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六一兒童節,哪是給孩子過的

2024-06-01育兒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木子童

編輯、制圖丨渣渣郡

本文正選於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裏,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只有孩子最對年齡錙銖必較:因為他們是在長大,而非變老。

問起幼稚園的孩子,半歲也要算得清清楚楚,問起八九十歲的老太,大多只是哈哈一笑。

兒童節也未必是給孩子過的,過不過兒童節,兒童都是兒童。兒童節裏,孩子並不會因為身為兒童而快樂, 孩子期盼兒童節,或許只是因為這一天的大人格外寬容。

今天可以不寫作業,可以下樓多玩一會,可以多吃一個冰淇淋,可以不吃青椒。孩子不知道為什麽這一天可以獲得如此特別的優待——他們每一天都是兒童,唯獨在這一天被允許「盡情成為兒童」——不過不知道為什麽也並不重要,吃到玩到就是最好。

【你好,小朋友】

越長大越覺得,兒童節其實是給大人過的。君不見每年兒童節,蹦跶得最歡的就是「大朋友」。

奶茶店適時推出「寶寶」系聯名IP,開心樂園餐被成年人買爆。

但再多的「童趣購物」,似乎也換不回當初純粹的快樂。那些包裝袋裏不期而遇的驚喜,早已被刷店攻略、升值預測的功利和確定性所淹沒。

於是兒童節裏,大人對孩子的放縱,就帶上了幾許艷羨和補償。艷羨那些還可以簡簡單單就獲得巨大快樂的小家夥,想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一股腦塞進小手,讓他們替曾經的自己好好樂呵樂呵。

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不過很少有人還能清晰記住,做孩子時,眼裏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

「在名為‘理性’的黑暗時刻到來前,童年是用聲音、氣味和景象來衡量的。」

英國桂冠詩人約翰·傑貝曼如此說道。

第一次意識到兒童眼中時空與成人的迥然不同,是在親眼見到「百草園」的時刻。 魯迅筆下,百草園是極為寬闊且充滿奇趣的: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

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還有相傳變成人形,吃了就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仿似囊括天地。

而旅遊行至紹興,特意探訪百草園,卻發現不過是周家屋後一座荒敗的小小後園。

在最近上映的【朱同在三年級遺失了超能力】中,這種孩子特有的時空感受,被命名為「超能力」。

這部另類的「六一檔」電影排片很少,但我很喜歡,因為它有一種罕見的真實。

不是說故事真、畫面真,而是那種真正來自孩子的視角。

孩子眼裏,時間是開了0.5倍速的。電影原名【漫漫長日】,講的就是三年級小學生朱同普通的一天。

說普通,也不太普通,因為朱同眼裏,時間可以隨時暫停和快進。

班主任檢查帶回家簽字的卷子,朱同沒簽,交不出來,正被班主任盯著翻書包時,突然教室外有人敲門叫走了老師。

是誰叫走了老師呢?真希望有人能把老師帶走。

朱同想著,教室外突然出現了外星人。外星人說有題目不會做,要把班主任帶走給自己開小竈,班主任不同意,外星人於是發出光波大打出手。

只見教室窗外,外星人和老師從前門打到後門,又從後門打了回來。老師越戰越勇,邊揮舞教鞭,邊教育外星人:「無組織無紀律!你是哪班的啊你?」

得,外星人也打不過老師,交不出卷子的朱同被老師拎出教室罰站,扭頭一看,散了架的外星人正在地上坐著,邊冒電火花邊對他說:「你們老師真有兩把刷子。」

這是小朋友的視角,如果切換到成人視角,我們會發現,哪有什麽外星人,不過是小朋友的腦內劇場。一番激烈精彩的外星人大戰,也不過是班主任被其他老師叫出去交代幾句話的事情。

