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全國名中醫熊大經:治療耳鼻喉病經驗

2023-12-26養生

▲熊大經 全國名中醫(1946.12-)


● 「少陽」包含經腑兩層。以經絡而言,少陽經脈介乎表裏之間,連線表裏經氣以稱為樞。以臟腑言,膽主陽氣之生發,三焦統領陽氣之氣化;膽主樞之啟動運轉,三焦繼以道路暢通,形成樞路一體,樞運機轉,氣、火、水布散上下內外。脾胃與少陽樞機在生理和病理上關系密切;少陽經脈與五官相連。


● 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上註於頭面清竅,清竅方能完成正常之生理功能,所以精純之血上達五官之「清道」要暢通,水濕痰瘀下趨外泄之「濁道」要疏通,五官自身血絡要宣通,故五官(主要指耳鼻咽喉)疾病,當從少陽立論,治以運樞機,升清陽,降濁陰,和清竅。耳病應開肺通心,益脾滋腎,總以樞轉竅和為宜;鼻病應膽肺同調在前,調脾益胃善後,前後未離少陽;咽部疾病應和胃利膽,益氣生津,皆為竅通。


熊 大經,全國名中醫, 成 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 教授, 家族五世業醫,從其祖父、父親始專於中醫喉科,其中尤以其父親熊雨田先生 聲望最著。 熊大經承其父輩學術思想,經過40年的臨床實踐,提出論治五官(主要指耳鼻咽喉)疾病,當從少陽立論, 現將其 治療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仁 。

由於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上註於頭面清空之竅,清竅方能完成正常之生理功能,所以精純之血上達五官之「清道」要暢通,水濕痰瘀下趨外泄之「濁道」要疏通,五官自身血絡要宣通;病在五官,治在樞機,宜求之於少陽:運樞機,升清陽,降濁陰,和清竅。耳鼻咽喉疾病在總的病機上表現為「郁」,故論治耳鼻咽喉科疾病除應重視五官局部辨證外,更應註重從全身整體調治,治療的核心思想在於「通」。


清陽出上竅 濁陰出下竅


在五官科中清陽的基本含義主要指人體氣化過程所產生的精微物質。氣血津液經過氣化過程,其中的精純部份昇華上達成為「清陽」,以溫熙濡養清竅。濁陰指人體氣化活動中所產生的廢物及病理現象、病理產物,如水濕痰飲、瘀血等。


正常狀態下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言:「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若這些有形之濁不尋常道則均可害清,使濁居清位,清濁相幹。這種現象正是五官科病證發生的重要原因。


總之,清陽以升為順,濁陰以降為和,清升濁降,升降有序則五官能發揮其生理功能。故治療之法無外「升清降濁」。「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傷寒論】230條),喉痹、暴聾病人氣色、精神狀態等大為改善,患者的情緒變得積極樂觀等,熊大經認為這些都是「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的反應,是氣暢郁疏,血和絡通的表現。


少陽為樞機 十一臟取決於膽


這裏「少陽」包含經腑兩層。以經絡而言,少陽經脈介乎表裏之間,連線表裏經氣以稱為樞。以臟腑言,膽主陽氣之生發,三焦統領陽氣之氣化;膽主樞之啟動運轉,三焦繼以道路暢通,形成樞路一體,樞運機轉,氣、火、水布散上下內外。【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出入升降正是樞機轉運的表現。


足少陽膽內藏精汁,寄有相火


膽內藏精汁,疏泄腑氣,清而不濁,故稱「中精之府」,藏而不瀉,又類於臟,為六腑之一,亦為奇恒之腑。【內經】「凡十一臟取決於膽」,高度概括了膽在人體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膽屬少陽,其氣生發,則萬化始生」,故吳東錫【醫學求是】認為「陽之初生而始發則從膽,膽為轉陰至陽之地,為少陽,是陽之樞」,十一臟腑的功能活動,清升濁降,表裏出入,必基於膽氣生發,樞機運轉。且膽寄相火,宣布在三焦,流暢通達,充斥表裏,溫煦周身。


