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對越反擊戰中,「戰神」粟裕為何沒能掛帥,他去了哪兒?

2024-02-27歷史

「半世生涯戎馬間,征騎倥傯未下鞍。爆炸轟鳴如擊鼓,槍彈呼嘯若琴彈。疆場縱橫任馳騁,殲敵合計百千萬。對鏡不須嘆白發,白發猶能再揮鞭。」

1964年,正在軍事科學院「賦閑」的粟裕大將作下了此詩,一如他那慷慨激昂、壯闊波瀾的前半生。

說到我軍最能打大仗的,必須要數林彪與粟裕,整個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的大半數主力,都是被他們二人指揮的軍隊報銷的。

圖|粟裕大將(舊照)

尤其是粟裕所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僅在1948年的豫東、濟南、淮海三大戰役中,就將64萬多國軍殲滅,讓我軍的總員額進一步較敵人占據了絕大優勢,徹底占據了戰場上的主動。

作為解放戰爭中的「雙子將星」,林彪的評價無疑是很夠勁的,他是這樣說粟裕的:「粟裕盡打神仙仗。」

「粟裕打仗既精又準,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

而從來不講大話的毛主席,也曾如此誇張的贊揚粟裕是「最會帶兵打仗的人」!

建國後,解放軍準備渡過海峽解放台灣,粟裕是戰場總指揮。

圖|東北邊防軍眺望對岸北韓的戰火(舊照)

不成想韓戰驟然爆發,我軍的重心轉移到了東北,東北邊防軍成立,粟裕是總司令員兼政委。

如果不是他身體當時出了重大毛病,那麽彭德懷總司令的位置應該是他的,而抗美援朝大戰或許會打得更加精彩。

1958年粟裕牽扯到了一些「莫須有」的問題,從而被雪藏到了軍事科學院,宛若一匹千裏馬被雪藏到了庭院之中。

直到1965年初,經林彪、葉劍英等軍方高層先後首肯,這才重新回到部隊,成為了應對蘇聯方面的重要戰將,對解放軍全軍都有著清晰的認知。

圖|粟裕大將(舊照)

如果戰爭一旦爆發,這時候粟裕絕對是敵人最為仇恨且尊敬的人物。

然而,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卻沒有看到粟裕的蹤影,主持東線戰事的是許世友將軍,主持西線戰事的是楊得誌將軍。

盡管兩位將軍也很出色,但相較粟裕來說還是差了一截,國有如此良將,為何在如此大戰中不曾被用呢?

年齡方面不是問題

或許有人會覺得,粟裕這一年已然72歲高齡了,身體方面無法支撐這場重大戰事,這才選了其他人。

事實上並非如此,當時選定的東、西兩線掛帥人選,東線廣西方向的許世友將軍時年73歲,而西線雲南方向的楊得誌將軍時年68歲,與粟裕是同一個時期的人物。

圖|許世友上將與楊得誌上將(舊照)

也就是說,在年齡這個概念上,粟裕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同時,粟裕將軍的身體,在這幾十年的恢復與將養中,此時尚算不錯,在十年混亂中也並沒有受到太大波及,是足以完成對越戰事的指揮的。

後來,粟裕與許世友的去世時間,僅僅相隔了一年,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這個問題。

粟裕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前可沒有閑著

粟裕在建國之初擔任解放台灣總指揮、東北邊防軍的軍政主官,卻因為種種情況沒能建功立業。

從蘇聯治療回來後,依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去到總參謀部工作,先後擔任第二副總參謀長、副總參謀、總參謀長,參與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眾多戰略計劃的制定。

圖|粟裕大將(舊照)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數年時間全力為實作人民軍隊的合成化、現代化而努力。

1958年,離開一線軍事崗位,去到軍事科學院工作,從事現代軍事的研究,對於粟裕這個「無雙戰將」來說,與「賦閑」無異。

可他並沒有意誌消頹,而是以極高的熱忱投入其中,聽從中央的指示全心工作。

粟裕離開一線部隊後,黨和軍隊的高層一直不曾忽略過他,甚至於從某種程度上,是想要將他雪藏起來,充作將來爆發大規模戰爭後的定海神針。

這種可能很快便來到了,中蘇之間關系極度惡化,從昔日的兄弟之邦變成了如今的互相敵對。

圖|林彪視察部隊(舊照)

1965年10月,時任國防部長兼軍委副主席的林彪,曾在去上海公幹時,專門去看望了正在此地休養的粟裕,帶著濃濃的關切說道:

