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唐軍元帥演變:大都督,行軍大總管,大都護,節度使,觀軍容使,樞密使

2024-01-18歷史

唐太宗到唐中宗時期,為了平定邊境,先後委任過:

  • 李靖為定 襄道行軍大總管 、以平定突厥;
  • 程咬金為 蔥山道行軍大總管 、以平定阿史那賀魯;
  • 委任蘇定方為 伊犁道行軍大總 管西征突厥;
  • 唐朝對武官元勛的追贈官職也有特點,比如 尉遲恭是 並州都督 ,秦瓊是 徐州都督 ,程咬金是 益州大都督 ,這些都督職級都一樣?到底誰最高?

    安史之亂爆發, 郭子儀是任朔方軍節度使、李光弼任河東節度副使 ,率軍勤王;自此,節度使開始在唐朝泛濫,演變了藩鎮。

    唐朝中後期,為了統領各個節度使,又設定了 觀軍容使、監軍使、樞密使等 ,唐朝著名的太監先後登上歷史舞台中央,這些大元帥又是什麽職位?

    其實,本質上,唐朝的軍事元帥是承前啟後的演變,從大都督、大總管、大都護、節度使、觀軍容使、監軍使、神策軍中尉、樞密使等都是疆土、權利制約、動亂的需要等,一路演變而來。

    具體演變的原因就是權利與人心的博弈:

    一、都督府(總管府)的演變

    「都督」這個官職的來源,是起源於東漢末年。當時從東漢到三國鼎立時期,各國普遍設立「都督」這個官職。比如,周瑜就是孫吳的大都督,他總管東吳軍事。

    從這時起,「都督」這個官職都一直被沿用到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

    橫跨魏晉南北朝這個大時期,通常普遍認為地方的行政管理體系,是:州、郡、縣。而其實在府兵的影響下,州之上就有這個更大的管理機構--「都督府」,都督府的職責是「都督某某等州諸軍事」,也就說都督府相當於一個軍事區域,它管理的區域可能比單獨某個州更大。

    北周時期、宇文護改革,將「都督」這個詞弱化,改名為「總管」,本質上權力並沒有多大變化。

    這樣分析,大家就應該可以理解,當時魏晉南北朝時期全國有很多都督府(總管府),且都有一定兵力。

    通常,「都督」一般兼任當地州的刺史、履行軍政所有事務;但如果只是當地州刺史,未必能履行督州軍務的權力。

    舉個例子說明,隋滅陳時,任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大元帥,下屬90個行軍總管, 可謂當時全隋總動員了!但三個元帥,並不是說這三個都是最高指揮,從史書後文看,這三個元帥是分別統籌三路集團軍,各統領數十個總管。

    【隋書·高祖】:「甲子,將伐陳,有事於太廟。命晉王廣、秦王俊、清河公楊素並為行軍元帥以伐陳。於是晉王廣出六合,秦王俊出襄陽,清河公楊素出信州,荊州刺史劉仁恩出江陵,宜陽公王世積出蘄春,新義公韓擒虎出廬江,襄邑公賀若弼出吳州,落叢公燕榮出東海,合總管九十,兵五十一 萬八千,皆受晉王節度。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千裏。」

    二、唐朝24個都督府

    唐朝建立之初,繼承周、隋的制度,都督府(總管府)就仍然被沿用。唐初,邊境重要的州郡都設定都督府(總管府),一個都督府統領(總管)幾個州的兵力。

    舉個例子,一代名將徐世勣,在唐高祖時期,就曾任使持節黎州總管殷、衛 、澶四州諸軍事黎州刺史 。職權還是主要體現在軍事管理方面。

    那麽,唐朝一共設了多少個都督府呢?

    答案是:24個!

    從李淵開始,都督府設定一直演變,到唐睿宗差不多成型,後期改根據「管理要求」不斷變化。根據【中國政治制度史】記載, 睿宗時期,唐朝天下一共24個都督府,一共分為三等: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下都督府。

  • 大都督府(從二品):揚州、益州、並州、荊州;
  • 中都督府(正三品):汴州、兗州、魏州、博州、冀州、莆州、綿州、秦州、洪州、越州;
  • 下都督府(從三品):齊州、鄜州、涇州、襄州、安州、潭州、遂州、通州、梁州、岐州。
  • 這其中,大都督的角色非常關鍵,任命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唐朝一般都是親王或非常親近之臣的遙領。 因此這要職的任職之人就很少,不太好分析,但從唐朝追贈開國武將的官職也可看出端倪。

    網圖: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我羅列了【新唐書】中建唐有功的武將,追贈都督官職記錄如下(生前官職、追贈),其中屬於大都督的標紅:

