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一支國民黨殘軍逃到金三角,成為緬甸「土皇帝」,今有6萬多後代

2024-04-15歷史

淮海戰役勝利後,不管是國內國外,還是兩黨之間,所有人都知道,國民黨已經沒有了翻盤的希望。

但不甘心失敗的蔣介石,依舊妄想著能保下西南。

他在浙江奉化接見了李彌,令他重建第十三軍團,並兼任第八軍軍長。

之後,又安排李彌進駐雲南,要他想辦法搞掉盧漢,控制雲南。

然而,李彌到雲南後,卻起了自己的心思。

他不僅沒有按照蔣介石的命令來做,反而主動結好盧漢,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入緬通道的維護上。

李彌和當時很多國民黨將領一樣,都不看好國民黨,正忙著準備後路。

李彌的準備沒有白費,在盧漢棄暗投明後,他得以搶先一步逃往台灣。

不僅如此,他的部隊也因有著緬甸這條退路,沒有被全殲。

而這些敗逃緬甸的殘軍敗將,也成了李彌日後東山再起的本錢。

多年後,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名滿世界的李彌不無得意地說道:

「我要做雲南王不大容易,要做緬甸王則易如反掌」。

面對李彌的狂妄,緬甸軍方非常憤怒,然而卻拿他沒有辦法。

那麽,這支東南半島上的國民黨殘軍,又在異國他鄉掀起了怎樣的波瀾呢?

一 三千殘兵攪風雲

1950年2月20日,隨著歷時55天的滇南戰役勝利結束,蔣介石在滇南建立「反共基地」的企圖被徹底粉碎。

此役,共殲滅國民黨軍3萬余人,只余少量幸運兒逃出生天。

李彌則在戰役打響後不久,就被召去了台灣,躲開了被俘虜的命運。

與此同時,雲南佤山深處,一支疲憊不堪的殘軍,正在向緬甸方向逃竄。

這支殘軍約莫千余人,他們的臉上帶著惶恐,步履匆匆。

這是剛從滇南戰役中逃出生天,隸屬於國民黨第八軍237師709團的殘部。

看著即將踏入緬甸境內,身前身後沒有伏兵和追兵。

走在隊伍前面的團長李國輝大大地松了一口氣,連日的逃亡,讓他的精神一直處於緊繃狀態。

如今,終於擺脫了生死危機,也是時候認真思考一下今後的打算了。

首先,擺在李國輝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前路的問題。

一千人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要解決這麽多人的吃喝拉撒,需要一個立足之地。

李國輝讓參謀取出地圖,和軍官們一起討論著去何處安身。

很快,一個區域就吸引到了眾人的註意,那就是金三角。

金三角位於中南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地帶,是緬甸、老撾、泰國的交界地帶,總面積近20萬平方公裏。

由於地緣的封閉性,在這裏生活的民族,與處於南部沖積平原上的民族,歷史上都未能融合為一體,有著很強的獨立性。

直到今天,該地區依舊與三國中央政府貌合神離。

雖然金三角山巒疊嶂,交通閉塞,但土地肥沃,物種豐富,足以自給自足,這也是該地區的武裝力量與中央政府長期對抗的底氣所在。

這對國民黨殘軍來說,金三角無疑是塊寶地。

就在李國輝決定向金三角進軍的時候,另一支從滇南戰役潰逃的國民黨殘軍也把目光投向了金三角。

這支隸屬於國民黨26軍278團的殘軍,比李國輝部隊的情況還要糟糕。

不僅逃出來的人更少(只有600人),而且團長也戰死了,殘軍由其副團長譚忠率領。

兩支部隊在金三角匯合後不久,又遇到了原中國遠征軍第六軍93師的200人隊伍。

同是天涯淪落人,為了在異國他鄉生存下去,三路人馬決定抱團取暖合為一部,成立「中華民國復興部隊」。

人手最多,級別最高的李國輝,被推舉為該部的最高長官。

李國輝掌控了這支部隊後,對於今後該怎麽辦,心裏也沒底。

他迫切地想要與敗退到台灣的國民黨中央取得聯系,得到下一步的行動指示,至少能要來一些物質援助也是好的。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台灣方面在收到他的訊息後,卻只給他發來了一封六字電報:

「你部自謀出路」。

看著這則電報,李國輝的心裏頓時瓦涼一片。

雖然沒有要到一絲資源,前途未蔔,但路終究還是要繼續走下去的。

為了在金三角紮穩腳跟,李國輝一方面派人四處籠絡逃到此處的國民黨散兵,招募當地的華人入伍。

一方面,令部隊加緊修築工事,為可能到來的沖突做好準備。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這支部隊的武裝力量就發展到了三千人。

這麽多人的吃喝拉撒和武器裝備都需要錢,為了能弄到大量的錢財,李國輝把主意打到了當地的「特產」上。

說到金三角舉世聞名的地區「特產」,就不得不提到曾經的日不落帝國。

英國人殖民金三角後,發現這裏的土地和氣候,非常適合罌粟的生長。

於是,一切向錢看的英國人,開始在這片地區大力推廣罌粟種植。

然後把罌粟制作成鴉片銷往中國和世界各地,靠著鴉片生意,英國人賺得盆滿缽滿。

自此,毒品貿易就成了金三角地區的支柱產業。

當地的軍閥們,靠著毒品貿易帶來的高額利潤,武裝起了能與中央政府抗衡的軍事力量。

李國輝來到這後,也入鄉隨俗搞起了毒品貿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上難免會因利益之爭,掀起一場血雨腥風。

李國輝這頭「過江龍」的強勢入駐,自然會侵害到「地頭蛇」的利益。

但攝於李國輝的武力,這些「地頭蛇」也不敢輕易掠其鋒芒,反而希望能把李國輝拉過來,共同對抗緬甸中央政府。

初來乍到的李國輝,也樂於和這些「地頭蛇」打好關系,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

李國輝的行為徹底激怒了緬甸軍方,剛剛取得民族獨立的緬甸,其政權正是最虛弱的時候。

在這樣一個關鍵節點上,一支武力充沛的外國軍隊在其境內紮根,並且還與國內的分裂勢力眉來眼去,如果放任不管,導致的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為此,緬甸政府給李國輝發來了一封措辭十分嚴厲的信函,要求其在十天內離開緬甸。

收到信函的李國輝,也是一個頭兩個大。

自己這些人就是因為走投無路才來到這裏的,離開這裏,又能去哪裏呢?