「你現在身體不好,主要是休息,等你好了一些,可以多到部隊去跑跑,看看部隊的情況,發現什麽問題,或者有什麽意見,可以直接反映面談,打電話或寫信都可以。」

林彪離開後,粟裕自覺身體已經沒有多大問題了,而北方的那個巨無霸,說不好什麽時候就會以泰山壓頂之勢欺來。

作為一個為國家和人民付出良多的軍人,粟裕自覺不能坐視,最起碼也要回去看看,做到一個心中有數。

圖|葉劍英元帥正在辦公(舊照)

粟裕經過一番考慮,遂向葉劍英元帥(當時兼任著軍科院院長)請示:可以與宋時輪、鐘期光等軍科院高層幹部輪班,自己不執勤時,想去各個部隊走走。

葉帥聽後稍微一思忖,便高瞻遠矚地說道:「不要換小班了,軍科就讓宋時輪、鐘期光去搞,要準備接大班。」

「你是戰將,要準備打仗。」

正是葉帥的這一番話,讓粟裕從「賦閑」狀態走出,回到了本該屬於他的天地,為打仗而忙碌。

進入到1960年代後,蘇聯便開始在三北邊境部署重兵,而這一情況自1967年後愈發嚴重。

圖|解放軍與蘇軍交涉,阻止蘇軍入侵(舊照)

經過1968年一整年的發酵後,珍寶島事變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依照毛主席與周總理的指示,成功維護了國家領土與主權,可也讓局勢進一步惡化。

建國以來的第二場「國戰」,說不好哪一天就會來到。

當初抗美援朝是第一場,戰場放在境外,於中國而言其實是幸事,而今卻有很大不同。

蘇聯一旦發動戰爭,將是一場如洪水猛獸般的全面侵略,中國到時候所要面對的情況,將是前所未有的惡劣。

為了不讓那噩運到來時中國準備得不夠,周總理親自支持粟裕巡視我三北邊防,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探查,找出問題後中央做出應對,盡快完善邊境的防禦事宜。

圖|周總理(舊照)

受命後,粟裕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裏,摸排了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河北五省防線,行程達7000公裏。

以防禦作戰的角度,重點巡視了河西走廊、居延海、賀蘭山、狼山、大秦山、內蒙古北境草原和戈壁、河北境內張家口到北京一線等。

粟裕將各地駐軍、邊防部署、戰備等情況,都進行了切實準確地摸排。

為了做到「切實準確」這四個字,粟裕的行程中極少搭乘舒適的火車和快捷的飛機,基本都是乘坐著顛簸的吉普車,在祖國北方的邊防險地驅馳。

圖|粟裕檢查武器保養情況(舊照)

只因為這樣能夠隨時隨地停下來,或勘察地形,或了解情況,或看望駐軍。

凡是與戰備稍微沾邊的,哪怕就是一處小小的地下防空洞,他都要親自前去察看,與有關方面展開交談,發現問題立刻布置整改,表現較好的予以肯定。

有一次,粟裕甚至巡查到了中蘇對峙的交界高地上,處於蘇軍機槍的射程之內。

時任蘭州軍區司令的皮定均陪同,心簡直懸到了嗓子眼上,屢屢勸說趕快不要涉險,可粟裕卻毫不動容,親自前往高地上與駐守在此的邊防官兵親切交談。

圖|皮定均(舊照)

這兒的官兵大多都是年輕面孔,對於粟裕這位「戰神」,以前可都只從首長們的口中、解放軍各部的軍史中、父輩的交口相傳中聞知。

而今這「神」一樣的大人物就在眼前,讓他們都非常感動與激動,有戰士不免感慨:「我們這個邊防地方,從來沒有這麽大的首長來過。」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經過實地考察後,粟裕發現了一些重大問題:

當時針對我北境多平原、戈壁無險可守的現實情況,而蘇聯方面的裝甲部隊又是天下聞名,遂開始一系列的「人造山」防禦工程。

圖|「人造山」工程(資料圖)

粟裕在考察了多處「人造山」,發現這種阻敵工事的作用,並不如預想中那般有效。

要麽是遠離後方依托,要麽是建設時沒有因地制宜,要麽是沒有從戰術及戰略角度擺放……

一旦真正打起來,阻敵裝甲部隊的效果未必好,可自身傷亡卻是一定大得可怕。

粟裕將這些情況向周總理及其他中央軍委領導匯報後,引起了極大的重視,針對其中的種種不合適之處,找到十分專業的人員,前去指導整改,務必要做到符合戰爭需要。

1975年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任命粟裕為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圖|粟裕將軍講話(舊照)

