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放飛讓孩子玩了一段時間手機,我才明白,馬斯克為什麽要說出這些

2024-02-24育兒

春秋時期的教育壓力在老師,名師都在卷自我修養;

戰國時期的教育壓力在家庭,開始卷環境,所以有了類似「孟母三遷」的典故;

宋朝,大家回過味了,子不教,可能是父之過,壓力瞬間給到了爸爸;

明清,爸爸們卷到飛起,有了各種家書、鑒略傳世;

而現代,是全家一起卷。

卷的成本大了,副作用就來了,一切影響教育成果的娛樂方式,開始被劃為「魑魅魍魎」。

尤其是玩手機,更是現代很多父母的「心頭大患」。

有人認為,玩手機,尤其刷短影片、玩遊戲等,容易讓孩子沈迷低階快樂,影響專註力,失去獨立思考能力,進而變「廢」;

也有人認為,資訊時代,不能限制孩子接觸電子產品,而且越限制越誘惑,反而會加重孩子想玩手機的欲望。

手機只是一個資訊工具,它產生什麽樣的影響,只取決於使用它的人。

歸根究底,真正要解決的,是孩子是否沈迷的問題。

但這恰恰也是最難的地方。直到我陪女兒玩了7天手機後,才終於找到了答案……

女兒剛放假那會兒,本著要做一個開明媽媽的初心,我倆進行了一場親切友好的會談:

「媽媽,我放假了。」

「嗯。」

「假期要勞逸結合,才能在開學後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少年。」

「嗯。」

「那個,我的意思是……放假了,我每天是不是可以玩會手機?」

「……」

「我每天只玩兩個小時,保證寫完當天作業後才玩,時間到,就關掉,睡得早,不充錢還不沈迷……哈哈,媽媽,你不覺得挺押韻嗎?」

「……」

「媽媽,你為啥不笑?是你生性就不愛笑嗎?」

看著女兒欠扁的臉,我一遍遍暗示自己要做個慈母,最後和她達成了玩手機時間,玩手機內容等一系列不太平等條例的非友好協定。

其實,熊孩子不知道的是,不用她說,我原本也打算假期讓她玩手機放松下,畢竟太限制孩子也不好,不如信任她一些。而且,我也打算全程陪她,找到引導她不沈迷其中的方法。

只是,我高估了她的自制力,低估了手機的上癮力。

一開始,我和女兒玩手機都很節制。

我只在晚上吃完飯玩一會兒,她是早上寫作業,下午自由安排,晚上玩手機。

可過了幾天,事態的發展已經完全不受控制。

先是我們玩手機的時間都越來越晚,有時候我覺得自己要做個好榜樣,只等她睡著後,才偷偷跑回自己臥室玩。

結果上廁所一開門,我倆都拿個手機,微弱的光映出兩張幽幽的臉,差點把彼此嚇半死。

再往後,為了應付我的突擊檢查,她直接把臥室門反鎖了。

而且早上也越起越晚,直接影響了她上午寫作業的效率。

我偷偷觀察過,只要晚上玩手機睡得晚的時候,早上看她寫作業,就很難專心,基本寫一會兒就要跑去上個廁所,當然,上廁所那就得必須帶個手機,腿不麻不出來。

最讓我生氣的是,之前說每天只是晚上玩,可現在一到下午,她就開始找各種借口不出門,不出門了,就開始刷手機。

剛開始,我也苦口婆心地和她聊過幾次,因為我們的親子關系基礎不錯,女兒還比較聽我的。

可時間一長,就不行了。

說得一多,我的耐心也被耗光了,溝通變成了指責,尤其是看她糊弄著寫完了作業,興趣班也不去,癱那裏一臉呆滯地玩手機,更是火冒三丈。

最讓人生氣的是,為了玩手機,她開始頻繁撒謊、發脾氣。

其實,我特別理解她,大人都拒絕不了手機的誘惑,更何況心智發育還不成熟的孩子。

但因為我當老師時,親眼看過很多被玩手機影響到學習的孩子,所以很擔心這是個壞的開始。

這時,我想起【變形計】中的男孩高占喜。

他被交換到城市後,接觸到了電子遊戲,很快便沈迷進去,之前那個樸實勤快的孩子也消失不見。

但遠在深山的父親,一通生病的電話喚醒了他,才把他拉回到了現實:「我的麥子熟了,我的夢該醒了。」

於是,我先循循善誘,和女兒吃飯的時候,假裝無意地透露自己工作艱辛,再把原因一點點引到當年學生時代玩遊戲導致了沒好好學習上。

不說還好,我一說,女兒可就精神了。

「媽媽,你那時候玩的啥遊戲?好玩嗎?你玩得咋樣?要不你帶我玩下唄?」

克制住想要一腳踹飛她的心後,我繼續想辦法。

很多教育專家不都說了嗎,孩子沈迷手機,可能是父母的陪伴不夠。

之前網上有個36歲的媽媽,為了不讓兒子待家裏打遊戲,憤而帶娃騎行700多公裏,不僅陪伴足了,母子倆的健康也都有了。

可我回頭看看自己養膘一年的身材,再想想山高路遠,大過年的,就好好休息吧,幹嘛非要想不開。

出不了門,在家也一樣。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飽蘸母愛,打著培養孩子健康的假期生活方式(替天行道)的陪伴開始了。

嗯,我又失敗了!

