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碎片化閱讀時代:心流與腦霧

2024-01-21生活

1月20日周六,小雨,氣溫5-7度。

一早6點50分出門,和anna把菲菲送到學校,初三學子的臘月寒窗,較我們那時候辛苦了好幾倍。因昨夜陪讀熬得太晚,返回家中,孩兒她媽要補個回籠睡。

8點鐘一個人的早餐。臨出門前把白米粥煮上,現在已經煮熟、飄出米香,可以就著昨天華潤萬家買回的歐包(法式忌廉),和一碟菜市場買的大頭榨菜切出的菜絲,做為早晨裹腹之用。簡單的早餐,清閑的心境,適合找一本書來佐讀 -- 把餐廳的燈開得亮亮的,沈浸在這美妙的時空,吃飯與讀書的氛圍相當的和諧共情。

把書取來放置在麪包旁邊,儀式感已就緒,只差拍照留念。手機哢嚓兩張,第2張近景給的還是有點文藝兼生活之趣的。

開餐吧,一邊喝著熱粥,一邊隨手翻了翻書。忽然想,吃飯不是應該正襟危坐、心無他念嗎?你看那野外各種動物捕食狩獵的拼勁與殘忍,還有古早人類獲取食物的艱辛和不易,古人在面對食物時不是常懷贊嘆與感恩?於是專心喝起粥、啃起麪包,這時候需要自己專心:把目光聚集在餐盤的食物,觀察色澤與質地,心裏驅動自己的味蕾,感受米粥的香氣、麪包的濃郁和裏面一抹奶油的清甜。

這樣裝情裝意的專心持續了一小會,嘴裏含著麪包屑,發現腦子不由自主開始發散了,眼神大概失焦,思維逐漸飄散,食物仿佛不見了,腦子一些空白。腦中起霧了。

噢。我猜我已經得了腦霧癥,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的猜測。這種感覺相當糟糕。譬如這個美好早餐的突然變得無趣無味;譬如anna前頭剛對我驚訝預告後天氣溫要驟降,後腳還沒出門時我就跟她說墨跡天氣顯示馬上要降到零下4度 -- 因為我完全沒有印象她剛剛曾經跟我聊過這個話題 -- 應該說是我雖然聽到她曾經在說什麽,但是我壓根沒有獲取到裏面有什麽資訊。不是我不在乎她的說話,不是我當時有其他心事,不是我有意去忽略這天氣的資訊,更不是anna為安慰我給我安的「鈍感力」(參考渡邊淳一的同名書籍)。事實真相肯定是:我腦子裏有霧,我的註意力已經難以集中,同時記憶力、尤其是--短期記憶力嚴重下降 -- 上秒我還在想著到微信裏給誰發一個訊息,開啟微信app後完全不記得是要找誰了,或者甚至不記得開啟微信是要幹嘛了,或者又是開啟微信後被那個小紅點吸引瀏覽其中訊息後,被這條訊息所表達的資訊牽引、而開始轉去另外一個分支,這個分支後面繼續遺忘、發散,開啟更多其他的分支,於是忘了初心、不知所終。

想起多年以前,我曾經玩過的自我意識訓練的遊戲。就是隨便抓取一個想法,比如眼前一本書,然後快速跳躍到另一個跟它的書名相關的另外一件事物(但絕對不再是書籍相關的,也許是一個實物,也許是一個情節,也許是一段回憶等等),再由這件事物聯想到第三件事物,以此類推,看能跳到哪一步(通常能持續到6-7步),然後,再倒推著回頭,一步一步回味剛才是因為什麽到達這個事物,最終把開始與最後這兩個完全不相關的事物是怎樣串聯起來的在心裏做一個整理。現在想來,這是一項多麽偉大的工程!我以前竟然把它當然遊戲!這不是只有在達到心流的境界,才能做到的記憶力創舉麽?

對,與腦霧這糟糕的事件相比,心流是令人神往的彼岸。

我回想起我曾經擁有過的心流狀態,最令人難忘的始終是我初二時候的有一天晚自習。初中生的晚自習,大家都知道,有的人潛心學習,大多數人專註於鬧哄哄,教室裏通常是嘈雜亂亂的。我是其中潛心學習的那一個,學習這件事當時我做得相當不錯。我一邊翻著書,比如歷史書,一邊用筆在上面標記出背誦點,同時一邊背誦,註意這裏是小聲朗讀,是喃喃自語,只有自己能聽見,而且這種自我聽見隔絕了外界的嘈雜,朗讀的內容被深深印在腦海裏。這樣看完一章節,會回頭再溫習鞏固一遍,將書上標記的內容與腦海裏記憶的進行對照、糾偏。最終這些知識儲存在了一個持久化的區域當中(我或許將永遠記得 -- 因為過了30多年我還能記得 -- 斯巴達克起義是發生在公元前71年,英國是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這些是當時印在我腦海裏不會忘卻的記憶)。這個晚自習即將打響下課鈴的時候,帶課的班主任余老師雙手拍了一下手掌,示意大家聽他說,他說的是透過他的觀察,他知道了為什麽有的人學習的效果會比其他同學更好,因為一眼看過去,只有他是最沈浸在知識的汲取當中,進入了忘我的狀態。余老師號召大家都要向這位同學學習,學習他的方法和態度 -- 這位同學就是我,余老師的激勵和肯定,給了當時的我莫大的鼓舞和自信。整個初中三年,我始終保持著這種學習狀態和成績,以全縣第2名完成中考。

