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華野6縱厚葬張靈甫,指戰員非常不滿:他剛挖了羅司令的墳!

2024-01-17歷史

華野6縱厚葬張靈甫,指戰員非常不滿:他剛挖了羅司令的墳!

1947年5月16日,我軍在孟良崮地區成功殲滅了敵軍整編74師,創下了一場全軍覆沒的壯麗戰績。

在這場戰鬥中,我軍借助27萬大軍的協同作戰,成功殲敵3.2萬余人,其中以被譽為「五大主力」之首的「禦林軍」整編74師為主要目標。這支堅硬的敵軍在經過三天三夜的浴血奮戰後,最終煙消雲散,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整個戰役中,我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擊斃敵軍1.3萬余人,俘虜1.9萬余人。師長張靈甫更是以「殺身成仁」的英勇姿態,為勝利付出了最高的代價。

這場戰鬥的勝利不僅展現了我軍出色的戰術謀略和協同作戰能力,同時也在孟良崮大地上留下了我軍浴血奮戰、啃下硬骨頭的英勇篇章。

如何妥善處理這位「黃埔名將」的後事,成為華野首長面臨的一項棘手任務。若處理不當,不僅可能引起南京媒體的大肆渲染,還可能對1.9萬俘虜的轉化產生不利影響。

在華野六縱副司令員皮定均的建議下,陳毅和粟裕決定由六縱政治部給予張靈甫一場體面的厚葬。僅購買來自老鄉那裏的豪華棺材就花費了400銀元,而選擇下葬的墓穴也是經過多方考察,最終決定將張靈甫埋葬在他的生母滕氏的老家——山東省沂南縣馬牧池鄉董家莊。

然而,這個充滿人道主義的決定引起了一些指戰員的不滿。許多人紛紛找到縱隊和華野首長,當面提出質疑:「為什麽不對張靈甫實施嚴刑拷打?畢竟,他剛剛才親手破壞了羅司令的陵墓!」

華野的指戰員為何對張靈甫怨恨至深?

羅司令是誰?為何敵軍會挖掘他的墳墓?

這段仇恨紛爭要溯源到七個月前的漣水保衛戰。

當時,南京的蔣校長對於黃埔一期的李默庵在蘇中戰場七戰七敗的慘痛恥辱心有不甘,遂調遣一支精銳部隊包圍兩淮,其中黃埔四期的張靈甫親率「禦林軍」整編74師,向漣水發動攻勢。

整編74師的前身是抗戰時期的74軍。

在俞濟時、王耀武和施中誠三位前任的精心打造下,74軍在抗戰期間贏得不少戰績,榮膺「禦林軍」稱號,也被譽為「五大主力」的領軍人物。

首戰漣水時,華中野戰軍遭受了損失;第二次漣水戰,張靈甫以聲東擊西的策略成功突破了王必成6師的防線。

轉年新春,敵軍再度調動8個整編師,總兵力20萬大軍,分三路齊襲華東解放區的首府臨沂。

為了回避實力對抗,華野秘密北上,由李天霞指揮中路整編74師、整編83師占領了臨沂。在與陳毅、粟裕率領的華野相互對抗的記錄中,漣水保衛戰再次增添了一筆血海仇仇。

由於整編74師的威脅較大,成為了華野指戰員心頭的一根刺。

「勝利占領」臨沂的敵軍,卻在勝利的慶祝中犯下了一樁令人憤怒的罪行。

出於不明的心理,這支被譽為「得勝之師」的敵軍,竟然毫無風度和品德,不僅縱容還鄉團和地方武裝肆意虐待我方百姓,燒殺搶掠,罄竹難書的罪惡行徑,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找到我軍名將羅炳輝將軍的墓地,予以挖墳曝屍!

羅炳輝生前是山東軍區兼新四軍的「三把手」,僅次於陳毅和張雲逸。

羅炳輝是雲南彜良人,也是電影【從奴隸到將軍】的人物原型,18歲參加滇軍,曾是雲南總督唐繼堯的親兵,由於政見不合,轉投朱培德,北伐時升任營長。

大革命失敗後,羅炳輝率部起義,彭總麾下任旅長。

在第一次反「圍剿」中,羅炳輝將張輝瓚師引入埋伏圈,被主席譽為「 牽牛鼻子的能手」。

在第三次反「圍剿」和長征中,羅炳輝和紅九軍團多次佯裝主力,戰友們贊譽他為「羅炳飛」。抵達延安後,他被女記者海倫·斯諾稱為智勇雙全的「神行太保」。

雖然羅炳輝在過草地時曾有過站位上的猶豫,但主席仍然委以重任,讓他與陳毅在新四軍一支隊搭檔。抗戰勝利後,他協助陳毅在臨沂、棗莊等地多次打擊敵軍,因此被敵人深惡痛絕。

