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2016年考古隊抽幹江水,揭開張獻忠沈銀之謎,藏寶數量居亞洲第一

2024-02-05歷史

文|歷史求知所

文章由歷史求知所頭條正選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這首歌謠引出了沈在江心三百余年的驚人財寶,也引來了一場駭人聽聞的盜寶奇案。

2013年,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出現了一件奇事,每到夜晚,鎮子附近的岷江上都會駛來成群的船只,而船上的並非夜裏捕魚的漁民,而是身穿潛水服,手持金屬探測儀的怪人。

嫌疑人所用的潛水服

這些怪人趁著夜色跳進江中,不知尋覓著什麽,而後,這些船便悄悄駛向四方。也是從出現這些怪人開始,四川乃至全國的古玩黑市上,開始出現一些新奇的寶貝。

這些寶貝有的是金冊,有的是銀錠,有些是刻有 「西王賞功」 字樣的錢幣。這些文物無一不是上等的寶貝,一時間引來了各方的關註。

而這樣大量湧現出的寶貝自然逃不過警方的眼線。經過警方的層層排查,很快,岷江上奇怪的活動就引起了警方的警惕。

縝密分析調查後,警方確定了岷江上的奇怪活動正是盜寶人在進行非法發掘活動!

此事事關重大,警方立即成立了「2014.5.1」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專案組。可經過專案組的調查,結果竟然令人大跌眼鏡。

岷江盜寶所用漁船

盜竊者並非專業的盜墓團伙,而有一半是岷江附近的農民!

這個結果讓警方驚訝不已,為何這群農民不僅會有專業的潛水器材和探測儀,還會知道江下埋藏著寶藏呢?

而更讓警方和社會好奇的是,江水之下,究竟是誰的寶藏呢?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財寶的主人張獻忠

張獻忠的寶藏和樓蘭王陵、西夏王陵、李自成和石達開的寶藏並稱為華夏五大失落寶藏。

江口鎮岷江邊尋寶的人

張獻忠,陜西定邊縣人,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曾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並寫下過著名的 【七殺詩】

