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來源:深圳市中醫院腎病科二病區
朱平麗、趙蕊
【黃帝內經】中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這句話強調了中醫預防疾病、註重養生的重要理念,即會在疾病發生之前就進行預防,而不是等到疾病已經發作了再去治療。強調在身體出現問題之前,就透過合理的飲食、作息和鍛煉來維護身體的陰陽平衡和健康。
一、中醫養生的歷史淵源與哲學基礎
中醫養生以「天人合一」為哲學基礎,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認為人體健康與自然環境、社會心理等因素密切相關。
二、中醫養生的核心理念
1
預防為主: 未病先防,中醫強調健康機體透過調節飲食、起居、情誌等方面,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以預防疾病的發生。
2
整體觀念: 中醫將人體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各臟腑器官、經絡氣血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因此,在養生過程中,應綜合全身狀況來調養身心。
3
辨證施養: 中醫養生強調因人而異、因病而異。透過望聞問切等診斷方法,制定個人化的養生方案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健康需求。
4
平衡和諧: 【黃帝內經】說:「陰平陽密,精神乃治」,由此衍生出中醫養生追求透過調節飲食、運動、情誌等各種方法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從而使人體內部環境保持和諧穩定的狀態。
三、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1
順應自然: 【黃帝內經】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因而中醫養生強調順應自然規律,如春季養肝、夏季養心、秋季養肺、冬季養腎等。
2
調節飲食: 中醫養生註重飲食的調節和搭配,以保證營養均衡、合理攝入。同時,避免暴飲暴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
3
起居有常: 中醫養生強調順應自然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運動、合理的休息和娛樂等。此外,還要註意保持室內環境的整潔和舒適。
4
情誌調護: 中醫認為情誌失調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靈樞·本藏】強調:「誌意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誌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因此,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學會情緒管理技巧、避免過度焦慮和壓力等是有效的養生方式。
5
適度運動: 中醫養生強調適度的運動鍛煉(如太極拳、八段錦、散步等)對於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中醫養生的具體方法與實踐
01
飲食調養
五谷雜糧
五谷為養,主要強調五谷雜糧作為主食對身體的滋養。如小米粥養脾,大豆養腎,大米粥水潤肺等。
時令果蔬
中醫提倡順應自然規律食用時令果蔬,以攝取最豐富的營養成分,如春季多吃豆芽、菠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夏季多吃西瓜、綠豆等清熱解暑的食物;秋季多吃梨、百合等潤肺生津的食物;冬季多吃羊肉、核桃等溫補陽氣的食物。
藥膳調理
結合中藥與食材的特性,制作具有特定功效的藥膳,如補氣養血、安神益智等。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選擇合適的藥材和食材,並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制作和食用。
02
起居有常
規律作息
中醫建議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睡眠,有助於機體氣血充盈。如春三月,應晚睡早起,在庭院裏散步,舒緩身體,以使神誌隨生發之氣舒暢;夏三月,應晚睡早起,不要厭惡白天太長,應使腠理宣統,使陽氣疏泄於外;秋三月,應早睡早起,保持意誌安定,使精神內守,不急不躁;冬三月,應早睡晚起,等到太陽出來再起床,避開寒涼保持溫暖,不能讓皮膚開張出汗而頻繁耗傷陽氣。對於四時不正之氣能夠及時回避,順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法則。
環境舒適
保持室內環境整潔舒適,避免過冷過熱或潮濕陰暗的環境對身體的損害,使人體盡量處於和諧環境。
穿著適宜
中醫強調「春捂秋凍」,即應根據季節與天氣選擇合適的衣物穿著,註意防寒保暖、避免受涼或中暑。
03
情誌調護
心態平糊
中醫建議透過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心態平糊,偵錯情緒。同時,透過社交活動或興趣愛好來豐富生活內容,以緩解孤獨感和焦慮感。
情緒管理
中醫強調「怒傷肝、喜傷心」等情誌與臟腑的關系,【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提醒人們註意情緒對健康的影響,可透過如深呼吸、轉移註意力等調節負面情緒。
社互動動
中醫提倡「和為貴」的思想,鼓勵建立良好社交。如家人、朋友間的良好互動、分享快樂、傾訴煩惱等方式來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以形成更加緊密的社會支持系統。
04
運動養生
適量運動
適量的運動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增強體質。中醫建議根據個人體質和年齡選擇合適的運動專案,如太極拳、八段錦、散步等。這些運動方式不僅簡單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