  • 李思行,嘉州刺史;追贈:洪州都督;
  • 李高遷,資州刺史;追贈:涼州都督;
  • 姜寶誼,右武衛大將軍;追贈:左衛大將軍、幽州總管;
  • 許世緒,蔡州刺史;追贈:代州都督;
  • 錢九隴,眉州刺史;追贈:潭州都督;
  • 樊興,檢校右武侯大將軍;追贈:左武侯大將軍,洪州都督;
  • 公孫武達,肅州刺史;追贈:荊州都督;
  • 張平高,丹州刺史;追贈:潭州都督;
  • 李安遠,懷州刺史;追贈:涼州都督;
  • 尉遲恭,夏州都督;追贈:司徒、並州都督。
  • 張公瑾,襄州都督;追贈:荊州都督。
  • 秦瓊,左武衛大將軍,追贈:徐州都督。
  • 唐儉,遂州都督;追贈:並州都督。
  • 段誌玄,鎮軍大將軍;追贈:揚州都督。
  • 劉弘基,輔國大將軍;追贈:並州都督。
  • 許紹,峽州刺史;追贈:荊州都督。
  • 程咬金,左領軍大將軍;追贈:益州大都督。
  • 柴紹,華州刺史;追贈:荊州都督。
  • 丘和,交州大總管;追贈:荊州總管。
  • 張士貴,左領軍大將軍;追贈:荊州都督。
  • 李靖,尚書右仆射;追贈:司徒、並州都督。
  • 李世績,同中書門下三品;追贈:太尉、揚州大都督。
  • 高儉,同中書門下三品;追贈:司徒、並州都督。
  • 竇軌,右衛大將軍;追贈:並州都督。
  • 竇德玄,檢校左相;追贈:幽州都督。
  • 從這裏看,李世績不管是生前官職及死後追贈,都是頂級的。

    還得說明一下,以上我僅列了官職,並未列爵位,從爵位看也很有意思,有興趣可見筆者前文:李淵是隋的唐國公,建唐後封了兩個異姓「王」與數十個「國公」;以及:淩煙閣的二十四功臣、與玄武門之變,核心人物有關鍵重疊;以及:唐朝宰相有多少個名稱?最長名稱的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

    三、行軍大總管

    上文說的是都督府和總管府。在唐初,都督與總管的名稱交替出現,一般情況:都督為地方任職、總管則為臨時征戰時的任職。

    唐初的邊境危機還是挺多的,最為突出的就是突厥。為了穩定邊境、開疆拓土,先後多次在東北、西北進行了大規模戰鬥。大規模的戰鬥不是單個都督府的都督能夠獨立完成的,需要多個都督府參與、以及後勤保障,這樣就有了更高層級的「管理需求」。

    網圖:唐初地圖

    這時就出現了行軍大總管。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唐朝將做作戰區域劃分了臨時的「道」,作為軍事作戰區域,在所有進入這個區域的都督或總管之上,設個總指揮,全名就叫「某某道行軍大總管」,如果戰鬥規模小,就叫「某某道行軍總管」。

    這種臨時的「道」就有很多,如:定襄道、交河道、積石道、平壤道、蔥山道、伊犁道等等。這些「道」都不固定,戰鬥打完了就撤銷了。

    舉個例子 :唐太宗時期,西北的突厥仍然是重要邊患,為了解決邊患,李世民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下屬數個行軍總管,征討吉利可汗;最終,李靖徹底消滅並俘虜了吉利可汗。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

  • 侯君集擔任過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剿滅高昌國;
  • 張亮擔任過平壤道行軍大總管、以征服高麗;
  • 程咬金擔任過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剿滅阿史那賀魯;
  • 蘇定方擔任過伊犁道行軍大總管、西征突厥;
  • ......
  • 正是因為,大總管這軍事職務的臨時性,在邊境安穩後,就不設定了。直到後期,總管這個職務消失,而都督因都督府的地方管理需求,保留了名號。

    還得提一句,都督(總管)的職責裏都只有督幾個州的軍事,也就是說民政並沒有在職責內,還是屬於州刺史的;這個職責差異,就為後續的「節度使」出現埋下伏筆。

    四、唐朝大都護府的產生

    唐朝邊境帶來的隱患,大多是少數民族,如:突厥、吐谷渾、薛延陀、吐蕃、高麗、南詔等,在唐太宗到唐玄宗時期,唐王朝先後平定了邊境,但對邊境的管理采取了羈縻策略,伴隨而生的就是都護府。

    都護府的長官大都護是軍政合一的職務,筆者認為從職權上才是最早節度使的雛形。

    舉個例子 :唐初建國,高句麗聯合百濟、薛延陀從外圍聯合對抗唐;唐太宗因此發動遼東之戰,最終徹底消滅了高句麗,采取了羈縻政策設施都護府; 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人以鎮撫 ,完完全全的邊疆大吏。

    唐朝先後一共設立了六個都護府,都護府分為兩級:大都護、上都護。

    大都護府是 :安西、安北、單於;長官為「大都護」,從二品,級別等同於大都督府 :

