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宋寇宗奭撰,【郡齋讀書誌】及乾隆六年【同州府誌】並作【本草廣義】[1]。全書二十卷,目錄一卷。首列序例三卷,後載藥品十七卷,按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谷順序排列。全書共列藥目467條,共載藥570余種。該書是寇氏多年經驗與實際觀察的結果,旨在推衍【嘉祐本草】、【本草圖經】的未盡之義,並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辨正和闡發,內容涉及醫藥學理論及具體單味藥的名稱考定、鑒別、炮製、運用等各方面,書中還記載了大量單方驗方,也是作者臨癥經驗的總結,較為可信。更為可貴的是,此書已能夠將【素問】中的藥理原則運用於解釋藥效,而這種方法至金元時期則更為系統化,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書又在北宋與金元藥學發展過程中起著一定的紐帶作用[2]。此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在本草學史上也有較為重要的地位,但對該書的研究卻並不深入系統,尤其對此書的版本流傳的考查則多附於有關【證類本草】的篇章中,因此,單獨對本書版本源流進行進一步的考查是十分必要的。筆者對此作了一些初步的考查,分述如下。
早期傳本
該書成書於宋政和六年(1116)之前,並於宣和元年(1119)經寇宗奭之侄「宣教郎知解州解縣丞寇約校勘」後由「本宅鏤版印造」刊行天下,宣和刊本是目前已知的該書最早的刊本,惜已佚。宋室南渡後,該書曾於淳熙十一年(1184)由江南西路轉運司刊行,附於【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之後,亦佚。此後慶元元年(1195)江南西路轉運司段杲、吳獵等重新修版刊行【大觀本草】時,又將此書附刻於後。慶元本是該書現存的最早版本,北京圖書館與日本均有藏,【經籍訪古誌補遺】雲:「【本草衍義】(宋槧本,楓山秘府藏)卷末有慶元乙卯記及官銜段杲等五人……板高7寸7分,幅6寸1分,11行,21字」[3]。柯逢時認為,【大觀本草】後「皆附衍義……大抵自慶元以來,多以【衍義】全帙附於卷末」[4],可見該書的早期傳本雖然與【大觀本草】相對獨立,但主要是附於【大觀本草】之後的。此外【儀顧堂續跋】中還又提到了另一種「宋刊宋印本」,為「每頁24行,每行21字」,與慶元本著錄不同,然未詳其刊刻年代。清代陸心源也收藏了一種南宋麻沙刻本,可知此書在宋代除官刊本外,已經有了坊刻本。
單行本
這裏所指的單行本是嚴格意義的單行本,是不附刻於【大觀本草】之後而單獨刊行的【本草衍義】,其主要版本有元刊本、清光緒三年(1877)歸安陸心源影南宋麻沙刻本,以及與此同一系統的【十萬卷樓叢書】本、【中國醫學大成】本和【叢書整合初編】本。
元刊本刊行年代不詳,卷首附【付寇宗奭劄】,每半頁8行,每行15字,並有「宣和元年月本宅鏤印造,侄宣教郎知解州解縣丞寇約校勘」字樣。正文每半頁12行,每行21字,小字雙行,黑口,四周雙邊,雙魚尾,目錄卷次上有大花墨蓋。【讀書叢錄】、【適園藏書誌】、【拜經樓藏書題跋記】中著錄與此均同,可能是同一刊本。【經籍訪古誌】中記載了另一種元刊本,為「聿修堂藏有元版,與宋版無甚異同,不記刊行年月」[3]。由此推測,元代時,此書翻刻並不太多,而流傳後世的亦少。
陸心源的重刻本是據南宋麻沙本而來,陸氏是清末著名的藏書家,庋藏豐富,其重刻時所據的底本應確是南宋間的坊本,但由於麻沙本本身的質素難以保證,故陸氏重刊本中錯漏亦在所難免,柯逢時就已指出「陸刻不甚佳」[5]。如將陸本與柯逢時校刻本對校,就不難發現,其中錯誤頗多,如卷四樸消條中「註滿熱水」誤為「註滿熟水」,卷五「凝水石」誤為「飛水石」,卷七細辛條中「赤黑」誤為「亦黑」,卷十款冬花條中「生茅」誤為「生芽」,卷十二「蛇莓」誤為「虬莓」等等,顯系形近而誤;另外更有字誤而致意義全非者,如卷六金牙條下「絕可用」誤為「純不用」,卷七地黃條下「大寒」誤為「大熱」,卷十五胡椒條下「大腸寒滑亦用」誤為「大腸寒滑不用」等,若非陸氏刊刻有誤,則是底本不精所致。故雖陸本翻刻甚夥,但究其底本,並非上乘。
合編本
所謂合編本,主要是指將【本草衍義】內容逐條散入【證類本草】中,這是該書的比較常見的流傳形式。但由於【證類本草】自身傳本的復雜性,故此類合編本又可分為三種。
1.與【政和本草】合編
