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利用溫通止痛貼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效果如何?

2023-12-08養生

中醫很早之前就對人體肢體經絡疾病有著很深的認識,而膝部即是此類疾病好發部位,因各種致病因素的作用致使局部經脈不通而發病。

其實不難發現,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中醫類教材及古籍中從未出現,該病名是西醫學傳至中國而被逐漸套用,實際上中醫在極早便對該疾病進行詳細的闡述 ,並將其歸納致「痹癥」、「骨痹」、「鶴膝風」及「筋痹」等範疇。

對於該病最早的認識,在學術界普遍考究下認為是從【內經】始 ,對痹癥的辯證及發病的病因病機做出了精辟的闡述,是為風寒濕三邪夾雜而至痹。

同時此認識奠定了對於該病辯證論治的基礎 ,亦為現代中醫界普遍認同,即人體正氣欠缺之時,復染外邪即易導致「痹癥」的發生。

【濟生方】中曾表述,皆由體虛,受風寒濕而發痹,當人體正氣不足,便會在抵抗外邪侵入及驅邪外出功能上表現疲萎,外邪趁此之際彌留四肢關節 ,迫使迴圈受阻,氣血難以正常執行,便會出現關節、肌肉酸脹疼痛之感。

倘若癥狀日久, 因疼痛而減少患肢的活動便會導致肌肉萎縮,關節活動不利,如此惡性迴圈嚴重可演變成關節功能完全喪失。

此外,因各朝代醫家以其不同的學術思想及其當時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在前輩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使得他們對該病的認識稍顯迥異 ,如淤血致病論提出者清代王清任認為癖血阻塞是該病的主要病因,並創身痛逐癖湯。

清朝張璐則從五臟學說看待此病,認為膝痛與肝腎功能的虧損密切相關,感邪而發為骨痹,屬於「本虛標實」之病 ;認為在體虛外感寒濕後,因濕氣重著並粘滯,日久聚於關節而成痰,至骨則生贅,與癖相互影響造成病情難愈。

辯證分析

目前對「膝痹」的分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國內常參考「十二五」教材【中醫骨病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分型,總結歸納可認為有以下幾種類別及主癥。

肝腎虧虛型:腰膝酸軟欠力,癥狀累後加重,關節隱痛,舌紅苔少,脈沈細;寒濕痹阻型:膝關節酸痛,重著,痛見冷劇遇溫減,也可有腰身重痛之感,舌淡苔白脈沈或弦; 氣滯血癖型:膝關節及周圍肌肉刺痛,活動後疼痛減輕,休息後加重,舌質紫暗可見癖斑,脈沈澀。

陽虛寒凝型:關節酸楚疼痛,遇寒便重,遇熱便減,屈伸欠利,天氣變化時便重,並夜重晝輕,神疲,脈沈細緩;氣血虧虛型:面少華,欠寐而多夢,心悸並氣短,自汗或盜汗。 現代中醫學者亦有對膝骨性關節炎進行經筋辯證,認為其一種經筋疾病。

以膝關節周圍的六條經過的經筋來分型討論,類足太陽、足三陰、足少陽以及足陽明型4種「單一型」,將其組合即為復合型 ,根據102名KOA患者中病竈點出現在膝關節六條經筋的頻率的分析,得足陽明經筋型占比31.37%,在此分型標準下是臨床中最常見的證型。

中藥外用療法

中藥外用治療,顧名思義即將中藥透過蒸煮取汁、研末或制膏等方法制作成臨床所需的劑型,透過皮膚表面及相關腔道粘膜而進入人體發揮其預防或治療作用。 中藥外用的形式主要由以下幾種構成:貼敷、熏洗、塗擦、滴鼻、滴眼及納藥等。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對患者影響最大的便是膝關節腫痛、關節僵硬等癥狀,西醫對於該病的治療方式略顯單一 ,早期患者僅使用NSA藥物、糖皮質激素藥物或軟骨修復藥物等,晚期患者多建議手術治療。

而於中醫而言,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辯證後便可結合患者情況對證選擇不同的治療手段,有三大法: 內治、外治法、內外兼治。其中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療效最為確切的即為中藥外用治療。