我放下手機,盯著女兒陪了一天,正母愛泛濫陪得起勁呢,女兒不願意了:

「媽媽,你這麽一直盯著我,我心裏發毛!」

噫噓唏,難乎哀哉,老母親真的做不到。

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在我以零花錢為威脅,命令女兒交出手機,並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後,女兒看了我一眼,關上門,發了條資訊:

「姥,實在不行,你叫我媽回家過年吧……」

軟硬不吃,老母親心裏實在發慌,只能刷刷手機緩解情緒。

一開啟手機,演算法就給我推薦了很多沈迷手機危害的文章。

雖然都是些老生常談,但看到有篇文章標題寫馬斯克關於孩子玩手機的警告,忍不住點了進去:

看短影片容易啟用大腦成癮行為,導致記憶力和專註力受損。

對!

演算法推薦我們觀看喜歡的影片,越看越上癮,就會花更多時間玩手機。

對!

大腦適應了手機的強多巴胺刺激後,容易抑郁和焦慮。

對!

使用智能電話時間過長,兒童發育中的大腦會萎縮。

對!

我一邊心有余悸地感慨著:「這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大腦被碎片化資訊充斥,神經不斷被高強度刺激,還真是可怕!」

一邊不知不覺間,兩小時已經過去了,女兒出來,站到我面前,拿著手機:

「媽,我要告發你不以身作則!」

在深刻地反省自我後,我發現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真相:不想沈迷手機,太難了。

而且我們的思維早已被手機中的內容影響。

就像我在解決孩子沈迷手機的這個問題時,下意識會求助手機,而不是分析孩子表象問題背後真正存在的原因。

包括在搜解決方法時,也會首選點開那些類似「一分鐘教你解決孩子沈迷手機問題」、「3句話讓你的孩子不再碰手機」這種標題的內容。

我們已經太習慣這種快速解決問題,一分為二給出結論的偽高效率節奏了。

孩子,也一樣。

這才是沈迷手機真正帶給孩子的傷害,也是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的唯一方法。

其實,允許孩子適度玩,又要防止他們沈迷,雖然難,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

在和女兒鬥智鬥勇的這幾天,我也有了一點經驗,在綜合了其他父母的方法後,摸索出了一點方法。

1、給孩子一些能靜下來的時間

短影片、網絡遊戲,最大的問題是太快了,快到無法讓人靜下來思考。

但學習又恰恰是最需要花大量時間靜下來專註,靜下來思考,靜下來一點點開悟的過程。

找到問題的關鍵後,我開始借用一些經驗,著手給女兒培養靜下來的習慣:

第一、閱讀

沒有什麽比閱讀更能培養孩子靜下來的習慣。

我先帶她找了一些適合閱讀的環境,比如把閱讀的地點直接放到圖書館的自習室,讓她被動靜下來。

但給孩子選書籍類別時,建議先從興趣入手,循序漸進培養孩子長時間閱讀的習慣。

第二、興趣愛好

心理學家米哈裏提出,我們在從事喜歡、有挑戰、且擅長的事時,比如打球、舞蹈、樂器等,容易體驗到全神貫註、忘我的心流狀態。

但因為心流會產生上癮性,所以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從一些正向積極的興趣活動中,經歷心流體驗。

轉移註意力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產生新的興趣。

當孩子發現了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事物,不用催,都會放下手機主動去做。

2、合理安排學習的「拉伸區」

【認知覺醒】中提到,我們在安排學習計劃時,應該讓自己時刻處在舒適區和困難區中間的拉伸區。

處於困難區,難度太大,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處於舒適區,難度太小,容易變成低質素勤奮。

只有處在中間的拉伸區,有點困難,但努努力就可以完成,才能既有挑戰感,又有成就感。

說白了,當期望大於欲望,又沒有耐心做支撐,就容易產生焦慮,情緒被焦慮主宰,就會想要逃避。這個時候,自然會首選讓自己大腦更輕松的即時快樂。

3、陪伴,是為了一起成長

董宇輝曾在直播間聊起,當有父母咨詢不知道該怎麽幫助孩子好好學習時。

他說,至少,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

父母喜歡看書,就坐到孩子旁邊看書,不想看書,散散步,鍛煉身體,做做其他事也好。

你要讓孩子看到,你在和他一起成長。

最好的陪伴,不是監督,是讓孩子意識到,你在陪他一起變更好。

有人說,當父母,太難了,要把自己活成六邊形戰士。

其實不然,當父母真正難的,是我們要為他們做好托底。

什麽樣的家庭教育底色,養育出什麽樣未來的孩子。

哪有那麽多天生自律的孩子,背後無非是父母一遍遍付出著無數枯燥且重復地引導。

我的故事,希望能拋磚引玉,給在養育路上不斷前行的父母們一些參考。

也希望在我們不斷科學、正向、積極地引導下,讓孩子的未來,有能力實作他們人生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