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孩子是否親近你,從這件小事上就能看出來(特別家教1547期)

2024-03-22育兒

你的孩子在外遇到難題了,你會是他第一個求助的人嗎?

你的孩子犯錯了,他會有勇氣跟你說真話嗎?

你的孩子會主動跟你袒露自己的脆弱嗎?

如果在你面前,孩子不敢說真話,不敢表達想法,不敢吐露心聲,寧願忍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痛苦,這說明親子之間出了信任問題。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冒出的第一個念頭是:

「要是讓爸媽知道就慘了。」

或者

「我需要馬上告訴爸爸媽媽這件事,請他們幫忙。」

這兩者的差別,決定了孩子在成長之路上,會不會經常向父母傾訴心聲,會不會在需要的時候向父母求助。

到底是什麽原因,讓有的孩子有事寧願自己扛,也不願告訴父母?

01

恐懼的結果

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則故事:

有個7歲的小男孩和朋友打籃球時摔倒了,把手給摔折了。

他害怕被父母罵,生生地忍著疼痛,沒跟大人說。

直到後面忍不了了,被父母發現了,才送往醫院治療。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態度會直接關系到孩子是否願意對父母坦誠。

對待闖禍的孩子,大人的憤怒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如果是頻繁的怒吼、咆哮或尖刻的指責,都會讓孩子集中在你的憤怒之上,他們面臨的是父母兇狠的目光、厭煩的語氣、嚴厲的責罰,感受到的資訊是:

惹了麻煩會被嫌棄、不被愛。

犯錯漸漸地就和羞恥感掛上了鉤,導致孩子犯錯後的第一反應是:「千萬不能讓爸媽知道。」

撒謊、隱瞞、逃避,就成了孩子犯錯後的慣用對策。

畏懼大人到這個地步,說明孩子心裏是很沒有安全感的。

02

失望的結果

人想要傾訴痛苦和脆弱時,需要一個很包容的環境。

孩子也是如此。

當孩子跟父母說出自己遇到的困難、心事,得到的卻是猜疑、評判,孩子的心會很受傷,並開始質疑父母對自己的愛,早早地失去了溝通的欲望。

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內心是缺愛、無助的,他們遇到事情後,認為就算告訴父母,他們不但不會和自己站在一起,可能還會反過來指責自己。

孩子的感受,被大人視而不見或者錯誤對待,是一種非常痛苦的感覺。

記得有位朋友跟我說,小時候,他膝蓋摔破了皮,流了血,當他哭著回家時,媽媽粗暴地扯著他的胳膊,破口大罵:

「我有沒有跟你說過,放學回來別在路上打鬧?你就是不聽。」

慌慌張張給他處理傷口時,也不忘罵:「疼死你活該!」

從那以後,他受了點小傷,再也不敢讓媽媽知道了。

等到他成年,他才漸漸意識到,媽媽刀子嘴的背後,是心疼和慌亂,然而遺憾的是,年幼的他,當時只記住了媽媽的焦躁和粗暴。

當孩子脆弱時,如果沒有得到他們期盼的幫助和溫暖的安慰時,就會早早地對父母關閉心門。

03

「被迫懂事」的結果

有事不敢和父母說,這句話也會戳中很多成年人的心。

有句話叫「報喜不報憂」,這是很多孩子成年後與父母分隔兩地,親子之間互動的普遍特點。

父母幾乎很少從孩子那裏聽到訴苦的聲音,問工作、問生活、問感情,孩子的回答往往都是:挺好。

事實上呢, 生活裏的煩惱和壓力,孩子都選擇了自己消化。

這些年輕人不能確定,和父母袒露脆弱的結果是什麽?有時候,會引來父母的失望;有時候,會引來父母無盡的抱怨和擔心,無法解決當下的問題,反而增添了心理壓力。

相比較面前的困難,父母的愁雲滿面,更令他們難過。

為了不給父母「添麻煩」,這些孩子遇到問題,往往選擇獨自承受。

小孩子也會如此,當他們難過了,最想找的人是爸媽,摔疼了、被欺負了,第一時間就是尋找爸爸媽媽的懷抱。

當孩子們長大了,情況完全變了,父母反而是最後一個知道孩子情緒的人。

為了不讓父母操心,看到他們唉聲嘆氣,他們會盡量乖巧聽話,遇到問題選擇沈默隱忍,而把傷痛藏在了心裏。

這種懂事的背後,藏著孩子的孤獨和無奈。

04

為人父母,要給孩子「報憂」的勇氣

當孩子需要求助的時候,能否找家長、找老師,考驗的就是孩子與大人之間的信任關系。

前段時間,看到一位班主任老師對學生說:

小事情我管你們、這是我的職責。

但是你們一旦有什麽重要的事情發生,請你們不要因為害怕我罵你就不找老師,我跟你們保證:在威脅生命健康等大事情面前,我永遠和你們站在一起。

這位班主任提醒學生:你們可以充分地信任我。

這實際上就是在給孩子兜底,讓孩子知道真遇到難題了應該去找誰。

為人父母,我們時常也要有這樣的明示或暗示。

告訴孩子:

不管你遇到什麽樣糟糕的事情,都可以告訴父母,這比自己一個人獨自承擔要更好。

爸爸媽媽跟你保證,我們不會推開你,我們會跟你一起面對。

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接納和包容,如此一來,才能給孩子可以「報憂」,可以說真話的底氣。

一定要孩子明白,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麽,父母都會接住他。

除此之外,我們平時對待孩子的錯誤要更加包容。

不要讓怒火把孩子給嚇壞了,如果我們總是表現得怒不可遏,那麽就會強化孩子對父母發怒的恐懼,這讓孩子以後做事更不敢尋求家長的幫助。

孩子每一次犯錯,只要大人合理引導,他們就能得到一個經驗或一個教訓,這些經驗教訓最終都會變成孩子成長的養分。

孩子不是非要打罵才能記住教訓,有時候,父母的理解和友善,也能讓孩子從錯誤中學會成長。

關心孩子時,也不要說反話、言不由衷的狠話。

孩子受傷了,父母心疼得要命,但說出來的卻是:「你活該!」,如果是關心或者心疼孩子,那就直接表達關心和心疼。

愛的語言如果用錯了,孩子是感受不到的。

總之,給孩子「報憂」的勇氣,意味著:

重視孩子感受,不要用未經思考的話傷了他的心;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多一點寬容和耐心,平靜地與孩子溝通;

多對孩子表達愛,孩子會充滿安全感,自我價值感高。

當孩子感受到了你的包容,他才會在困難的時候,投入你的懷抱。

欄目:特別家教1547期

來源:錢誌亮工作室

圖片來源:包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