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無病之身,不知其樂也;病生,始知無病之樂。」
很多人都是這樣,健康時不懂得珍惜,待到生病了,才懷念起無病的日子。
也只有經歷過病痛時的無助,才會恍然發覺,身體無恙,便是一個人最難得的財富。
沒有一副健康的體魄作為前提,很多人生體驗都會大打折扣。
若想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質素,就必須先守護好自己的身體。
下面這三件傷身的事,真的別再做了,不要等到疾病來敲門時,才追悔莫及。
久坐不動,傷骨
曾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條訊息:
25歲的小張,有一天在工位上伸懶腰時,突然間腰部劇痛,一下子就不敢動了。
被同事送到醫院後,診斷結果為腰椎間盤突出。
醫生說,現在因為這個毛病來醫院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根本原因就是久坐不動。
小張的工作是程式設計師,平日裏幾乎不鍛煉。工作忙時,大半天不起身也是常有的事。
他以前偶爾也會腰部不適,但都沒當回事,進了醫院才重視起來。
這條微博的評論區也十分熱鬧,不少網友在這裏找到了共鳴。
有一位網友留言說,自己長期對著電腦寫稿,不寫稿時也是坐在那裏低頭刷手機,總感覺後背和脖子酸痛。
等到疼痛難忍去醫院檢查時,已經是很嚴重的脊柱側彎了。
作家周嶺曾說:「久坐不動的人,體內的生態系猶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
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早就將久坐列入十大致病元兇之一,它的危害,遠比我們以為的要嚴重得多。
國際醫學權威期刊【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中就曾指出,經常健身的人關節炎發生率為3.5%,而久坐不動的人群,因為膝關節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加速了軟骨的磨損,關節炎發生率則提高到了10.2%。
生活中,從整日伏案的學生黨,到電腦前久坐的上班族,再到倦怠的高齡老人,大家似乎都日日久坐卻不自知。
有研究表明,人們每天醒來後,有超過9小時的時間都是坐著度過的,且其中一半時間是連續地坐著。
雖然不可否認的是,久坐確實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著手改善。
工作或者學習時保持正確的坐姿,每坐一小時就舒展一下四肢。
閑暇時放下手機,去戶外散散步,減少對骨骼的損傷。
不要再用沒時間做借口,也不要再因為懶惰而疏於活動。
懂得張弛有度,警惕「坐以待病」,養出好身體,才有余力去體驗更好的人生。
來源:視覺中國
帶氣入睡,傷肝
有句話說:「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
很多時候,面對難以紓解的情緒,有些人總想著睡一覺就好了。
殊不知,壞情緒本就傷身,而如果將這個情緒帶到入睡前,致病的風險更會大大增加。
博主@曾曾,曾分享過一段自己的經歷。
她剛創業時,每天都特別焦慮,情緒波動很大。
在工作室,員工經常出錯,很多問題要她說幾次才能註意。
每天忙完回到家,看到家裏也經常是一片狼藉。
老公從來不做家務,衣服扔得到處都是,每次兩個人都要因為這件事吵上幾句。
在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下,曾曾每晚入睡前情緒都很差。
一段時間之後,曾曾感覺自己兩肋時常脹痛,看了醫生後,才知正是由於她經常在睡前生氣,導致肝氣郁結,甚至乳腺還查出了一個腫塊。
【黃帝內經】中講:「人臥則血歸於肝。」
經常在壞情緒中入睡,會增加肝臟的壓力,患內分泌腺結節的概率也會翻倍。
此外,神經學研究也表明,人在入睡前,會比平時更容易胡思亂想,把問題復混成。
如此入睡後,負面情緒會進一步放大,影響睡眠質素之余,還會讓人在醒來時心情更差。
【早期教育與天才】一書中寫道:「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應帶著對明天的美好期待入睡,這是長壽的秘訣。」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平日多修煉自己的心性,不與爛人爛事纏結。
在心煩意亂時不要急著靠睡覺來平復,試著去轉移註意力,想開些,看淡些。
不要等健康亮起紅燈時,才開始悔不當初。
從今晚開始,不妨就在睡前將壞情緒歸零。
放松身心,好好睡覺,才是成年人最有效的惜命方式。
來源:視覺中國
飽食即臥,傷胃
藥王孫思邈曾言:「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都有吃完就睡的習慣。
實際上,這種看似舒適的生活方式,卻可能給我們的健康帶來諸多隱患。
我的一位同事阿李,日常工作繁忙。
為了有更多休息時間,他基本都是一吃完飯就躺下睡午覺。
不久前,他總是感覺胃脹氣還伴隨著食管反酸。
經過胃鏡檢查之後,發現已是慢性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
醫生建議:「飯後最好間隔2小時再睡覺,即便是午休,也要在午飯後半小時再進行。」
飽食之後,受到血糖波動和激素分泌的影響,我們會感覺疲憊困倦,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但飯後1—2個小時是腸胃最忙的時候,因為機體大部份器官開始進入緩慢代謝的狀態,只有胃腸道被迫處於「緊張工作」之中,如果在這個時間入睡,很容易導致消化功能異常,損傷脾胃。
而且,腸胃在人體睡眠時工作,還會將不良刺激傳遞給大腦,導致出現淺眠、多夢的癥狀。
長此以往,身體新陳代謝速度降低,體內氣血瘀滯,易生痰濕郁熱,而痰濕可致百病。
那些真正關照自己身體的人,都懂得「吃飯七分飽,飯後百步走」。
張伯禮院士曾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己每天飯後都會散步。
這個習慣,他已經堅持了很多年。他認為,飯後散步對健康十分有益。
如今,張伯禮院士雖已年逾70歲,但依然精力充沛,還在四處講座,忙著出門診。
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醫生吳晞也曾說:「吃完飯溜達十幾分鐘,會降低很多慢性疾病的發生率。」
飯後適當進行輕度運動,活動一下身體,等到飽腹感不強時,再去休息。
如此,既能夠促進消化,又能使體內津液流通,不給疾病可乘之機。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是善待自己身體的開始,也是自律人生的必修課題。
來源:視覺中國
寫在最後
有句話說:「人無養生之意識,必無健康之身體。」
年輕時無意間埋下的病根,年歲漸長時都會用各種癥狀來向我們發出警示。
縱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還是不要因為一些不良習慣,讓自己去承受那些本可以避免的痛苦。
工作時註意張弛,睡覺時放下情緒,吃飯後多走幾步。
最高級的養生,其實就是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往後余生,願我們都能無病無災,喜樂度日,順遂無虞。
作者:人億,不要麻木,不要庸碌。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關註微信公眾號「讀者」(ID:duzheweixin)聯系我們,獲取授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