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範仲淹寫【嶽陽樓記】

2024-05-08歷史

北宋仁宗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範仲淹被罷免副宰相之職,到河南鄧州任知州。

第二年,範仲淹收到好友滕子京的一封來信。

這次來信沒別的事兒,請範老師幫忙寫篇文章。

滕子京在嶽州主政期間,見嶽陽樓年久失修,已破敗不堪,便決定重修嶽陽樓,並將歷代詩人關於嶽陽樓的詩詞鐫刻在上面。

嶽陽樓位於洞庭湖畔,歷史悠久,幾經焚毀,幾經修繕。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孟浩然、劉禹錫等大詩人都曾在此留下詩句,可謂人文薈萃,是嶽州的標誌性建築。

工程竣工以後,滕子京想請當今政壇的風雲人物,同時又是著名文學家的好友範仲淹,為該工程寫篇文章,說明重修嶽陽樓的偉大意義,進一步充實當地旅遊資源,提升嶽州歷史文化品位。

所以,滕子京親筆去信,言辭懇切,請範老師務必幫忙。

但是對於這件事,範仲淹起初內心是拒絕的。

為啥要拒絕?

首先,範仲淹是一個正直的人,為人謹慎,非常愛惜自己的名譽,從不輕易給地方上題詞。

滕子京重修嶽陽樓是件好事,但是,修復方案是否合適?預算花費是否合理?資金來源是否合規?工程質素是否牢靠?當地群眾是否支持?有沒有因此增加百姓負擔?這些情況你一概不知,僅憑朋友關系就貿然題詞撰文,萬一樓修好後不倫不類,或者對方拖欠工程款,工人拉橫幅上街了,或者豆腐渣工程半年後樓塌了,你說你咋整?被動不被動?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你讓我寫嶽陽樓,老子根本就沒去過嶽陽樓,你讓我怎麽寫?

是的,範仲淹見過洞庭湖,但並沒有去過嶽陽樓。

依照慣例,你請人家撰稿,怎麽也得邀請人家實地考察一下,也就是去采個風吧。

采風流程一般是這樣的:到達當天,當地領導親自接見並主持歡迎晚宴,有關部門介紹當地情況,提供各種文字資料;第二天,相關人員陪同登樓遠眺,洞庭泛舟,參觀遊覽,座談交流,合影留念;到了晚上,觥籌交錯,把酒言歡,酒後休閑娛樂,唱個歌洗個澡,盡顯地主之誼,好客之道。

當然,潤筆費絕不能少,不要轉賬,直接裝信封裏最好,臨走還要在後備箱裏塞滿土特產紀念品之類的。

作家們拖著疲憊的身體,滿意而歸。回去閉門伏案,奮筆疾書,一周後,【洞庭天下水,嶽陽第一樓】【煙波浩渺洞庭水,人文薈萃嶽陽樓】【嶽陽樓遊記】【記一次難忘的旅行】等名篇大作紛紛出爐,各大媒體連篇累牘,宣傳高潮一浪高過一浪,嶽陽樓由此名揚天下——正常程式應該是這樣的。

你不去現場,僅靠憑空想象,閉門造車,不可能寫出生動鮮活的作品。

只有身臨其境,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有感而發,嶽陽樓你都沒去過怎麽寫?

另外,這個滕子京也太摳門了,一點兒表示都沒有。當年白居易跟元稹那是什麽關系,莫逆之交,元稹死後,老白為他寫墓誌銘,一共1400個字,收費70萬貫。唐代一貫錢大致相當於人民幣300元,70萬貫是多少,我數學不好你們幫我算算。

朋友之間,幫忙可以,但並不意味著免費,親兄弟明算賬,來信對稿費一事只字未提,只隨信寄來一幅畫【洞庭晚秋圖】,上面畫的有嶽陽樓,意思是您就照著這幅畫寫吧。

這也太不尊重文學創作,太沒有誠意了。範仲淹把畫隨手一扔,根本沒打算動筆。

那麽,後來究竟是什麽原因,讓範仲淹改變了主意,欣然提筆作文的呢?是滕子京打錢過來了嗎?

並沒有,範老師改主意並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一切源於他自己的想法。

範仲淹出身官宦之家,但幼年喪父,家道中落,母親帶著兩歲的範仲淹改嫁朱家,他也因此改名叫朱說。

22歲那年,範仲淹前往河南商丘求學,每天住在破敗不堪的寺廟裏,日夜苦讀。為了省錢省時間,晚上煮一鍋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

憑著這種刻苦精神,幾年後,範仲淹以「朱說」的身份進士及第,步入仕途,並在不久後,認祖歸宗,恢復範仲淹之名。

範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還是出師戍邊,都頗有政績,所以一路升遷,54歲那年,被宋仁宗授予參知政事之職,並主持「慶歷新政」,推行改革。

沒想到,新政出台,阻力重重,遭到各方面的反對和抵制,有人彈劾他借改革搞朋黨,在朝內拉幫結派,一年後,宋仁宗不得不廢止了「慶歷新政」,並將範仲淹等改革派貶出了京城。

此時,範仲淹正處於人生的低谷,內心的苦悶和委屈無處訴說,滕子京此時約稿,範仲淹哪有心情寫,但轉念又一想,這篇文章將同歷代先賢的詩詞一起鐫刻在樓上,這不正是一個向世人袒露心跡,抒發自己理想抱負的大好機會嘛。

於是,範仲淹欣然提筆,靠著那幅【洞庭晚秋圖】勾起的記憶和想象,奮筆疾書,一氣呵成,震鑠古今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就此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