雙方的茅盾是無法調和的,終究還是要在戰場上論個高下。

同年5月,緬軍國防軍駐景棟軍團,共計15000人,向李國輝所部包圍過來。

雖然「國軍」在內戰中,被解放軍打得丟盔棄甲,讓人懷疑其戰鬥力有多少水分。

但如果對手換成了其他人,國軍的表現卻不會有那麽不堪,甚至有時候還好顛覆人們的認知。

面對大軍壓境,李國輝沒有放棄抵抗。

一開始,面對緬軍的重武器和制空優勢,殘軍被打得還不了手。

但在適應了戰爭的節奏後,殘軍就向緬軍發動反攻。

兵法有言:「置之死地而後生」。

失去退路的殘軍將士,絕境中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

在敵我懸殊如此大的情況下,竟把緬軍打得節節敗退。

不僅成功突破了緬軍的包圍圈,甚至還攻下了一座緬甸的重要城市,大其力。

在這場持續近兩個月的軍事沖突中,殘軍共打死打傷緬軍4500余人,俘虜300多人,而自身傷亡不到千人。

戰場上的失利,讓緬甸政府不得不向殘軍妥協。

7月28日,雙方在李國輝所在的指揮部展開談判,代表緬甸政府出席談判的,是一名少將。

他在會上向李國輝傳達了緬甸政府的態度:只要殘軍結束大其力,並釋放俘虜,將允許殘軍在緬甸居住。

對這個訊息感到最震驚的,是身在台灣的蔣介石。

他做夢都沒想到,一支被自己放棄的殘軍,居然能擊敗一國的正規軍。

自從敗退台灣後,蔣介石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反攻大陸」。

彼時,恰逢韓戰爆發,現在又收到這樣一個好訊息,也無怪蔣介石認為反攻的時機已至。

他連忙把李彌喚來,要他即刻奔赴緬甸掌控這支殘軍,並且透過泰國做中轉,向殘軍運送了一批武器裝備和補給物資。

而李彌的到來,也讓這支殘軍的影響力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 金三角李彌稱王

李彌逃到台灣後,生活得並不如意。

作為一名將領,他的權力來源於手上掌握的軍力。

然而,他的部隊都在滇南戰役中,被打幹凈了。

蔣介石也沒有再讓他重組兵團,就這麽一直閑置著。

在聽聞緬甸還尚存著一支自己的部隊時,李彌是非常開心的。

可惜,剛從大陸退守台灣的國民黨,很多事情都一團亂麻,根本沒有多余的精力去管這支殘軍。

不過,這支部隊的存在對李彌來說,卻非常重要。

為此,他曾東拼西湊湊來了10萬美金,匯給了殘軍。

並在此後,一直保持著與殘軍的聯絡。

他的投資得到了回報,當李彌來到緬甸後,很順利地就接管了這支部隊。

他先把部隊的名字,改成了「雲南救國軍」,接著開始整編部隊。

除了繼續擴大毒品貿易外,他還令人興辦學校。

在李彌的苦心經營下,當地的土司們紛紛向他靠攏,不到一年的時間,李彌就控制了金三角全境,近2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1951年,兵精糧足的李彌出兵萬余叩邊。

面對李彌的來犯,我邊防部隊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成功將其圍困。

一番激戰,李彌損失慘重,最後還是靠著一場大霧僥幸脫圍。

經此不敗後,李彌再也不敢打反攻大陸的主意,轉而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賺錢上。

有一次,在一場記者招待會上。

一名外國記者向李彌提問道:「別人都稱你為雲南王,請問你什麽時候回到昆明呢?」

其實大家都知道李彌是不可能在出兵雲南的,這名記者這麽問,無疑是在嘲諷他害怕解放軍。

對於這點,李彌也心知肚明。

但他也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反而自得於現在的成就。

因此,他回答道:「我要做雲南王不大容易,要做緬甸王則易如反掌」。

這段問答一經釋出,不僅引來了緬甸政府的譴責,也引起了蔣介石的警惕。

蔣介石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本來讓李彌獨自領軍在外,就讓蔣介石放不下心了。

而這些年來,李彌的陽奉陰違也讓蔣介石非常不滿,這次更是聽到了李彌近乎直抒胸意的回答,又怎麽能讓蔣介石安心呢?

1953年,蔣介石命令李彌回台灣述職。

李彌剛到台灣,就被蔣介石軟禁了起來,此後再無啟用。

與此同時,緬甸軍方趁著李彌回台,再次集結兵力,向殘軍發動了進攻。

緬軍的這次進攻,準備得非常充分。

不僅調來了3萬正規軍,還召集和僱用了8000名戰力彪悍的克欽獨立軍,以及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的4000余名印度老兵。

這場戰爭打得非常激烈,緬軍為了徹底摧毀殘軍的抵抗意誌。

以非常殘忍的方式處決戰俘,甚至把報復物件擴散到當地華人身上。

但這樣的方式,不僅沒有瓦解殘軍的抵抗意誌,反而徹底點燃了殘軍將士的怒火。

最終,殘軍以主力傷亡過半的代價,擊敗了緬軍。

值得一說的是,由於在戰爭中印度僱用兵的表現得最為殘忍,遭到了殘軍的重點照顧。

最終,這4000多名印度老兵,只有300多人逃了回去。

這場戰爭的勝負,震動的不僅僅是緬甸,老撾和泰國也為殘軍所展現出的戰力驚心不已。

在戰爭結束後不久,老撾聯合緬甸和泰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出示了大量關於殘軍侵害周邊國家主權的證據,要求台當局撤出金三角內的殘軍。

三國的控訴得到了聯合國的支持,面對洶湧的國際輿論,蔣介石答應了撤軍的要求。

從1954年3月21日開始,國民黨開始陸陸續續從金三角撤軍。

不過要讓蔣介石徹底放棄金三角顯然是不可能的,他采用拖字訣,每次聯合國要他撤軍,他就撤個幾千人做做樣子。

並且,他還秘密派人去緬甸為殘軍補充新鮮血液。

緬甸政府也知道,想要讓國民黨老老實實的撤軍,無異是天方夜譚。

但打了兩次都沒打過,又能怎麽辦呢?