所以,膽在心理上,可決斷肝之謀慮,協調情誌,保持相對穩定;在生理上,可調節臟腑的功能狀態隨環境及個體需要相應變化,以此保護機體,助正抗邪,所謂「氣以膽壯,邪不可幹,致使十一臟取決於膽」。膽精司降,膽氣主升,膽中相火宜通達流暢,正合「樞」之本性;膽振啟陽氣、協調情誌與應變力對臟腑的決斷作用,正切「樞機」之內涵,此即膽在少陽樞機中的功能特性。


手少陽三焦為人體元氣、水、火等執行的道路


【中藏經】雲:「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從【內經】「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故三焦出氣,以溫分肉」,【金匱要略】「三焦通會元真」,以及【難經】所雲「主持諸氣」,可以認為,三焦實為元氣、火、水布散、輸布的道路。若三焦功能失常,可累及有關臟腑,而有關臟腑的病變,亦可影響到三焦的功能。三焦「主持諸氣」,主氣化,決瀆水道,經歷於五臟六腑。因此三焦做為臟腑之間聯系、氣化的播散、以及營衛水谷諸氣周流的通路,有機地組織了各臟器間的密切協作。三焦氣化在溝通臟腑功能,維持氣機升降出入與水道通暢等方面的關鍵性作用,同樣具有樞機的意義。


由於少陽為樞,生發陽氣,主疏泄,氣機的條暢離不開少陽之轉樞。但是若只是強調少陽在調達氣機方面的作用,而忽視它是由陰出陽的樞機,就會使本末倒置。


少陽樞機與脾胃樞紐的關系


脾胃樞紐與少陽樞機的相互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火以生土


這裏的「火」是指命門之火,而非君火,故五行中火以生土,並不是心火生脾土,而是命火生脾土。命門之火並不直接生土,需透過膽和三焦才能到達脾胃(中焦)。少陽膽內寄相火,透過膽和三焦敷布全身(包含中焦在內),以溫熙、推動臟腑執行。這樣脾胃得命門相火溫煦,則受納腐熟水谷,化生精微,灌溉四旁,營運周身。反過來,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質以充養五臟,五臟精氣滿溢,則封藏於腎,化為元陰元陽,元陽即是命火。


木以疏土


在氣機上,脾胃升降有賴膽氣升浮。李東垣在闡發【內經】「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時指出:「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生則萬物化安,故膽氣春生,則余臟從之。」在消化水谷上,膽內藏肝之余氣(膽汁),人未進食物,則儲藏於膽,進食時則泌於腸腑,化食物為精汁,以供機體之用。膽中相火清明,則為清陽之木氣,上升於胃,胃土得其疏達,故水谷化。另一方面,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納運相合、升降有序又是少陽樞機運轉不息的基礎,故中氣不足,少陽生發無力,木不疏土則脾胃呆頓;少陽氣滯,樞運內郁則升降失宜,實邪中阻,脾胃窒塞。所以二者必須相互為用,協調有序,才能保證升降出入、生克制化鹹宜,脾胃納谷運化之機,既不匱乏,亦不亢奮,水谷精微化生不盡。


調理脾胃諸方常輔以升發少陽之品


在治療上,調理脾胃諸方常輔以柴胡、升麻、穀芽、麥芽之屬,升發少陽之氣,助脾生清,助胃和降,復其納運水谷,化生氣血之職。對此,李東垣可謂體會最深,其治療虛證之補中益氣湯於大隊益氣健脾藥中佐入升麻、柴胡可謂點睛之用;治療實證脾胃積熱的清胃散【蘭室秘藏】,重用升麻發散郁熱,實寓防止過用寒涼遏其樞機之意。


少陽樞機與五官疾病


【傷寒論】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明確指出五官疾病與少陽密切相關。少陽經脈與五官相連,所謂經絡所過,主治所及,這些都是治從少陽的理論淵藪。然而將這一理論運用在耳、鼻、咽喉病中,又同中有異,以下結合例項具體說明熊大經教授少陽思想在耳鼻喉科的運用。