如果不是看了電影,幾乎已經忘記,小時候的一天可以有這麽長。

遲到、罰站、寫檢查,和班級裏的壞女孩一起偷看「女神」的日記,買煎餅、被小混混教育、上課、做操、參加集體比賽訓練……

日常作息裏一不小心就溜進來走神與幻想,成年人的一天一眨眼就過去,小朋友的一天可以絮絮叨叨再講上半天。

有不少研究試圖解釋這種現象,為什麽小朋友的時間比大人要長?最廣為流傳的,是時間感知與生活經驗理論:

對於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說,一年是他們生命中的20%,而對於一個五十歲的成人來說,一年僅占他們生命的2%。因此相同的時間段在兒童看來會顯得更加漫長。

不過相比於此,我更願意相信這是獨屬童年的魔法,流動抽象而跳躍,不遵循理性,只專註於一個個具體的當下。

而長大,就是遺失超能力的過程。

或者,有文化的大人習慣稱之為童年的逝去。

很難說清,童年到底是在什麽時間點離去。或許,就是當我們的行為能夠被大人完全預測和理解的那一天。

「懂事」前,朱同的行為和動機間似乎藏著一片晴空亂流,不可知也不可解。

大人不明白,他為什麽會拔出學校的廣播路線,為什麽在窗下燒葉子差點點著整棟樓,為什麽被校長在樓道逮住時,緊閉雙眼靠住墻壁,怎麽問都不說話。

而對於孩子來說,一切都有道理。拔出廣播路線是因為想幫學校修一修,點葉子是因為看到環衛工人這樣做過,靠著墻壁不說話,是在發動「意念隱身」的特異功能。

與之鮮明相對的,是校門口執勤的兩道杠,遵守紀律、認真學習、幫老師抱卷子還要把水壺一起拿過去,符合成人的世故與行為模式,可以被輕松預測,所謂「小大人」,正乃如此是也。

這委實是個令人悲傷的矛盾:大人總在懷念童年,但又要求孩子像個大人。

最好三歲能夠背詩,五歲開始樂器考試,十歲奧數金獎,愛讀書勝過撒尿和泥。

前兩天,在樓下聽到一位補習班老師和家長發生的對話,簡直後背發涼。

補習老師:「孩子這個階段,學習演講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鍛煉他的自信和表達能力。」

家長:「我們孩子已經有很多課了,周一數學,周二英語,周三語文,周五鋼琴。」

補習老師:「周六周日呢?」

家長:「周六周日有繪畫和書法。」

補習老師:「那正好,演講就安排周四吧!」

仿佛學習才是兒童唯一的正事,玩耍是需要被克服的墮落心魔。

可如果玩耍是一種縱欲,當下成人世界發達的娛樂產業又為何未曾被禁絕?

很喜歡美國電視主持人弗雷德·羅傑斯的一句話:「玩耍實際上就是童年的工作。」

劉慈欣在小說【超新星紀元】中,曾構想過一個完全由孩子主導的世界。

由於超新星爆發的影響,所有12歲以上的人都在一年後死去,世界只剩下12歲以下的孩子維持運轉。

一個純然由兒童組成的紀元會發生什麽?孩子會如何統治世界?事情發展從一開始就脫離了成人最後的預測。

起初,孩子們依照父母的傳承繼續慣性工作,但好景不長,在沒有大人管束的短暫狂歡後,他們陷入了毫無生氣的怠惰。

沒有孩子樂意去上班,甚至沒有孩子樂意狂歡,小朋友們變得昏昏欲睡,每天只想睡覺。小領導們想破了腦袋也不明白,到底出了什麽問題,不論怎麽著急,也沒辦法讓小朋友活躍起來。

直到一個小領導看到量子電腦虛擬世界裏小朋友搭建的世界規劃,才頓悟了關鍵——「玩」消失了。

那是個再孩子氣不過的暢想,所有孩子住在同一棟三百萬層的高樓裏,每一層都是不同的風景。下樓坐的是過山車,有兩千公裏的高度,空出來的大片土地,一部份建遊戲廳,一部份恢復生態,變成野生動物園和探險基地。