李天霞和張靈甫挖掘羅炳輝墳墓時,這位英勇將領距離病逝下葬還不到8個月。

相較於羅炳輝,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顯然遜色一些。

就年齡而言,黃埔四期的張靈甫比羅炳輝小了6歲。他於1903年8月出生於陜西長安。與出身貧苦、受教育較少的羅炳輝不同,張靈甫是同一時代的才子和學霸。

18歲時,張靈甫進入中學讀書。20歲時考入北大歷史系,當年報考北大的有近2500人,僅錄取了163人,錄取率為6.55%。然而,由於學費無法支付,已婚的張靈甫只能中途退學。

然而,23歲的張靈甫運氣不錯,投身軍隊後不久就遇到了於右任,得到其推薦考入了黃埔四期。畢業後,他從見習排長開始,七八年後成功晉升到團長職務,頂頭上司是王耀武。

33歲時,張靈甫因殺妻入獄10年。抗戰爆發後,他重新回到軍隊,成為74軍的團長、旅長、師長、副軍長,深得蔣校長的信任。與老軍長王耀武相比,張靈甫顯得風華正茂但誌大才疏,一直無法達到王耀武的高度。

無論是紅軍時期、抗戰時期還是解放時期,張靈甫都無法與羅炳輝相媲美。他與資歷更老的李天霞結下梁子,為他在孟良崮的慘敗埋下伏筆,最終在被擊斃時年僅44歲。

李天霞和張靈甫的不當舉動引起了華野眾將士的強烈不滿。

自古以來,都有「敗軍之將不可言勇」的諺語。因此,當華野六縱的王必成和皮定均決定給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一個體面的葬禮時,立即引發了指戰員們的強烈反感,他們紛紛發表了強烈的非議。

與羅炳輝高大威猛、猶如天神下凡相比,張靈甫反而顯得嬌小,像一個鮮奶油小生,與瘦小枯幹的黃維相似,很難相信他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一線指揮官。

對於整編74師這支特殊的部隊,陳毅和粟裕心知肚明:如何妥善處理張靈甫和副師長蔡仁傑的問題,關系到1.9萬俘虜的順利改造,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

經過深思熟慮,陳粟決定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陳毅親自設宴,招待整編74師被俘的將校和軍官。在宴會上,高度贊揚74軍在抗戰中的貢獻和強大戰鬥力,稱其為「國軍之冠」。這樣的評價讓敵軍將領感到十分意外。當然,陳毅也指出蔣軍在站位、戰略和戰術上的錯誤,導致失敗是必然的。

其次,華野政治部對整編74師的俘虜進行審查和集訓,並進行分類甄別。主要任務是確認並剔除整編74師中安插的政工、諜報和特務人員,以確保保留下來的官兵的純潔性。

最後,對剩余的官兵進行全方位的軍政訓練和訴苦教育,然後將其中1.2萬人素質過硬、專業知識強、年齡適中的解放戰士補充到華野各縱隊,而其余6700余人則送往後方,編為27個中隊。

羅炳輝是我軍備受尊敬的名將,他在犧牲後遭受了張靈甫的殘酷對待。如今卻要給張靈甫舉行隆重的葬禮,這當然會引起指戰員的不滿。

早在紅軍時期,紅九軍團的羅炳輝就和紅一軍團的林總、紅三軍團的彭總、紅五軍團的董振堂一樣,被蔣校長列為懸賞僅次於朱、毛、徐向前等的第二檔紅軍將領,超過第三檔的周公、張氏,以及第四檔的劉伯承、葉劍英等名將。

在抗戰時期,羅炳輝透過運用「梅花樁戰術」多次使日軍在清剿時碰了個釘子。在解放戰爭時期,如果羅炳輝沒有英年早逝,或許不會讓張靈甫輕易占領臨沂。

即便是就緒蓋棺定論,羅炳輝也是張靈甫望塵莫及的存在。

張靈甫被冠以「抗日名將」的光環,很大程度上是依賴老上級王耀武的戰功,而他個人獨立領軍的表現卻未能取得成功。相較之下,羅炳輝不僅是紅軍和抗日名將,還是我軍36軍事家之一,他的名字將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