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子十法」記載於南宋禦醫陳文中所著【小兒病源方論】。「養子十法」內容全面,簡單易行,養護效果好,受到了歷代醫家的推崇。
養子十法
1、背暖
陳文中指出後背有肺俞穴,背若受寒則傷肺。【黃帝內經】雲:「背為陽,腹為陰。」人的後背屬陽。背部毛孔較多,汗常從這裏排出,冷風也可以從這裏吹入。
背部受涼可以表現出很多癥狀,比如發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脖子不舒服、頸痛、咳喘、頭痛等等。
把孩子的後背暖起來,才可以很好地抵禦外邪,減輕癥狀。孩子若背部受涼,家長可以使用熱水袋暖背、電吹風暖背等方法,幫助孩子驅散外邪。
2、肚暖
「肚」是脾胃所在的地方,保持肚暖就是保護脾胃。 脾為後天之本,胃乃「水谷之海」。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是人體賴以生存的能量運化中樞。保持肚子溫暖就是為了保護脾胃不受涼。
肚子一旦受涼,孩子會出現肚子咕嚕咕嚕不停地叫,腹痛、腹瀉等。睡覺時圍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3、足暖
「寒從足底生,百病涼上起。」足在人體的最下面,中醫理論認為「下屬陰」,足部非常容易遭寒邪入侵。
現代研究表明,足位於肢體的末端,離心臟最遠,血液迴圈較差,容易發涼。
足部還是許多經絡匯聚的部位,穴位眾多,與人體的臟腑功能關系密切。如果寒邪由此入侵,就會引起腹瀉、嘔吐、尿頻、尿床等。
所以孩子下地行走必須穿襪、穿鞋,不能在地板上光著腳丫走路。另外,睡前用溫水給孩子泡泡腳也是暖足的好法子。
4、頭涼
中醫理論有「頭為諸陽之會」之說。古語道:「寒從腳起,熱從頭散」。相對於腳而言,頭部的溫度較高,孩子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經頭部發散。
頭部也是孩子出汗較多的地方,許多孩子一奔跑就會出現滿頭大汗的情況。頭部易熱、不易涼,應保持頭部適當的涼爽,有利於為身體散熱。
5、心胸涼
中醫將心歸為五行中的火,認為心本就有火的特質。如果穿衣過多,心胸部過熱,外熱接內火,會導致口幹舌燥,腮紅面赤。
現代研究認為心臟在胸中不停地跳動,肺臟也在隨著呼吸而運動,胸部代謝非常旺盛,產熱較多,心胸涼能幫助散熱。
6、勿令忽見非常之物
盡量不要讓孩子忽然見到「非常之物」。「非常之物」就是一些孩子平日不常見、容易引起孩子驚嚇的人和事物。
【諸病源候論】指出「小兒神氣軟弱」,容易受到驚嚇。孩子臟腑稚嫩,不但身體發育不全,心神也較成人怯弱。【萬氏家藏育嬰秘訣】亦認為「(幼兒)或見未識之人,或聞雞鳴犬吠,或見牛馬禽獸,嬉戲驚嚇,或聞人之叫呼,雷霆統炮之聲,未有不驚動者也」。
驚嚇會導致孩子精神不安,引發夜啼、癲癇等諸多病。
7、脾胃溫
中醫認為脾胃屬土,脾胃是喜暖畏寒的。就像自然界中的土地一樣,沒有足夠的熱量,萬物是無法生長的。脾胃最怕寒涼,溫養才是調攝脾胃之道。
小兒脾胃常不足,怕寒涼的食物,這個寒涼不單單指生冷食物,還指食物的內容。冰鎮飲料、冰激淩、香蕉、西瓜等孩子吃多了會影響脾胃的運化。
8、兒啼未定,勿便飲乳
孩子在哭鬧時會不斷地吸入冷空氣,如果在這個時候餵奶,冷空氣會與奶或其他食物混在一起,進入胃中。如果冷氣久久不能消散就會導致寶寶嘔吐、腹痛、腹脹。
另外,寶寶啼哭時氣道處於開放狀態,此時餵奶,萬一有乳汁流入氣道,還會引起劇烈的嗆咳和嘔吐,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
9、勿服輕朱
輕粉、朱砂雖然有下痰涎、鎮靜安神的作用,但輕粉、朱砂中都含汞,反復服用此二味藥物容易積蓄毒素,引起肝腎功能損害,嚴重的還會有生命危險。
平時不僅輕粉、朱砂不能亂服,其他藥物也不能給幼兒亂吃。「是藥三分毒」,用藥前一定要咨詢專業兒科醫生或藥師。當然,也不能諱疾忌醫,孩子真的生病了,還是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用藥。
10、宜少洗浴
陳文中在【小兒病源方論·卷一·養子調攝】中提倡「頻揉肚,少洗澡。」
傳統中醫觀點認為,孩子出生後一周歲以內,尤其是剛出生的第一周內應當少洗澡。明代萬密齋【育嬰家秘】指出「(小兒)如草之芽兮,貴於調養;似蠶之苗兮,慎於保全。」
一周歲以內的小兒,皮毛肌肉、筋骨髓腦、五臟六腑、榮衛氣血皆未堅固。未經歷寒暑,身體軟弱嬌嫩,無法承受反復洗澡帶來的刺激,多次洗澡會增加孩子受涼生病的機會。
當然,這種觀點的形成與古代保暖措施缺乏是密切相關的,現在保暖措施以及條件大大改善了,洗浴的次數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
但還是要註意以下幾點: 孩子剛打完預防針後不要立刻洗澡,以免洗澡使針口汙染;出現頻繁嘔吐、氣喘、氣促或其他明顯不適時暫時不洗澡;皮膚受損的時候暫緩洗澡,以免汙染創面;孩子剛吃完母乳後或吃完飯後不要馬上洗澡,建議最少休息半小時以上再洗澡。
古人雲:「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意思是說,為人父母者,如果不懂醫學知識,尤其是育兒知識,那不是真正的慈愛。孫思邈感嘆:「醫有十三科,最難莫於小兒也。」平時應註意對孩子進行正確養護,讓孩子不生病、少生病。
「養子十法」是古人在育兒方面的經驗總結,其涵蓋內容非常全面,涉及到了小兒的穿衣、起居、餵養、內外調養、安全用藥、精神調護等方方面面,時至今日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古人的育兒智慧令後人敬佩。「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疾不相幹」,倘若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認真遵循「養子十法」,孩子將能擁有健康的體魄,快樂地成長。 ■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作者: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婦幼保健院 柯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