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脾胃生理特點

2024-02-01養生

吳雄誌--脾胃研究

第一章中醫脾胃生理

一、太陰陽明,陰陽易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

1.陰陽易位

脾胃在生理上第一個特點是太陰陽明、陰陽易位。為什麽叫「陰陽易位」呢?消化道由口到肛門分別為太陰肺(口、咽、食管)、陽明胃(胃)、太陰脾(小腸)、陽明大腸(大腸、肛門)所主,所以叫「陰陽易位」。

2.更虛更實

脾胃第二個特點是虛實相更,胃實而腸虛,腸實而胃虛。從西醫角度看或許更好理解,胃腸的運動是分段序貫發生的運動,每一段由一系列的活動過程組成(包括運動與分泌),前一段的消化道活動可影響後一段消化道的活動。食物的消化活動,不僅取決於食物現處的消化道的活動,而且取決於上段與下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動(包括運動與分泌)。上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動(實),促進下一段消化道的排空(虛),下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動(實),抑制上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動(虛),就導致了胃實而腸虛,腸實而胃虛,更虛更實。

3.更逆更從

脾胃的最後一個特點是升降相因而更逆更從。清陽自下而升,轉肺歸心(與吸收活動密切相關),升者為逆,自下而上。濁陰自上而降,傳化而出(與消化活動密切相關),降者為從,自上而下,所以叫「更逆更從」。升與降相互影響,清陽不升致濁陰不降,濁陰不降又影響清陽上升,所以叫「升降相因」。

二、太陰陽明,陰陽異性,體用不同

1.陰土陽土,升降納運有別

五行也是分陰陽的,因此「土」有陰土與陽土的區別。陽明是陽土,太陰是陰土,陰土陽土之升降納運有別。胃主納食,脾主運化。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陰土為病,清陽不升;陽土為病,濁陰不降。但是太陰之病也有降極反升者,陽明之病也有升極反降者。

2.陰土陽土,潤燥喜惡不同

陽明陽土,喜潤而惡燥,潤則受納通降,燥則關格不入。太陰陰土,喜燥而惡濕,燥則運化升清,濕則腹滿自利。潤燥喜惡不同主要是因為太陰陽明有表裏中見的關系,【素問·六微旨大論】說:「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素問·至真要大論】又指出「少陽太陰從本……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這句話很重要。陽明不從標本,從乎中見,中見太陰。

太陰性濕,陽明性燥,燥濕之間實際上有三種關系。第一是燥濕混雜;第二是燥濕互化;第三是燥濕同形,即燥極似濕,濕極似燥。燥極似濕,這種情況在結、直腸癌患者身上可以看到,臨床多見舌紅苔膩、納呆眩暈,用芳香苦燥淡滲之法都不見效。濕極似燥,比如五苓散證,明明是水濕停留,卻表現出便秘、小便短少、發熱、口渴等癥狀。

陽明喜潤而惡燥,必賴中氣太陰濕化,故「陽明燥土,得陰自安」。如果中氣不足,就要燥化,成為陽明腑實證。如果中氣太過,就可以見濕證,即寒濕證和濕熱證。陽明濕熱證與寒濕證常表現為便秘、腑氣不通,所以治療時一定要註意陽明的問題。陽明從本會出現陽明腑實證(燥屎),從標會出現陽明經熱證(大渴),即大承氣湯(芒硝)與白虎湯(知母)的套用問題。

3.陰土陽土,寒熱虛實不同

陽土為病,多實多熱,即陽明胃和陽明大腸,多實證、熱證。陰土為病,多虛多寒。所以說「實則陽明,陽道實也;虛則太陰,陰道虛也」。主要是因為少火生土,有君相之別。陽土生在君火,君火易動生實熱,故胃火宜弱不宜強。【傷寒論】中的瀉心湯,治胃火心下痞,瀉的就是心中君火。陰土生在相火,相火易衰而生虛寒,故脾陽宜強不宜弱。【傷寒論】講:「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講的就是陽道實和陰道虛的表現。所以後天太陰脾虛,每每傷及先天腎陽而傳入少陰,可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丸治療。

