和不待見呢?
其一,是開戰初期日軍的目標不是我軍。
在日軍侵華長期階段,他們最初的目標是全面占領中國,但在的武漢會戰之後,沒法全面占領中國的他們基本戰略目標變成了以打帶談——迫使身在重慶國民黨政權投降。因此正面和華中、華南戰場的國軍才是日軍心目中的主要競爭對手,對我軍並不十分重視對我不可能投入大量兵力。
而且當時我們的抗日武裝無論從人員、裝備、影響來講都不能使日軍將其列為打擊重點,從人數上講我們只有3個師,3-4萬人而且還不算主力部隊,雖然是一個集團軍(路軍)的編制,但原則上還是屬於最弱的晉綏軍和第二戰區系統指揮。裝備比正規的中央軍差太多,因此日軍當時認為我軍只會襲擾威脅並不是很大。甚至於他們在山西的部隊僅僅是一個第一軍,才3-4個師團。
其二,日軍的重點進攻不在陜甘寧。
但到了百團大戰的時候,損失慘重的日軍開始對我軍進行全面的重視。開始調集兵力加強對華北我軍的作戰,但他們的作戰主要是華北晉西北、晉察冀、冀中以及太行山和山東,說白了還是將註意力放在華北地區的我軍,按照日軍的話來說, 「主要應對共軍根據地施行殲滅戰」 。所以,即使日軍加大對我軍的進攻,他們的戰略方向依然是在華北和山東地區。
甚至於日軍在謀劃5號作戰計劃(進攻陜西)的時候,也是將延安和陜北進行選擇忽略:
5號計劃從河南進攻陜西得手,可立刻占領關中地區,拿下縣越過秦嶺和漢中谷底,再配合華中地區的華中方面軍從兩路夾擊重慶的國民政府,迫使投降,如果的進攻順利可在占領關中後派遣偏師進攻陜北,占領延安。
相較於華北的交通、煤炭、糧食、華中和華東地區以武漢、上海為中心的經濟、糧食和各種金屬資源,華南的交通還海運等條件, 當時的延安除了黃土還是黃土,加上本身又是清苦地區,日軍壓根就不相信,我軍能在這麽艱苦的地方支援抗日。
抗戰後期,想打也打不進
雖然後期日軍開始想要透過作戰進攻陜甘寧和延安,但此時已經失去戰機。
首先就是,日軍兵力不夠用。
對於日軍來說,在1938年後占領廣袤的東北、華北和東部沿海等城市帶來的最直接副作用是,地盤帶大,兵力已經不夠用,雖然在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後日軍在中國已經陳兵百萬,但依然很難全面控制占領區。
他們在華北(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等地部署了11個師團,而在南方則部署13個師團,就這樣他們面對國軍也不敢全面出擊,只能用過戰役來消耗國軍,因此抗戰進入到了拉鋸戰,人數劣勢的日軍只能依靠11軍進行重點進攻。根本無暇再展開第二戰場的爭奪。
再加上太平洋戰爭開始之後日軍的主力部隊開始南下太平洋,在1942年日軍甚至打算將關內軍隊的數量從70萬下調的50萬,同時各大展現除了進攻重慶方向的11軍,都要進行不同程度的防區收縮,只要防守重點的城市和交通幹線的即可。
其次是,我陜甘寧軍民的同心防守
打鐵還要自身硬,日軍之所以不敢攻擊延安,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陜甘寧邊區的我軍艱苦的鬥爭和防守。
從1938年日軍對陜甘寧邊區進行試探攻擊開始,我在黃河的衛戍部隊,就給予高度重視,因此才有了邊區軍民在抗戰初期堅決打退日軍的進攻,造成一個於我有利的戰略態勢,讓日軍不敢輕易以僥幸的心理對我防禦陣地貿然進攻。
當時在黃河岸邊留守的兵團,以及增援的三五九旅與邊區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一起共同修築了上千裏的堅固的河防,並結合晉西北的山區,前後夾擊進攻的日軍,讓日軍不敢輕易嘗試進攻。邊區軍民的英勇鬥爭加上黃河天險以及地形的原因,讓日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同時,隨著華北抗日根據地以及晉察冀邊區的建立,給了陜甘寧地區更多的戰略縱深,陜甘寧邊區實際已經成了戰略後方,日軍不敢輕易冒進。再加上華北的我軍進行的鉗制作用,讓日軍一直未敢輕易進攻陜甘寧和延安地區。
雨田君說
概言之,日軍之所以在抗戰中不敢輕易進攻延安,一是前期他們對我軍缺乏足夠的了解和重視,認為我軍在延安「成不了氣候」,但殊不知我八路軍在延安總部的指導下,很快在華北和山東開辟了大量的敵後根據地,給予日軍強力打擊。
而後期,日軍想要重視我軍,準備進攻延安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兵力捉襟見肘,而且我根據地已經連成一片,再加上經過幾年經營的黃河天險防線,日軍已經失去了進攻延安的先機,最終放棄進攻延安的企圖。#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