無奈之下,緬甸政府只能借助外部力量,來解決國民黨殘軍的問題了。

這世上,誰是國民黨軍最害怕的對手呢?

答案不言自明。

三 投名狀殘軍入泰

緬甸之於中國的戰略意義,不下於北韓半島。

抗日戰爭時期,緬甸的價值就得到了突顯。

在戰爭最危險的時候,日本侵占了中國所有沿海地區,企圖徹底切斷中國與外界的聯系。

當時,中國與外界唯一的交流通道,就是滇緬公路。

國民黨殘軍所控制的核心地區,就是緬北的撣邦和克欽邦。

這個地區因與中國接壤,歷史上有很多來自中國的移民定居於此,在文化和生活習俗上,都深受中國的影響。

至今,這些地方的人還以漢語為日常交流用語,學校裏教授的也是關於中國的知識,用的也是人民幣。

可以說,緬北就是中國向緬甸施加影響力的橋頭堡。

如此重要的一個地區被國民黨殘軍控制,是解放軍不能接受的。

1960年,中緬兩國簽訂【中緬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及【中緬兩國邊界問題協定】。

之後,應緬甸政府邀請,我人民解放軍第13軍39師及雲南邊防部隊入緬作戰,緬甸派出5000國防軍協助。

當國民黨殘軍聽聞解放軍到來後,頓時不復之前的驍勇,紛紛向四周撤離。

受限於復雜的地理環境,這次代號為「湄公河行動」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徹底殲滅國民黨殘軍,但也基本達成了戰略目標。

國民黨殘軍撤出緬北後,一路南逃,逃到了泰國邊境,引得泰政府高度戒備。

事實上,局勢發展到現在,這只殘軍對於國民黨而言已沒有了什麽價值,反而因為這支殘軍的存在,國民黨一直飽受著國際輿論的壓力。

為此,在三國再次向聯合國控訴時,蔣介石決定把所有殘兵都撤回台灣。

可是,這些剩下的殘軍,大部份都在當地有了家室,很多人並不願意撤離。

殘軍的存在,讓泰國政府感到非常棘手,一方面擔心如果對殘軍發動進攻受阻,局勢會朝著不可測的方向發展,一方面也擔心如果放任不管,讓殘軍做大,會影響到國土安全。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1970年,當時泰國境內的一直反政府武裝,襲擊了一個縣城,並誘捕了當地的省長。

事情一出,全國嘩然。

在泰政府內部商討如何打擊這支反政府武裝時,有人就提議把這個任務交給國民黨殘軍來處理,只要處理得當,就收編國民黨殘軍,接納他們為泰國公民。

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對殘軍將士來說,他們轉戰二十多年,為的不就是有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家嗎?

泰國國防部的這個提議一出,立即得到了殘軍將士的擁護。

此後,殘軍被泰國編為「泰北民眾自衛隊」,為泰國政府四處征戰,打擊各路反政府武裝,立下赫赫戰功。

後記

時至今日,這支曾在東南亞掀起一片腥風血雨的國民黨殘軍,已成了歷史的記憶。

這支流浪在異國他鄉的殘軍和他們的後代,共計60000余人,也已經成了泰國公民。

泰國人沒有歧視他們,他們也很快就融入到了泰國的生活中。

這樣的結局,對他們來說,應是最好的結果。

無可否認,這支殘軍在東南亞和雲南邊境內,做下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

也是金三角毒品貿易的推動者,把金三角的毒品貿易推向了一個高峰,之後出現的如坤沙等毒王,都深受國民黨殘軍的影響。

更對緬甸、老撾和泰國的主權,造成了持續性的傷害。

但換一個角度去看,也能看到殘軍將士的無奈。

從逃入金三角後的朝不保夕,到為生存而不得不殊死一搏。

二十多年來,這群沒有國籍,身處異國他鄉,亦看不到未來的隊伍,就在逃亡與戰鬥中度過。

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稚嫩的少年人,變成了胡子拉渣的大叔,直到老了、累了才尋到安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