4.陰土陽土,氣血多少不同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素問·血氣形誌】說:「陽明常多氣多血……太陰常多氣少血。」所以陽明胃與大腸為病,乃多氣多血之腑病。陽土之病,日久由氣入血,出現固定的疼痛、嘔血、便血、血瘀瘕、舌紫暗、脈澀。結、直腸癌就和這些有關系。而小腸(太陰脾)就很少發生癮瘕。陰土之病,日久生化乏源,出現唇甲蒼白、面色無華、心悸失眠、舌淡、脈細弱,缺鐵性貧血與之有關。

5.太陰陽明,體用相濟

「體用相濟」是什麽意思呢?「用」是指見之於外而容易被大家觀察到,「體」是指藏於內而容易被大家忽略。太陰體陰而用陽,陽明體陽而用陰。脾用為陽而主運化升清,胃用為陰而主受納腐熟,這是因為脾的運化升清需要脾陽溫煦推動,胃的受納腐熟需要胃陰滋潤。但是體不足者,其用也乏。化谷以氣,既有脾陽之氣,又有胃陽之氣。現代醫學所謂消化道動力,既包括腸動力,又包括胃動力。化谷以汁,既有胃陰之汁,又有脾陰之汁。現代醫學所謂之消化腺分泌,既有胃液分泌,又有腸液、胰液的分泌。

同時脾胃也互為體用。胃陽腐熟,實賴脾陽運化;脾陰升清,也賴胃陰滋潤。脾陽不足,日久胃陽亦乏,胃陰不足,日久脾陰亦枯,故臨床每多補脾陽以通胃陽,滋胃陰以養脾陰,此即醫家每重脾陽、胃陰而忽略脾陰、胃陽之由來。

三、太陰陽明,升降之樞,氣化之本

陰陽者,升降之樞紐。從賁門以上是上焦,與心肺一起,為太陰肺所主,主受納,水谷由此入。賁門到幽門是胃,屬於中醫的陽明胃;幽門到闌門是小腸,屬於中醫的太陰脾。這兩個屬於中焦,主腐熟運化,主升清降濁。闌門到魄門是大腸、肛門,屬於下焦,為陽明大腸所主,主傳導,糟粕由此出。所以太陰脾主升,陽明胃主降,太陰陽明就是一個升降的樞紐。

三焦者,升降之道路。胃降,則上焦的火金下潛;脾升,則下焦的水木蒸散。中焦運轉,則交通上下。所以人身上的升降受中焦的影響很大,胃降脾升,導致上焦心肺下沈,下焦肝腎上升,所以中焦運轉則交通上下。

具體說來就兩句話,一句是「陰陽者,升降之樞紐」,太陰與陽明一個主升,一個主降;另一句是「三焦者,升降之道路」,脾胃升降,溝通上下,即心肺與肝腎。

四、太陰陽明,內寓胃神

為什麽說太陰陽明內寓胃神呢?人體有兩個神:心神和胃神。心臟有自主神經,浦肯野氏纖維就是它的自主神經。動物實驗表明,如果把心臟拿出來,它自己就可以跳。胃(包括胃、腸)有胃神,胃在消化道也有內在的神經叢。消化道內在的神經叢可以控制自己的運動,如果把腸子剪下來,在體外它也可以蠕動。人體內可以控制自身運動的臟器只有心臟和消化道,所以中醫說有心神、胃神。胃神指谷神,可以影響心神,消化道透過腦腸肽來影響大腦,所以說谷神不死,是有道理的。

胃神或谷神與消化道的關系,有陰和陽兩個方面。陰包括胃陰、脾陰,與消化道的分泌功能有關系;陽包括胃陽、脾陽,與消化道的動力有關系。陰,受消化道的分泌影響;陽,受消化道的動力影響。

總結:從中醫生理角度上講,太陰陽明呈現幾個特征:一是陰陽虛實,陽道實,陰道虛,陽明胃實腸實,太陰脾虛。二是升降納運,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升胃降,水谷在消化道進行升降納運。三是氣血潤燥,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燥化;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濕化。所以太陰陽明的特點反映到水液代謝上是燥與濕;反映到氣機上是陽明主降,太陰主升,陽明主受納,太陰主運化;反映到虛實上,陽道實,陰道虛,陽明多實,太陰多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