耳病


以耳鳴耳聾為例。耳鳴與耳聾臨床上常常同時或先後出現,古人認為鳴為聾之漸,即耳鳴耳聾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程度。中醫古書裏對耳鳴耳聾發病機制的闡述很多,但治耳鳴耳聾之法,都未出五臟(腑)範疇。熊大經認為樞少陽、和耳竅應為治法核心,並將這一理念概括為「開肺通心,益脾滋腎,總以樞轉竅和為宜」。


鼻病


【素問·氣厥論】:「膽移熱於腦,則辛 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足少陽膽經的支脈從目銳眥分出下行大迎,會合於手少陽,抵於頞。對這句經文熊大經頗為推崇,並據此制成治療鼻科疾病的著名成方「鼻淵舒口服液」,其臨床療效頗佳。熊大經將少陽思想在鼻科疾病中的具體運用,歸納為「膽肺同調在前,調脾益胃善後,前後未離少陽」。


咽喉病


熊大經在繼承古人經驗的基礎上認為,無論膽實、膽虛皆可致咽喉不適。他將在實踐中運用少陽學說治療咽部疾病的理論概括為「和胃利膽,益氣生津,皆為竅通」。


熊大經強調在治療耳鼻喉科疾病時應註意以下3點:一是在少陽病中,其病機雖多實多熱,但亦見虛寒;二是少陽受病,多表現相火內郁、水飲停蓄之證(耳為宗脈匯聚,又常兼瘀);三是治療少陽病,必須重視膽氣、膽精升降和調,用藥亦多寒熱並用,虛實共治。


病案舉例

患者張某某,男,時年29歲。2009年11月24日初診。主訴:鼻塞、頭痛、流膿涕10余年。檢查:雙下鼻甲肥大,中甲息肉樣變,中鼻道、鼻底有較多膿性分泌物,脈滑數,舌質紅,苔黃膩。


診斷:鼻淵(肝膽濕熱型)。處方:柴胡、黃芩、白芷、川芎、法半夏、枳殼、瓜蔞各10克,黃芪30克,地龍20克。6劑,水煎服。另予鼻炎舒口服液,每次1支,每天3次。


2009年l2月4日二診: 患者膿涕明顯減少,仍有頭痛、鼻塞,苔黃膩。上方去黃芩,加槁本15克,泡參30克,藿香10克,以化濕止痛。6劑,水煎服。


2009年l2月11日三診: 患者訴頭痛、鼻塞減輕,膿涕減少。繼服上方6劑後癥狀基本消失,患者滿意而歸。


按: 熊大經根據【素問·氣厥論】「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實踐,對498例鼻竇炎的證型進行了總結,結果發現肝膽病變型患者占大多數,為363例,占72.89%。認為鼻淵初期多為肝膽濕熱,久則肺脾不足,膽熱內擾。治療上初則清瀉肝膽,佐以芳香通竅(降中有升);久則補益肺脾,疏泄膽熱,所以總的治則在於疏轉少陽樞機。樞運轉,清陽升,濁陰降,鼻竅通。


本例患者一診屬典型的肝膽濕熱型鼻淵,方從和解少陽的經典方劑小柴胡湯化裁而來。方中柴胡、黃芩、法半夏和解樞機;原方人參、炙甘草扶正達邪,然皆味厚之品,欲其清升,故以黃芪易人參、炙甘草,因黃芪不僅益氣助運,且氣雄味薄主升,更合病機;白芷、川芎芳香通竅,枳殼、瓜蔞泄降濁陰,升降相因,樞機轉運;助以地龍清熱利水,通經活絡,以利鼻竅。二診膽熱降,濁涕減,藥既中病,無需更張,去黃芩,加槁本15克,泡參30克,藿香10克,增強芳香化濕,通竅止痛之力。三診病已大衰,繼進原方6劑,以追窮寇。


縱觀全案,理法方藥,環環相扣,藥隨癥轉,藥味不多,卻有顧盼之妙,必是深研【傷寒】有得,方能達此化境。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療方案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 不得 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療方案。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內容選自【中國中醫藥報】2011年2月24日第四版 ,張勤修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劉敏、冀慶 成都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