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看見孩子】:看見,是建立美好親子關系的起點

2024-03-29育兒

作為父母,你真的每次都有看見孩子的內在的美好嗎?


在他發脾氣、大喊大叫、表現惡劣、讓你感到羞愧尷尬的時候、讓你手足無措的時候、讓你怒火中燒的時候,你也能看見嗎?


但同時,這本書並不是要讓我們將自己捆綁上「完美父母」的道德枷鎖。


就像孩子即使表現出憤怒、悲傷、絕望等等負面情緒甚至攻擊性行為、我們也要記住他們的內在的美好一樣。


那麽,不管我們曾經在與孩子的相處中走過什麽彎路、表現出什麽讓我們事後深深自責和內疚的行為,我們也要看到自己內心的好的一面。


我們要做的,是尋找一個更好的方式將一切表達出來。

傾聽孩子的聲音,是與他們建立親密關系的關鍵

所謂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傾聽他的內心聲音。

有人說:三流的父母靠吼「壓制」孩子,二流的父母靠說「降服」孩子,一流的父母靠聽「贏得」孩子。

吼罵、說教,總愛敷衍了事的父母,最後換來的只能是,選擇閉嘴、拒絕交流的孩子。

卡耐基說:「傾聽是使信任充分發揮其作用的潤滑劑。始終挑剔的人,甚至最激烈的批評者,常會在一個有忍耐和同情心的傾聽者面前軟化降服。」

如果孩子能被體察感受和需要,孩子的自尊就能得到極大的滿足。

慢慢地,父母與孩子間的心靈就會逐漸靠攏,為建立良好的溝通打下基礎。

傾聽的方式其實沒有那麽深不可測,只要記得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就好了。


為什麽父母的傾聽對孩子來說如此重要?


因為傾聽是一種從精神和感情上,關懷孩子的重要方式。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的耐心傾聽,會讓他感受到接納和理解。


當孩子情緒沮喪時,父母的耐心傾聽,會讓他更好地宣泄和治愈。

當孩子提出需求時,父母的耐心傾聽,會讓他收獲尊重和關心。

傾聽是溝通的開始,只有我們學會了,用心去聽孩子的話,孩子才會聽我們的話。

所謂的壞行為的背後,總是藏著一個好孩子

我們都會犯錯。我們每個人,在任何年齡段,都會因為某些事情做得不夠好而陷入困境。

但是,我們的小時候格外重要,因為我們正在建立我們看待和應對這類困境的腦回路,而父母對我們所遭遇困境的看法和應對方式對這一過程有非常巨大的影響。

孩子在困境中掙紮時,我們會跟自己說些什麽?


是"別那麽敏感","我有點反應過度","我真笨","我已經盡力了",還是"我只是想讓他們看到我"?

這取決於父母當時對我們說了什麽或者做了什麽。也就是說,深入思考父母在以上情形中的反應對於理解我們的腦回路至關重要。

問題是,我們沒有哪個部份是真的壞。

在所謂的壞行為背後,總是藏著一個好孩子。

如果父母總是嚴厲地約束孩子的行為,卻看不到行為背後的那個好孩子,孩子就會把評價內化,認為自己是壞孩子。

我們兒時的養育者回應我們的方式,隨後會成為我們回應自己的方式,而我們也會將這一方式傳遞給下一代。

於是,本心之"壞"便會輕而易舉地在代際間迴圈。

小時候,對於我內心的掙紮,父母的反應是苛責和批評→於是我學會了在犯錯時懷疑自己的「好」→成年後,我繼續用自責和自我批評來回應自己的掙紮→後來,我的孩子犯了錯,啟用了我早已形成的腦回路一我只能嚴厲對待孩子→於是,孩子形成了同樣的腦回路,也學會了在內心掙紮時懷疑自己的好→如此迴圈往復。

現在,作為父母把下面這條重要資訊告訴自己:

"我之所以讀到這裏,是因為我想改變。我要成為家庭關系模式代際迴圈的轉折點。我要改變,我要讓我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本心是好的,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可愛的、有價值的,即使在面對掙紮時也不例外。」

寫在最後

約束孩子行為,不如滿足孩子行為背後的情感需求。

作為媽媽的你,會學著自洽、與自己和解,並擁有平糊富足的內心,人在關系中的安全感來自理解,而非說服。

在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只是引導者與催化者。

先有關系後有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離不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樣一個前提條件。

在這個過程中,要給自己足夠的耐心,給孩子足夠的耐心。還要有技巧和辦法,如看到孩子的一點點進步,用具體化的語言肯定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