這是繼1958年卸任一線部隊職務後,首次正式擁有一線的軍事職務,而且還是至關顯要的軍委委員,足見黨和國家對其的莫大重視。

1976年,在葉帥與小平同誌等人的齊心協力、共赴艱危下,終於將十年混亂給終結,而整個軍隊系統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聶榮臻、粟裕、陳錫聯、黃克誠、羅瑞卿等眾多久經考驗的開國將領,紛紛出來共扛時艱,把軍隊給穩定了下來,並恢復了三軍的常態化訓練與備戰。

這之間粟裕雖然名聲並不顯,可並不是他的作用不大,只是他的工作重心都在北方的那個大敵那兒。

圖|粟裕將軍(舊照)

對方一日沒有從我三北邊境撤兵,粟裕這個「泰山石敢當」便要一直屹立在那兒!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特殊性

正如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小平同誌所言,打這場仗要「以多擊少,用牛刀殺雞」。

中國出動了當時廣州軍區和昆明軍區的重要陸軍力量,以及全軍範圍內的一部份空軍、海軍、高炮和導彈部隊,是壓著越軍打的。

解放軍更是盡一切努力把戰事縮小到一定範圍內,並力求在短時間內結束。

圖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解放軍(舊照)

之所以如此,是越南方面不足為慮,真正的危險還在北邊。

越南自1960年代初,便與中國鬧得很僵,互相集重兵在邊境,可因為美國這個大敵,蘇聯一直不敢輕動。

直到越南黎筍當局雄起一統越南後,想要其從中國南境動手,蘇聯再從北面發起攻擊,實行南北夾擊大計,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戰果。

在美國來不及反應之際,造成既定的洶洶大勢。

是以,對越自衛反擊戰明著是打「南天小霸王」,實則是在震懾「北境巨無霸」,一場頗不對等的戰爭,就如此的發生了。

圖|解放軍戰士們正在向越南軍隊發起攻擊(舊照)

中國動用了總計二十多萬的地面部隊,在海軍、空軍、導彈和高炮部隊的掩護下,以排山倒海之勢,僅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把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越南給打了落花流水。

而這時蘇聯卻還沒下定決心動手呢!

小平同誌、葉帥等人深知,想要打贏越戰,讓北境之敵不敢輕動才是要務。

是以,當時在我三北邊境,齊集了200多萬兵力,皆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華北與西北諸多城鎮,都在疏散人群、加強有關應急訓練,做好隨時打大仗的準備。

蘇聯投鼠忌器之下最終也沒敢動手,讓越南黎筍當局吃了個天大的悶虧。

圖|黎筍視察軍隊(舊照)

正是因為「南輕而北重」,對南境越南施以懲罰之際,便必須有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坐鎮北境,而這個人物須得熟悉北境的情況,同時得讓三軍信服、中央放心。

無疑,粟裕便是這個最為合適的人物。

對越作戰之前,粟裕便把蘇聯視為潛在的敵人。

較【亮劍】中丁偉畢業時的論文更加準確與詳細,結合自己這些年的考察,以及我方所做的種種準備,寫了一篇【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為我方高層以及有關人員所競相傳閱並認真討論。

在文中,粟裕提出了以下論點並作闡釋:

圖|粟裕大將(舊照)

第一,開打後不能硬來,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蘇軍在地、空、海三軍建設上,要大大地超過我軍,而我方三方面的防禦能力,很有可能抵禦不住蘇軍的進攻。

一旦在前沿布置太多力量,試圖與其決戰,只能是造成大規模的死傷。

惟其如此,便必須避敵鋒芒,不要試圖在戰爭之初就進行所謂的正面對決。

要盡可能保存有生力量,在後方保留主力部隊和重要裝備,與敵進行持久纏結,等待戰機來到後再行反攻。

第二,改變以前的戰法,要去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圖|蘇聯坦克(舊照)

蘇軍依靠的機械化裝備,而我方眾多堅固的城鎮和要塞,明顯是其短時間所難以突破的,要以此來大大的牽制敵人,以諸多的地利來彌補裝備上的不足。

「(對於這些堅固的城鎮和要塞)有的固守到一定時候就要放棄,有的要長期死守,有的城市不僅要守住,而且還要利用城市打巷戰,打成史太林格勒保衛戰那樣,把城市作為大量消耗和消滅敵人的戰場。」

第三,發揮我軍遊擊戰術的精髓,積小勝為大勝。

在大範圍被動防禦的背景下,如果有小的戰機,也決不能放過,諸如出動小股遊擊隊摧毀敵人的後勤運輸隊。

圖|解放軍炮兵(舊照)

