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戴笠3句話,震動全場,決定淞滬會戰

2024-03-02歷史

1937年8月7日,國民黨軍政要員在南京被迫召開國防聯席會議。會議圍繞日本侵華的現狀,對「是打是和」進行深入探討。

就在與會人員爭論不休的時候,戴笠站起來,只說了3句話,卻讓全場為之震動。

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然而,國民黨高層,特別是蔣介石本人,對戰爭心存疑慮。

盡管他曾說:「無論倭寇的意圖如何,我軍都應該做好全面動員,各地要保持警惕並準備宣戰。」但幾天後,他又開始猶豫不決。

在1937年7月12日的日記中,他寫道:「註意: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不宜宣戰。」

蔣介石對於是否對日本宣戰一直猶豫不決,他認為宣戰可能帶來的影響是未知的。即使在發表了廬山談話之後,他對中日正式宣戰仍有疑慮。

在他的日記中,他寫道,由於伯明書的影響,是否引起戰爭還不確定。然而,廊坊事變後,蔣介石變得激動起來,他密電孔祥熙,告訴他自己已經無法保持和平,只能對日本絕交,並宣戰。

盡管蔣介石被贊譽為「思想鬥爭上的巨人」,但在實際行動上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在平津失陷後,他在日記中表示要「註意宣戰時間與作用」,但對是否對日宣戰始終猶豫不決。

不僅他,國民黨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也對此進行了多次討論,但最終沒有做出決定。盧溝橋事變後,軍事委員會在何應欽的官邸每天都會召開戰事匯報會議和戰略討論會。

三天後,何應欽向與會人員報告,蔣介石決定公開發表一份「申明書」,並要求外交部起草文稿。

雖然目前國民黨並未公開宣戰,但"申明書"明確表達了和平意願。這意味著國民黨高層尚未決定是否對日斷交或宣戰。

因此,即使草擬"申明書",也應堅持和平的原則。 兩天後,即7月16日,國民黨軍事指揮部就這場戰爭是"局部化"還是"全面化"展開了討論。

何應欽認為,如果戰爭全面化,對日宣戰就無法避免,需要考慮到各種復雜因素。然而,這對國民黨是利是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最終,7月17日,"研究"的結果出爐了。

結論指出,如果中日兩國交惡並成為敵對國家,日本海軍的絕對優勢可能導致其他國家禁止中國進口軍需品和原料,並切斷我們的海運通道。

由於中國實力不強、經濟落後、軍事裝備落後,這種情況可能會使我們陷入極其困難的境地。基於這些原因,研究得出結論,我們應該避免宣戰和斷絕外交關系。

值得註意的是,當國民黨高層得出這個結論時,蔣介石的廬山談話已經在全國釋出。

在對是否宣戰的問題上,國民黨內部一直存在爭議。雖然處於被動地位,但蔣介石卻始終無法做出最終的決定。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1937年8月7日,國民黨各界軍政要員聚集在南京,召開國防聯席會議,共同研究和確定對日的總方針和最高國策。

在這個關鍵時刻,戴笠站起來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希望借此推動國民黨的決策行程。

8月2日,蔣介石特地邀請了曾在合作中產生矛盾的廣西桂系首領李宗仁和白崇禧,親自安排德國籍飛行員駕駛水陸兩用座機前往桂林接他們來南京。

此後,戴笠、馮玉祥、閻錫山、劉湘等人也陸續抵達南京,南京一時之間熱鬧非凡。8月7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國民政府禮堂召開會議,由蔣介石主持並致開幕詞。

晚上,國民黨政府又在中山東路的勵誌杜禮堂召開國防聯席會議,黨政軍界的要員匯聚一堂。

這是一次極為關鍵、無比機密的高層會議,主要目的是為國民黨制定對日戰略決策。蔣介石作為會議主席,首先發表了開場致辭。

會上,參謀總長程潛詳細報告了上午國防會議的內容,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則對盧溝橋事變以來的戰況進行了詳盡闡述。

此外,軍委會辦公廳副主任吳思豫還對敵我態勢以及中國四個戰區和預備軍的劃分進行了詳細解讀。最後,國民黨高層要員圍繞是否真正抗日這一重要議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和討論。