目前在臨床上常見的的中藥外用治療手段有:貼膏外敷,使用陜西中醫藥附院自制的四生通絡貼膏聯合氨糖治療KOA患者30例 ,結果表明治療組與單純使用氨糖組患者相比,治療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出13.33%。

以鳳仙骨痛貼聯合膝物湯對KOA治療, 90.7%的總有效率明顯勝過安慰劑組患者,高出10.56%。

中藥熏洗,透過對中藥的浸泡及煎煮後,待水溫合適將患者膝關節放於藥液之中熏洗,對KOA患者以舒筋散熏洗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方式 ,一月後與對照組口服氨糖患者相比,治療組總有效率及膝關節功能好轉明顯更優。

中藥熏蒸,是為運用中藥蒸煮之蒸汽作用於治療部位,運用自擬中藥方熏蒸聯合治療儀治療肝腎虧損的KOA患者 ,在5周後與口服氨糖患者透過統計軟件比較,顯示聯合治療顯然更具優勢。

熱熨,將藥物浸泡加熱後取藥汁,待冷卻致皮膚可接受溫度熱敷於作用部位 ,使用其院內舒筋活絡湯濕熱熨敷於肝腎虧虛、痰癖交阻癥的KOA患者膝關節且與運動療法同用。

與單純運動療法對照組患者相比,熱熨聯合運動療法組在總有效率、緩解關節功能及疼痛方面明顯優於對照組; 4穴位貼敷,在選定穴位上貼敷調成糊狀之中藥,運用膝痹膏穴位貼敷於梁丘、鶴頂等穴位與外用通絡骨質寧膏共3周時間。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結果可得兩組的膝關節評分數據有統計學差異, 中藥離子匯入,其是現代醫學科技發展的產物,透過電流將藥物離子透過穴位匯入病竈。

透過對膝關節清理術後患者的研究中發現,使用中藥離子匯入治療後患者的工L-1等相關炎癥因子水平均出現降低,且功能恢復相較無中藥離子匯入的對照組明顯更有優勢。 以上所述五種中藥外用治療方法均在臨床各類中醫證型的KOA患者中取得不俗的治療效果。

中醫認為膝痹此病屬本虛標實,概以年老肝腎虛是其發病之本,外加感受風寒濕熱亦或是長期勞損等誘發此病,所以中醫對此病的治療前必先辨證之 ,根據患者不同證型,選擇不同方劑,甚至可達到專人專方,體現了中藥外用療法的針對性。

而中藥外用療法經中醫幾千年的發展已具備非常成熟的理論體系 ,其不同的劑型與使用方法使其該治療方式具有良好的創新型與前景性。

且對於中藥外用必先保證安全的指導思想從未淡化,在外用藥物制備的過程中對於存在安全隱患的藥物進行去其毒副取其用, 其次其外用於皮膚粘膜、腔道的部位相較內服直接進入體內的治療方式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更小更具安全性。

外用中藥可直接作用於病竈所身的部位,使藥物直達其處,藥力持續時間更長;大部份外用中藥制劑如本實驗觀察所用貼劑或膏劑等可提前制備 ,透過恰當的手段能使其長時間保存,大大減少醫務工作者的負擔。

該類中藥制劑價格相對便宜易為患者接受,且最重要的是其使用方便操作簡單,故基本上所有患者都可自我或家屬協助操作,大大地為患者減少了經濟與時間成本。 綜上之優勢,本臨床觀察選用溫通止痛貼治療寒濕痹阻型KOA,望能為中醫臨床治療KOA提供一個新方向。

溫通止痛貼的成方依據

溫通止痛貼是自制外用中藥貼劑,其藥物組有白芍、制草烏、制川烏、羲術、三棱、乾薑、土獲菩、威靈仙、徐長卿、制馬錢子、花椒以上藥物的組成 ,再經吾師王力教授根據其多年治療經驗歸納總結而成。

方中制川烏、制草烏合而為用,二者均為大溫之品,共起溫經止痛,祛風除濕之功;乾薑、花椒溫中散寒止痛,回陽通脈;威靈仙、徐長卿祛為風濕之要藥,並兼通絡止痛之效; 三棱、羲術為行氣血勁藥,可破血行氣,通絡止痛。