  • 安西都護府:管理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主要包括安西四鎮:龜茲、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於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
  • 安北都護府:唐貞觀二十年滅薛延陀,降服了漠北鐵勒諸部,於西受降城東北四十裏置燕然都護府 , 以瀚海等六都督 、 臯蘭等七州並隸屬,後改名北庭都護府。
  • 單於都護府:滅突厥後由雲中都護府演化而來。大致包括整個漠南地區,以內蒙古中西部為主。
  • 上都護府是 :北庭、安東、安南。長官為「都護」,正三品,級別等同於中都督府 :

  • 安東都護府:唐中宗總章元年九月平高句麗, 在高句麗故地設定 了9個都督府、42個 州、100個 縣,都隸屬於安東都護府。
  • 安南都護府: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統管海南諸國以及境內羈縻州。
  • 北庭都護府:將安西都護府天山以北的地區單獨設定北庭都護府,主要管轄突厥十姓等部落。

  • 都護府的詳細演變參閱筆者前文:唐朝六大都護府的設定和演變

    五、節度使的出現、遍地開花

    以上大都督、行軍大總管基本都是出現在唐玄宗之前,而都護府的大都護都是守衛邊疆。在唐帝國穩定後,對行軍大總管這類臨時、且權力過大的職務就需求不大了。

    到唐玄宗時期,唐朝迎來了開元盛世,各項改革管理也更深入。對軍鎮的管理改革,唐玄宗是將軍、政、民所有地方管理權利全部委托出去了,臨時職務的行軍大總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節度使!

    玄宗時期,為了統籌邊防,就延邊、沿海重要地區還設定了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範陽、平盧、隴右、劍南九個節度使。

    這個是節度使的重要開端。

    而將這個節度使推向頂峰的人是安祿山! 下圖是【資治通鑒】中記載唐玄宗時期各個節度使兵力分布情況,

    初期的節度使中,力量最強大的當屬範陽、隴右、河西、朔方、河東這幾個節度使。當時安祿山一人獨占三鎮(河東、範陽、平盧),可謂已然坐擁天下,在楊國忠的各種操作之下,安祿山造反。

    安史之亂後,為了應對安祿山叛軍唐朝在全國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節度使迅速擴張到五十余個,根據【舊唐書】記載, 到乾元年,唐一共有三十二個節度使,七個觀察使,兩個經略使,三個防禦使,一共四十四方鎮。 此時,唐朝對節度使已然尾大不掉。

    還有個特點, 相較於大都督、行軍大總管、大都護而言,節度使最大角色轉變在於:由武官擔任轉變為文官,特別是節度使的中後期 。當時,設定節度使時,還有其他非全權委托的職務,比如經略使、采訪使、觀察使、防禦使、守拙使等,有興趣可參閱筆者前文:唐朝樞密使、節度使、經略使、觀察使、按察使、防禦使的區別

    六、觀軍容使、樞密使:太監進入舞台中央

    安史之亂後,唐王室已然無法顧及邊疆了,幾大都護府多數被侵占,節度使也紛紛割據一方。唐朝皇帝都被節度使幾次趕出了京城,可謂狼狽至極。

    這個時候,唐朝皇帝對這些大臣全部都失去了信心,轉而將實權委托給宦官,讓唐朝宦官走入歷史舞台。下圖是【新唐書】中摘錄出各個宦官最高擔任的職務。

    這個宦官的實權體現在兩個軍帥的實職上:

    第一個,是觀軍容使。

    舉個例子,唐肅宗為了收復長安,下令各個節度使勤王,順利收復了兩京。為了徹底擊敗安祿山,唐兵收復長安後,乾元元年,唐肅宗命令九鎮節度使共同圍剿安慶緒。 這九鎮分別是: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北庭節度使李嗣業,襄鄧節度使魯炅,荊南節度使季廣琛,河南節度使崔光遠,滑濮節度許叔冀、平盧兵馬使董秦。

    但是,在統帥的設定上,唐肅宗又擔心重蹈安史之亂覆轍,於是啟用太監。 他委派宦官魚朝恩為 觀軍容宣慰處置使 ,統轄各鎮節度使。

    這就是觀軍容使的源頭,地方節度使上多了一個宦官領導。

    但也不是說所有宦官都是壞的,楊復光擔任觀軍容使時,領導各路節度使收復京城,是一位宦官英雄。

    第二個,是樞密使。

    唐朝中後期,還是基於對大臣的不信任,為了掣肘制衡朝中大臣及地方節度使、使相,唐憲宗時期增設了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也是宦官來擔任。

    樞密使管理著唐朝的核心軍隊,神策軍。

    但是,宦官深度參與軍事管理,引發了極度反噬。 唐朝歷史中爆發了數次宰相誅殺宦官的事件,如前中期的宰相元載、李訓等,最知名的就是「甘露寺之變」,而最激烈的一次徹底葬送了唐帝國。

    唐朝末代宰相崔胤引朱溫進入京城誅殺宦官,朱溫進京後誅殺了天下宦官,公元904年,朱溫再殺唐昭宗然後自立,是為後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