這是【本草衍義】最常見的一種形式,也是流傳最廣的一種形式。其主要版本有金張存惠晦明軒本(即【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明成化四年山東原傑刊本,此後屢有翻刻,明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均有重刊,清代有【四庫全書】本,近代有【四部叢刊初編】本。這種將【本草衍義】內容散入【政和本草】,而又保留其全帙的做法始於張存惠,此類合編本中最好的刊本亦是張氏晦明軒刊本,卷首為麻革(信之)序,半頁9行,每行16字,正文半頁11行,每行21字,至明代,【政和本草】則多以成化本為底本重刊。值得一提的是【四部叢刊】收入影印【政和本草】,此書前雖亦有晦明軒牌記,但文字已有出入,如將晦明軒本「此書行世久矣」改為「傳世久矣」;其版式亦似是而非,如卷首麻革序改為半頁12行,每行23字,正文半頁12行,每行23字。該影印本前有「上海涵芬樓景印金泰和晦明軒本」字樣,但此本並非晦明軒本,據岡西為人考證,認為是據成化本。
2.與【大觀本草】合編
這種合編本是將此書與【大觀本草】合編,而名為【新編類要圖註本草】,亦名為【圖經衍義本草】,卷首題「敕授大醫助教差充行在和劑辨驗藥材官許洪校正」,目次之首又題「桃溪儒醫劉信甫校正」。全書四十二卷,即是「沿明刊【政和證類本草】,而將其卷一衍為五卷,卷二目錄刪去,其余各卷,衍為四十二卷,並略及引文字句」,由此看來,此書實是【大觀本草】與【本草衍義】的節編本。由於書中並無許洪、劉信甫的序跋,故他們是否參與了此書的編撰還有疑問。這一版本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明正統【道藏】本,然而此本較宋元諸本節略尤多,藥名不分朱墨,且舛錯落漏甚多。尚誌鈞氏以為【道藏】本【圖經衍義本草】是明代書賈以營利為目的而刊刻的俗本劣本,並無可稱道之處[2]。
3.與【政和】、【大觀】合編
明代出現了一類將【政和本草】與【大觀本草】合並刊行的刻本,其中也保存了【本草衍義】的全部內容,名為【重刊經史證類大全本草】。全書三十一卷,是在【政和本草】的基礎上添入了艾晟序和元宗文書院的牌記。其主要版本有明萬歷五年尚義堂刊本,即王秋父子的宣郡重刊本,以及明萬歷二十八年、三十年籍山書院的兩次重刊本和清楊必達順治十四年補刻本。關於此書,柯逢時以為「王秋父子,實紊【大觀】、【政和】之舊,其書晚出,行世最多,任意增刪,紕繆極矣」[4]。可見此類刊本亦非佳作,也是明代書賈坊刻的俗本。
合刊本
合刊本是【本草衍義】早期的傳本形式,主要是附於【大觀本草】之後,相對獨立,但其並非真正的單行本,故另立一類。其主要版本有金貞祐二年嵩州夏氏刊本,名為【經史證類大全本草】,然已佚。以後有元大德宗文書院刊本、日文政六年(1823)丹波元胤影南宋慶元刊本,清宣統二年(1910)柯逢時武昌醫館校刻本。金貞祐年間刊本,據柯氏校記,曾藏於鐵琴銅劍樓,且「與元大德宗文書院本同」。據【奭宋樓藏書誌】雲:「每頁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小黑口」[3]。丹波氏的刊本,即是影日本楓山文庫的舊藏而成。
柯逢時的校刻本是以楊惺吾所藏元刊本為底本,以楊氏在日本所獲宋慶元本為校本,並參以明成化本,清陸心源刻本等精校而成,共出校記127條,其中目錄校記12條,正文校記115條。經過柯氏的校勘,糾正了書中文字錯誤,如目錄卷七「車前子」改為「車前」並校雲:「元作車前子,本書無子字,亦未及其子功用,今刪」,正文卷一「悶瞀」下註雲:「瞀,元作欽,此飲字誤也,與上文互易,據慶元、成化改」,正文卷十惡實條中「煮」字下註雲:「慶元作者,誤」。此外柯氏也考證了書中的一些的疑難問題,如卷八黃芪防風條中「許嗣宗」條下註引證了【舊唐書方技傳】、【新唐書方技傳】,並指明了寇氏引文的錯誤;卷十四龍腦條中「羅矩」條下註雲:「矩,元作短,據慶元改,按【大詔西域記】、【佛祖通載】並作矩」等等。經過柯氏的校勘,【本草衍義】才真正成為了一部本草學佳作,而得以廣為流傳,而柯氏的校刻本也成為此書最好的版本之一。此書後收入【武昌醫館叢書】中,近年亦有影印本刊行。
除以上所說的幾種傳本系統外,【本草衍義】一書的內容還散見於其他本草學著作中,如【寶慶本草折衷】中就保存了該書部份內容。
總之,【本草衍義】一書自宋宣和元年首刊後,在宋、金兩朝都有刊行,現存宋慶元元年刊本,南宋時就將此書與【大觀本草】合編,至金,張存惠將此書內容逐條散入【政和本草】中後,此書主要隨【政和本草】的流傳而流傳於世。至清末始有陸心源重刊本與柯逢時的校刻本出現,使該書得以單行流傳,而其中以柯氏校刻本尤為上乘,是不可多得的精校精刻本。(王熠 郭君雙)
參考文獻
[1]郭藹春.中國分省醫籍考,天津科技出版社1989;2275。
[2]尚誌鈞,等.歷代本草文獻精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241,238。
[3]丁福保.中國歷代醫藥書目,台北南天書局1979;454,238,455。
[4]寇宗奭.本草衍義,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157。
[5]顧廷龍校.藝風堂友朋書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11。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