土獲菩可祛濕,通利關節;制馬錢子,通絡止痛,散結消腫; 白芍配伍川烏以止痛;Iln拍在方中雖為輔料,卻亦有治療功效,取其活血散癖之功。

全方藥物共孕溫中除濕散寒,行氣活血通絡之功,被廣泛運用於骨傷科痹痛的治療中 ,且取得明確的治療效,對於寒濕痹阻證患者可發揮散寒除濕,溫經通絡止痛的顯著作用。

溫通止痛貼組方藥物的藥理學分析

川烏,味辛、苦,性溫,歷來以其大毒之藥性為眾之所知 ,【神農本草經】將其列作下品,但因其祛風除濕及強止痛作用仍為廣大醫家所用。

現代藥理學研究: 川烏中烏頭堿型生物堿,烏頭堿、次烏頭堿等是其主要作用成分,有明顯保護血管、鎮痛抗炎、抗腫瘤及局部麻醉等作用,目前廣泛套用於臨床風寒濕痹,關節痛等。

草烏,味辛、苦,性溫,同川烏一樣具大毒之藥性, 【和劑局方】中有描述其與川烏、乳香、地龍同用治療寒濕癖血所致筋脈攣痛及關節屈伸不利。

現代藥理研究: 該藥物大體之同川烏,因所含的烏頭堿型生物堿,為之亦藏鎮痛抗炎、解熱、抗腫瘤等用,在臨床關節炎、腰腿痛及癌癥疼痛中均有運用。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與川烏相配伍,是風濕痹證中常用藥對,川烏的鎮痛抗炎作用能因得此藥而增強。

現代藥理研究: 白芍主成分為芍藥普等,其具有抗炎、調免疫、鎮痛、護肝及改善骨關節炎等作用。 威靈仙,味辛、鹹,性溫,其祛風濕、通經絡之功是其廣泛運用於風濕頑痹、筋骨拘攣等病癥,是骨傷科常用藥。

現代藥理學研究 :威靈仙主要成分味白頭翁素、皂普類及生物堿類,具有保護軟骨,抗炎鎮痛、護肝利膽、抗菌、降糖等作用,透過外敷威靈仙藥液得相關研究發現 ,威靈仙藥液可緩解膝關節軟骨的破環程度,改善軟骨軟化現象,故該藥亦被用於骨關節炎的治療中。

徐長卿,味辛,性溫,臨床常與威靈仙等配伍,亦增強止痛祛風除濕之功效。 現代藥理學研究:徐長卿主要成分為揮發油類(含80余種)、體類及多糖,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鎮痛解痙等多種作用,臨床多套用於多種原因引起的疼痛。

乾薑,味辛,性熱,是常用的藥食同源中藥,具有較強的溫中散寒之作用。現代藥理研究:含有3%左右揮發油及姜辣素類成分, 具有抗炎抑菌、解熱鎮痛、及對心血管與消化系統作用等,有相關透過大鼠研究乾薑水提物,證實了其含解熱、鎮痛作用。

花椒,味辛,性溫,名方大建中湯以其為君藥取溫中止痛之功 ,溫通止痛貼中與乾薑配伍加強溫中散寒止痛之功效。

現代藥理學:主要成分為0.7%-9%揮發油,生物堿類、香豆素之類,具抗炎鎮痛、抗病原微生物及殺蟲、抗癌、局麻及對心血管與消化系統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青椒水提液鎮痛更明顯,且花椒揮發油在緩解腰扭傷及關節炎疼痛有明顯療效。

三棱、味辛、苦,性平,被稱為「血中氣藥」, 賴其強破血行氣在中醫臨床常用於痛經、跌打腫痛等疾病的治療。

現代藥理研究:主要成分以揮發油、黃酮類為主,具有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茹度、抗炎鎮痛等效果,羲術,味辛、苦,性溫,被稱為「氣中血藥」 ,與藥對三棱二者相配伍相用可益其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用。

琥珀,味甘性平,以鎮靜安神、活血散癖止痛、利尿通淋見長,在現代藥理研究中表明:樹脂與揮發油是其主要成分,具有鎮痛作用,故臨床常用於婦科急性痛癥,亦可用於泌尿系及心臟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