在這個關鍵時刻,國民黨高層的態度卻各不相同。有人主張向日本宣戰,有人主張與日本妥協,甚至有人組織「俱樂部」,一邊戰鬥一邊談判。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竟然有人想把「盧溝橋事變」當作地方事件處理,避免南京國民黨中央政府的幹預。甚至有人想向日本道歉,撤換駐紮當地的軍隊。

總之,國民黨高層在「打」與「和」之間猶豫不決,黨內高層在會議休息時還在爭論不休。其中,國民黨議會中的「軍統特工王」戴笠也出席了這次會議。

戴笠通常遵循蔣介石的思路,如果蔣介石要反共,戴笠就會竭盡全力地反共;如果蔣介石要和談,戴笠就會將打算在重慶「殺毛立功」的特務扣押起來。

然而,他在抗日問題上的立場卻極為堅定。因此,在一次會議休會時,戴笠站起來對其他人說:「這次我們一定要進行抗日鬥爭。」

然而,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問他,「我們的武器和經濟實力遠遠落後於敵人,我們應該如何戰鬥呢?」戴笠回答道:「哀兵必勝,豬吃飽了等待人家過年,是不可能實作獨立平等的。」

戴笠表達的意思是,豬吃飽了會變得肥壯,但在過年時會被宰殺招待客人。他以此警告在場的國民黨要員,如果其他人員不積極參與,只讓自己的特務在前線工作,一旦全面抗戰爆發,他將難以承受。

抗戰也是一種機遇,戴笠認為,如果軍統能夠在抗戰中擴大規模,提高影響力,也不是沒有可能。因此,他覺得采取行動比不作為更有利。

三、淞滬會戰後,鑒於日軍在華北戰場的猛烈攻勢,國民黨高層不得不啟動淞滬會戰,將日軍主力從華北引向長江流域,以防止日軍從華北侵入山西、陜西,或是沿平漢鐵路直逼武漢,形成不利的戰略態勢。

1937年8月13日,根據已有的作戰計劃,中國軍隊向日本駐上海的軍隊發動攻擊,淞滬會戰正式開始。

第二天,第二天,國民政府不得不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中國領土完整已遭受日本侵略。中國決不會放棄任何領土……遇到侵略,只有運用天賦的自衛權來應對。」

8月15日,日本發表聲明:「為了懲罰中國軍隊的暴行,促進南京政府反思。現在將采取果斷的措施。」因此,日方單方面宣布從9月2日起將「華北事變」改稱為「中國事變」。

這揭示了日本企圖全面占領中國的野心。短短一個月,日本蓄意挑起的戰爭就從盧溝橋事變擴大到平津地區,並迅速蔓延到華中地區,中國的半壁江山已被炮火硝煙籠罩。

張治中將軍帶領第九集團軍英勇抗擊,中國空軍緊密配合,使得日本軍隊在淞滬會戰初期遭受重創。因此,中國在戰爭初期收復了一些失地。

然而,隨著日本軍隊不斷增兵,淞滬會戰的局勢逐漸緊張。從八月中旬的「上海派遣軍」到十一月擴編為「華中方面軍」,日軍的兵力大振幅增加。

在此情況下,國民政府調集中央嫡系軍隊、粵軍、桂軍、鄂軍、川軍、東北軍等投入到這場戰役中。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投入了28個軍、8個師、4個旅,共計70多萬人,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一。

在抗日戰爭中,上海成為了新的主戰場。日本方面調集了2個軍、9個師團,共計30萬人,比華北戰場的日均人數多出了10萬人。

淞滬會戰異常慘烈,800名勇士堅守四行倉庫,空軍二大隊分隊長沈崇舍身撞沈日軍巡洋艦。然而,11月8日,日軍從杭州灣登陸,使得中國軍隊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最終決定轉移至預設的退守防線。

11月12日,日軍占領上海。

盡管國共兩黨表面上都參與到抗日戰爭中來,但蔣介石依然對共產黨的威脅深感憂慮,因此戴笠的情報組織也始終在搜捕共產黨的嫌疑人。

然而,日本軍方也有自己的反情報組織,他們開始搜捕每一個特工。為了保護自己的情報組織,戴笠不得不進行撤退。

國防聯席會議在1937年召開,是確立全面持久抗戰國策的重要會議。這一決策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