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為啥說「久病多瘀,怪病多痰,難病多毒,疑病多郁」?中醫解惑

2024-06-26養生

中醫臨床有形形色色的病人,以虛證、痛癥、婦科、疑難雜癥居多,需要針對不同的病患辨證施治。

以病人的病位病機為牽引,逐步總結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個基本治療辦法,集合了解毒、逐邪、扶正、補益、清熱、散結、固護等多種辦法於一體,綜合運用,出現了許多名醫、名方。

更重要的是,中醫透過總結分析,慢慢發現一些相似的病因,歸納了一些普通性的療法,既豐富了中醫理論,也提高了治病效率,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四多」說法:

久病多瘀,怪病多痰,難病多毒,疑病多郁。

這四類病癥需要一定的辨證深度,有較多的病患廣度,更有一定的治療難度,如何理解它們?我們逐個分析。

一、久病多瘀

有三層意思:

一是病了有多久? 至少半年以上,多的超過三五年,很多久病之人也叫「藥罐子」。

二是哪些病久治不愈? 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各類慢病及並行癥,靠人體自愈力和藥物攻伐力難以奏效。

三是如何理解「瘀」? 【說文解字】講,瘀就是積血。那麽久病多瘀就是長期的病號體內積血過多。

血是濡養身體的基礎養料,積血意味著執行不暢,生凝生滯,帶來多種疾病,瘀證多見於寒凝血瘀、氣滯血瘀、氣虛血瘀、陽熱血瘀4個證型。

久病之人,病癥是逐步加深和變化的,先從表皮病變開始,慢慢入經脈,最後入絡,有「久病入絡」的說法。

出現瘀血,通常伴有瘀痛、瘀熱問題,舌象可見有青紫斑點,舌根卷起尤為突出,脈象以澀、沈、遲為主,身上或四肢有瘀斑、腫塊。

說到治瘀,有人想起中醫名方「血府逐瘀丸」、「膈下逐瘀丸」等方劑,這個不完全對。治瘀要講病因、病位,分清虛實,要考慮久病體虛的實際,綜合運用理氣、養血、滋陰、補陽、消積、逐水、通經絡等辦法。

很重要的是,瘀證很少是單個癥狀,很多時候會夾雜痰、濕等問題,所以辨清主證、兼證很關鍵。

治瘀的方劑很多,如溫經散寒祛瘀的溫經湯、少腹逐瘀丸,疏肝理氣祛瘀的柴胡舒肝湯、逍遙丸,補氣養血祛瘀的人參歸脾丸、八珍丸,涼血化瘀的穿心蓮片,等等。

二、怪病多痰

痰證最早成型於【金匱要略】,歷史上治痰的名家很多,名方更多,較著名的是朱丹溪和張景嶽,堪稱「治痰雙雄」。

痰飲狹義是指聚集在咽、肺等部位的廢液,廣義是指身體內部一切過剩、過多的黏液,由肺、脾、腎三臟病變協同引起。

體內有痰證,則舌苔白膩或黃膩,伴有齒痕,脈滯或滑濡,伴有脘腹痞滿、肢體酸沈等癥狀。

痰飲因為是人體多余的廢液,排不出去,就會在身體生亂生事端。由於其可隨氣血上躥下跳,所以能亂於肺、蒙於心、阻於脾、困於膽、郁於肝、積於腎、害於三焦,出現風痰、濕痰、熱痰、燥痰、寒痰、郁痰等形式。

痰飲在體內日久,會形成痰結,漸漸變成「老頑固」,變成頑痰、老痰,阻擋在哪個部位,哪個部位就出現問題,臨床就出現各種怪象怪病。

治痰的方劑很多,但基礎方是二陳湯,由其衍生出眾多名方。

三、難病多毒

此處的「毒」不是現代醫學的「病毒病菌」,而是中醫詞匯,有內生之毒,也有外感之毒;既指一些致病致死率高的外邪瘟疫,也指上火引起的火盛之毒,還包括人體的水毒、血毒、腸毒、熱毒等。

中醫有「邪盛生毒、毒必兼邪」的說法,邪毒有來勢兇猛、難以辨證、突襲致命、內外夾雜、病情反復、容易留下後遺癥等特點,所以成為難治之癥。

而且,所有的毒邪,不是以單一的癥狀表現出現的,它通常和怪病、久病結合在一起,站在這些癥狀的後背做「小動作」,搖旗吶喊。所以很多治大病、怪病的方劑,都有解毒、攻毒、化毒的藥物。

對付「毒」的中藥有很多,臨床常見的有黃連、黃柏、黃芩、魚腥草、蒲公英、石膏、大黃、牛黃、梔子、大青葉、附子、半夏等等。

四、疑病多郁

郁證是氣機郁滯、情誌不舒,從肝開始,傳到脾胃,再到心腎。先引起臟腑功能失調,出現濕、熱、血、食、痰等郁結表現,然後引起情誌失調,身體多處莫名疼痛,出現睡眠問題,發展到最後傷肝傷腎傷心神,相火妄動,出現各種疑難病癥。

郁證很典型的表現是咽喉有異物感,但咳不出,檢查也沒問題,這是病情發展到中期出現焦慮、抑郁、癔癥的初步訊號,一定要重視。

郁證有虛實之分,虛證多見於心神失養、心脾兩虛、心腎陰虛等問題;實證多見於肝氣郁滯、氣郁化火、痰氣郁結等問題,往往虛實夾雜,註意辨證。

治郁的中藥方很多,如加味逍遙湯、半夏厚樸湯、歸脾湯、甘麥大棗湯,等等。

總之,久病多瘀,怪病多痰,難病多毒,疑病多郁,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很可能幾個病癥夾雜在一起,對中醫臨床辨證、治療帶來不小的挑戰。對於患者而言,要註意預防在先,早期發現,遵醫囑用藥。

來源:中醫科李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