如今回想起來,仍然心潮澎湃。這就是心流激蕩的效應,能讓一個人活力煥發,激情燃燒,充分發揮出人的心智與潛能。很多方面,都能夠讓人進入心流狀態,比如專心致誌讀一本書,聚精會神完成一項復雜工作,廢寢忘食編寫一段程式,傾心共情投入觀賞一部電影,充滿愛心照顧一個小孩,心曠神怡爬一座山峰,誌在必得挑戰一個十公裏,等等。可以理解,要達到心流的境界,必須要專心、全心投入,身心與思想都要充分聚集、全速執行,在你融入故事情節、工作進展順利、被小孩的天真感染笑得停不下來、十公裏下來容光煥發的時候,這就是你達到心流的時候。

所以心流是刻意追求,偶爾才能達到的狀態。

而腦霧,則是自我意識放任,心神渙散,隨波逐流的後果。尤其是這個物質生活條件已經比較安逸,精神文明環境卻逐漸惡化的當下。君不見有多少年輕學子,不再願意寒窗苦讀,自我認命,初中畢業後投奔一所職高,得過且過中度過這段本該最精彩的「豆蔻年華」;多少青年男女,大學畢業後即失業,不願意接受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即使成年後的社會人,也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追求、放棄奮鬥,選擇躺平,甚至安心啃老。這些現象固然有社會發展階段變化,導致個人機遇減少的客觀現實。環境變化引起的各項因素積累,導致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心態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總體上是趨於沈淪、悲觀向下。所以我們能明顯感覺到,近些年來整個社會精神文明方面的產出質素明顯下降。如今拍的電影,再沒有九十年代和21世紀初那麽經典耐看;再沒有多少能夠大街小巷心口傳唱的歌曲,專註於音樂創作的制作人和歌手比如李宗盛、張信哲,如今似乎已經斷代失傳(現在的年輕偶像歌手,怕是連一張10首歌的專輯都難以湊齊);網上及書店裏的書本倒是品種齊全、刊物繁多,但是充斥的多是行銷學、成功學、各種風口喧囂,傳統的經典、古典已經遭人遺棄;手機微博上、今日頭條上,滿屏是娛樂八卦、粉絲經濟、各種即時熱點噱頭,當你偶爾閱讀了一個周鴻祎與程前風馬牛年終秀上互懟的資訊,由於各個自媒體爭相蹭取流量,新聞APP按照演算法再源源不斷向你推播,一件事由此變得沸沸揚揚。過幾天,又是另外一件事再沸沸揚揚一陣。更不用說風靡全球的短影片,抖音、快手、微博,利用大多數人無聊時候的消遣,投餵給人們予低俗資訊、感官刺激,讓人習慣成癮,每天花三四個小時在上面刷影片。這種資訊碎片化、內容低智化的資訊環境,耗費了人寶貴的時間,而沒有獲取真正有用、有價值的知識。更重要的則是對人的大腦思維方式的影響,由於習慣於碎片化閱讀,失去了通讀文章的耐性,由於習慣於被動的接收,減少了主動的個人思考。長時間以後,大腦本身就被碎片化了,專註力和記憶力的缺失,不僅僅影響人對資訊閱讀的獲取效果,還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中的人際溝通、工作崗位上的資訊交流。我個人的感覺,除了專註力和記憶力的下降外,自己對語言的反應變得更加遲鈍,對他人談話的核心本意理解更加困難,書本閱讀的效率變得很低。

從2024年以來,我已經有意識的遠離碎片化手機閱讀、刷短影片。每天的手機螢幕使用時間由3-4小時,降到現在的1小時20分鐘左右,手機恢復原來的通話工具、移動辦公工具等主要場景用途。目前還難以說有明顯的效果,需要持之以恒地繼續糾正、驗證。每天早晨提前到達辦公室,進行半小時左右的書本閱讀,訓練專註力、大腦耐力,希望能夠重新達到深度閱讀的心流境界,從而為解決可能存在的腦霧癥狀開啟一篇大門。

PS:早餐時拿的這本【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還只翻看了開頭的序言,沒開始讀正文。據anna說太過於專業晦澀,不適合看作是科普讀物。看來需要換一本餐邊書籍了,繼續那本還沒讀完的【包法利夫人】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