打擊或突擊冒進、或側翼空虛、或疲憊不堪的敵軍,以這樣的「殘食戰術」來對付蘇聯這個「北境巨無霸」。

最後,透過在戰爭初期以空間來換時間,來換取一定的主動權,爭取再給予敵人一些創傷,相信不久就會有外援來到,最不濟也是會支援我方許多優勢裝備。

透過這些,我軍必能短暫地爭取到局部戰場的壓倒性優勢,進而每次殲滅敵軍一兩個成建制的師級部隊,只要持續下去,侵略者終究會灰頭土臉的狼狽逃回。

粟裕的這篇文章出世後,將原來還有些模糊的對蘇作戰方針清晰化,隨之而來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便只是對蘇防禦作戰的一步。

圖|粟裕同王震、羅瑞卿、徐向前視察陣地(舊照)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若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南境戰事,則北境之敵便不敢輕動。

想要快速解決南境戰事,則必須盡可能保證北境之敵不動,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也就是說,對越自衛反擊戰只是一場小範圍的戰爭,而對蘇作戰則是一場關乎國運的國戰。

而粟裕作為坐鎮北方大局的最好人選,自然不可能離開北線而就南境,這才粟裕不曾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直接亮相的最為重要的原因。

許世友與楊得誌兩位將軍對付越軍綽綽有余。

對於越南,中國可謂再熟悉不過,從1920年代,一直到1975年前後,雙方的關系十分緊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程中,有許多越南傑出人士的參與。

圖|毛主席與越南主席胡誌明(舊照)

而越南在取得獨立、統一的過程中,中國更是不計代價地予以幫助,兄弟之邦不過如此。

不過,中蘇也曾是兄弟之邦,結果卻因為種種爭端差點幹了起來。

自從中美逐步破冰交好後,越南這個被美國人深深傷害的國家,便認為中國是背棄了他們。

黎筍當局刻意擴大、歪曲這種情況,從而看似正當地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行動。

再一再二之後,中國決定發動一場懲罰性的反擊作戰,中央軍委認為派兩員上將即可,而且最好是一直在領軍的大軍區司令員。

圖|許世友與楊得誌(舊照)

東線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是小平同誌親自點將,而老將軍一如既往地剽悍,打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赫赫軍威。

西線是臨時啟用了原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誌,而楊得誌在西線之戰中的表現,稱得上是頗有章法,處處占據著主動,一句「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便是最好的評價。

之所以選擇兩人,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在越南抗美戰爭時期,他們都曾去到過越南。

兩人都跟隨我方的援越軍事代表團,幫助過越軍指揮打仗,對於越軍有幾斤幾兩再清楚不過。

圖|西線總指揮楊得誌(右二)在中越邊境勘察戰場(舊照)

「知己知彼百戰不怠」,作為曾經的老師,對付越軍這些學生,那打起來自然是帶掛的。

粟裕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重要參與者

對越反擊戰前線,粟裕沒有出現在那,可卻與小平同誌、徐向前元帥等人一起,坐鎮在大後方進行戰略和戰術的制定,從更高的層面上去參與著這場戰事。

反擊戰開始後,粟裕每天都要去軍委地下指揮中心,關註最新的戰場動態,並與其他高層一起,就有關問題給出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圖|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民兵正在運送傷員(舊照)

諸如,反擊戰初期,我軍有些部隊穿插太快,後勤無法跟得上,粟裕便向小平同誌提議,可以就地解決後勤問題,這與我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政策是相違背的。

然而對越作戰是一場懲罰性作戰,是不需要泥古不化的,小平同誌認可了這一提議,前線部隊聽令而行,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許世友負責的東線拿下諒山後,我軍南下河內便是一馬平川,河內當局亂轟轟的棄都城而又,其形勢不可謂不危急,而這意味著我方達成了作戰目的。

然而,蘇聯方面這時連戰爭動員都沒搞定。似乎還可以再多做一點,粟裕便指示許世友,讓部隊再前突十多公裏,進一步威懾越南當局。

圖|解放軍戰士向敵人發起沖鋒(舊照)

許世友安排下去後,黎筍當局果然慌了,下達了全國總動員,而蘇聯方面卻還是沒有出兵,盟友的小船自然是暗地裏翻了個精光。

於此,小平同誌下令撤軍,我東、西兩線作戰部隊緩緩撤離,途中再次狠狠地懲罰了一番敵人。

古人說:「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粟裕、葉劍英、許世友、楊得誌這些開國將領,卻打破了這一桎梏。

圖|葉劍英元帥與粟裕大將(舊照)

他們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奉獻給了中國的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與在這上面生活的無數人民。

是什麽讓他們如此執著?

一定是這片大好河山太美,是這片土地的人民太淳樸善良,為了守護而戰,哪怕是白頭,仍然心中滿懷力量,做那共和國的鎮國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