這樣一位爭議不斷的歷史傳奇人物,擁有一個並不顯赫的出身。他曾經當過兵、當過捕快。

在延綏鎮參軍時,因犯法而險些被斬,只因為主將看他相貌奇異,所以放了他一條生路,只打了他一百軍棍,便放他還鄉。

流落民間的張獻忠心中充滿了明王朝的恨意。在天啟末年,陜西饑荒遍地,農民得不到政府的賑濟,於是紛紛憤而起義。

先有王嘉胤、王自用暴動,後有王左掛、高迎祥等人起義響應,就連名將李自成也在米脂起義後加入了高迎祥的隊伍。

一時間,陜西成為了全國的暴動中心,戰火遍地。而這兵荒馬亂的亂世卻正合張獻忠之意,對明朝早有不滿的他馬上聚集了十八寨的農民起義以響應王嘉胤。

起義後,張獻忠及其手下將領自稱 「八大王」 。而張獻忠由於身形瘦而彪悍,面色微黃而被稱為「黃虎」。

起先,張獻忠投於王嘉胤旗下,但很快自成一軍,成為王自用手下三十六營中的一營。

而張獻忠這頭「黃虎」不僅勇猛,更因為他幼時讀過書,所以在農民起義軍中以智勇雙全著稱。他的軍隊也成為了三十六營中最為強大的一營。

陜西很快就不足以讓這頭「黃虎」大展拳腳。崇禎六年,張獻忠隨著高迎祥南渡黃河,逐鹿中原。

崇禎七年,張獻忠率軍入川,並攻克川地重鎮夔州,本欲圍攻太平,但此時女總兵秦良玉率明末強軍「白桿兵」趕來。

張獻忠不敢對陣,倉皇而逃,卻在路中恰巧遇到秦良玉之子馬祥麟回川。張獻忠的軍隊又被沖殺一陣,狼狽撤入湖廣地區。

崇禎八年,張獻忠、李自成等高迎祥帳下「十三家」起義軍受困河南,經過商討,以張獻忠的軍隊為主力,由李自成、高迎祥輔助,三位首領向東挺進,直取明朝中都鳳陽。

攻克鳳陽後,張獻忠不僅開倉放糧賑濟災民,更拆毀明太祖出家的皇覺寺、砍毀皇陵附近的古樹、開掘皇陵、屠殺城中富戶和官員,展現出了極為殘暴的一面。

得知此事的崇禎帝戴孝去太廟慟哭,並嚴厲查辦了所有與鳳陽一戰有關的官員。可這些都沒能阻止張獻忠軍隊的沖殺和挺進。

張獻忠極富有指揮戰鬥的天賦,在他的指揮下,龐大的起義軍軍隊行蹤飄忽,所到之處,殺得官軍節節敗退,無一合之敵。

可崇禎九年,高迎祥不幸被俘身死,而李自成轉戰潼關以西。此時,潼關以東的軍隊以張獻忠最為強大,他自然成為了明軍圍剿的物件。

崇禎十一年,起義軍中再無統一指揮者,於是逐漸陷入劣勢,漸有被逐一剿滅的趨勢。

在內閣大學士楊嗣昌制定下 「四正」、「六隅」、「十面張網」 的圍剿戰略後,縱使強如李自成的軍隊也屢次受挫,銳氣不再。加之劉國能等起義軍首領歸順朝廷,張獻忠的壓力空前沈重。

加之張獻忠在襲擊南陽的戰鬥中失利,更在戰鬥中受傷,不得已退居谷城,接受了兵部尚書熊文燦的「招安」。

可「招安」後,張獻忠繼續聚集軍隊,囤積軍需,並不受改編和調遣,只是暗中休養生息,伺機而動。

崇禎十二年,認為時機成熟的張獻忠再次兵出中原,暗處歇息的李自成、羅汝才等人也紛紛響應。

熊文燦、左良玉等人率明軍再次追殺,卻被張獻忠引入陷阱,損失萬余精銳,左良玉伏鞍而走,甚至遺失了印信。

此後,崇禎帝命大學生楊嗣昌節制全軍,討伐張獻忠,面對「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戰略,張獻忠和羅汝才聯手,以「避實擊虛」的戰略反擊。

各地遭受明朝壓迫的百姓也紛紛向起義軍提供明軍的情報,而張獻忠也派士卒喬裝打扮,收集明軍的動向,使得起義軍神出鬼沒,使得明軍損失慘重。

但是在巨大的包圍網中,張獻忠縱然真是猛虎也難以伸展拳腳。最終,張獻忠決定突破包圍圈,再尋良策。

崇禎十三年,張獻忠在戰鬥中不斷失利,幾乎被盡數剿滅,在危機中,他以重寶賄賂左良玉,並告訴左良玉「若非有我未除,你早已被朝廷給殺害了。」

趁著左良玉心神動搖,張獻忠終於僥幸逃出包圍,並利用左良玉和鎮守新寧的邵捷春之間的矛盾,閃擊新寧,終於突破新寧防線,逃出了楊嗣昌布局的包圍圈,順利入川。

在四川遊擊大半年後,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軍一鼓作氣,擊潰了左良玉的追兵。以為時機成熟的張獻忠再次揮師出川,鋒指鄂中。

崇禎十四年,張獻忠攻克襄陽。襄陽是明朝重鎮,城中軍需、銀兩無數,張獻忠分銀十萬兩賑濟災民。

襄陽的攻克意味著楊嗣昌的包圍網被徹底粉碎,楊嗣昌因此憂心而亡。

此後,張獻忠率軍東征西走,數次面臨絕境,幸好有李自成等將領的響應才免遭徹底失敗。

幾經兵敗和東山再起,張獻忠於崇禎十六年攻克武昌,處死楚王,搜刮楚王府中財物,據記載,財寶多達數百車。

攻克武昌後,張獻忠自稱「大西王」,並建立了農民政權。可此時李自成也在襄陽稱王,他對張獻忠的據地稱王十分不滿,恰巧此時明軍也前來圍剿。

面對這樣的險境,張獻忠選擇了南下湖南,占領長沙。

幾經攻伐,張獻忠憑借著嚴整的軍紀和軍隊強大的戰鬥力,在腐敗的明朝守衛中肆意砍殺,很快便控制了湖南全境以及湖北、廣東、廣西的部份地區。

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再次率軍入川。這次,他的起義軍攻無不克,即使是老對頭秦良玉的軍隊也再難以阻擋張獻忠前進的步伐。

順治元年,張獻忠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權,並在成都建都,號稱「西京」。

就這樣,張獻忠完成了從一個流落民間的士卒成為了 「一國之君」 ,而在多年的轉戰中,張獻忠也截取了大量的財富,這也使得「大西王」富甲一方。

張獻忠的財寶傳說

雖然張獻忠富甲一方,但是終究只是龜縮在川地的一方豪強,怎麽能與據有大半大明國土的清朝相提並論?