還有糖城,墻壁是巧克力,玻璃是冰糖,五顏六色的冰淇淋組成山巒,在陽光下融化成乳黃色的河流……這些構想如同「我的世界」,都是孩子公民下班後,一點點在虛擬世界搭建而成。

「你們總覺得孩子們懶,不努力工作,但你們想過沒有,他們在一天勞累後,夜裏快十二點了還不睡覺,在電腦前繼續幹一件同樣很累的工作:做他們的虛擬國家。據報道,有很多孩子們因此累死在電腦前。」

曉夢問:「是不是能由此找到我們現在陷入困境的原因呢?」

「其實很簡單:大人社會是一個經濟社會,人們勞動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孩子社會是一個玩社會,人們勞動是為了獲得玩兒的報酬,而這種報酬,在現在幾乎為零。」

小領導總結:「娛樂在大人們的社會中只是主體生活的一種補充,而玩兒可以成為孩子生活的全部,孩子世界很可能成為一個玩兒本位的世界。」

現實中,這與華德福之類的素質教育理念完全吻合。這些新型教育實踐者相信,玩耍就是兒童的學習過程。

坐在書桌前寫字是學習,站在泥坑裏玩泥巴何嘗不是另一種或許更重要的、錯過童年就無法再體驗的學習?

正如人類學之母瑪格麗特·米德所說,人類最大的錯誤和武斷就是:

「把所有玩樂和學習都安排在童年,把所有工作都安排在中年,把所有遺憾都安排在老年。」

而在童年缺少了太多玩耍的我們,於是才會更加的懷念童年。

所以說,六一兒童節,與其說是個孩子的節日,不如說是大人的節日。

在這一天,我們互道快樂,也是互相祝福還有未曾忘卻的童心,還保持著孩童般的善良與專註。

王爾德對童年失落的過程點評得最為一針見血:

「你的錯誤不是你對生活所知甚少,而是你知道得太多了。你已把童年時期的曙光中所擁有的那種精美的花朵,純潔的光,天真的希望的快樂遠遠地拋在後面了。你已迅捷地跑過浪漫進入了現實。」

正如李贄在「童心說」中所做的論斷: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於其內而童心失。」

聽聞了太多知識、道理、規則,依照這些知識而行動,便失去了赤子之心的專註與明凈。

能在【虹貓藍兔七俠傳】裏看出血腥暴力色情的不會是孩子,能在童話故事裏看出少兒不宜的,也不會是少兒。

小時候看【哈利·波特】,只會知道魔法與勇氣,長大後才會贊許斯萊特林的識時務者為俊傑。

人生識字憂患始,太多成人的恐懼投射在兒童身上。

最近,小學生中流行一項名為「養臭水」的活動,把可樂、牛奶、洗發水,所有搜羅得到的液體放到一起混合發酵,期待養出最臭最強的秘方。

不少家長開始陷入憂慮,臭水,何等骯臟、危險、荒唐?

但換個角度思考,這何嘗不是兒童對生物化學的第一次實踐探索?不斷更換的配方,是實驗變量,每天關註的發酵進度,是跟蹤記錄。兒童或許不會明了如此做的意義,但實踐已先入概念被完成。

擔憂衛生和安全,則生活中處處皆是安全隱患。

關心好奇與探索,那麽生活中處處皆是樂趣。

所謂童心,不過也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法。

兒童不會因為是兒童而感到快樂,只會掰著手指頭,計算著幾歲零幾個月,盼望快快長大。長大後才有自由,想吃多少糖果吃多少糖果。

可惜很少有人長大後,吃到糖果還像童年一樣的香甜。於是對糖的渴望,重新變回對童年的懷念,懷念那種只需要一顆糖就能滿足的單純與專註。

它以冥想、心流、ASMR的不同外衣歸來,要求我們以金錢來贖回。以至於我們常常忘記,回想童年,或許才是一條捷徑。

祝願各位今晚能做一場孩童般的酣夢。

兒童節快樂!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