順治三年,苦苦支撐的張獻忠終於放棄了抵抗,準備放棄四川再圖後事。根據 【彭山縣誌】 中的記載,順治三年,張獻忠率領十萬精兵撤出四川。

可是在撤離之前,張獻忠就得到情報,清軍已經封鎖了旱路,只有水路可以撤退。就這樣,張獻忠帶著他積攢多年的財富,乘船撤離。

可是,船行至彭山縣江口時,早已埋伏好的楊展施展火攻計,沖天的火潮令張獻忠和他的軍隊措手不及。

此時,再攜帶著大量的輜重無疑是自取滅亡,於是張獻忠忍痛命令士卒將攜帶的大半金銀財寶沈入江底,以期日後再來撈取。

趁亂逃回成都的張獻忠馬上截流錦江,在江底挖下大坑存放剩余的財寶。將財寶埋藏好後,張獻忠下令開閘放流,並殺害了所有知道此事的士卒和工匠。

江口沈銀遺址挖掘出的文物

而這段歷史,在史書中被稱之為「錮金」。此後,張獻忠被殺害,這批埋葬在錦江底的財寶便再也無人知曉去向。

財寶的今生

大西王畢生的財寶不知所蹤,自然引起了無數人的好奇與覬覦。而對財寶的尋找與挖掘,也一直沒有停止過。

當年楊晨眼看著張獻忠向江中沈入財寶,自然心中貪念大起。有傳言,張獻忠撤退後,他馬上組織兵士打撈江中遺物,並因此成為最富有的軍隊。

乾隆五十九年冬天,有傳言,一漁民在江中打撈起一個刀鞘。這件事馬上引起了四川總督的註意。他著令下屬前往錦江打撈,獲得了大量的財寶。

鹹豐年間,鹹豐帝聽到有人從錦江一夜暴富的傳聞,命人前往錦江進行打撈。可是遺憾的是,被寄予厚望的成都將軍裕瑞並沒有找到張獻忠的大批寶藏。

從此,張獻忠的寶藏就像藏匿入了傳說和歷史的夾縫之中,再也無人能辨識出它原本的樣貌,也再也沒有人能在偌大的錦江中找到令人羨慕眼紅的寶藏。

民國時期,四川的軍閥還專門成立了「錦江淘金公司」,企圖尋找張獻忠的寶藏,但可惜的是,他們傾盡人力物力也沒有找到那份遺失的寶藏。

2002年,【世界年鑒】公布了一批世界寶藏之謎,其中張獻忠寶藏位列世界第三位,亞洲第一。

2005年和2011年,由於江口上遊修建水壩,岷江水位降低,銷聲匿跡了數百年的寶藏又露出了蛛絲馬跡。於是,這些農民搖身一變,成為了盜寶人。

偶爾有漁民在江中打撈起黑色的金屬,甚至有農民撿到大的銀錠。

這些意外收獲令農民們想起了一直在當地流傳的古老歌謠。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於是,這些農民搖身一變,成為了盜寶人。而他們的所作所為,也終於讓這筆寶藏浮出了水面。得知錦江江底有大量文物的訊息,政府很快就成立了專家組,前往考察。

經過一番調查,專家在村民口中得知,在江口附近的密林裏,有一條雕刻的石龍盤踞崖壁,栩栩如生。

專家按圖索驥,果然在崖壁上發現了一條石龍,而在石龍對面的崖壁上,則發現了一頭已經嚴重風化的石虎。

更令人驚奇的是,在石龍石虎雕塑的南面,專家組還發現了一處石刻,上面刻著 「石龍對石虎,金銀萃山藪,中華寶藏興,民族紹千古。」

而這些發現更加地堅定了專家心中的猜測。水下一定是張獻忠的寶藏!經過仔細的勘測,最終,專家們決定采用圍堰築堤的方法進行考古。

在專家們的努力下,一件件精美非常的古代珍寶被挖掘了出來。它們不僅象征著莫大的權力和財富,更象征著一代豪傑,大西王張獻忠波瀾壯闊的一生。

而這份珍貴的寶藏,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莫要太過於珍惜寶藏而丟掉了身家性命。

張獻忠沈船寶藏的發現帶給國家巨大的財富,也帶給了民間另一段令人津津樂道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