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讀醫案,求思辨】專欄:中風與氣中相近,探究其病機則千差萬別

2024-06-25養生

專欄意義


在浩瀚的中醫體系中,醫案是寶貴的經驗傳承和學習資料。本專欄【讀醫案,求思辨】旨在深入剖析各類醫案,探尋其中蘊含的醫學道理和思辨精神,以期為後學者提供啟示,共同推動中醫的發展。

今天更新第四期。

醫案原文

我們來先看醫案原文:

河州佃戶宗。是年七十三。因赴佛會於大阪婿家信宿。早飯後。忽爾卒倒。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身冷。脈沈滑。急請予診。便以蘇合香丸。薑汁調灌之。稍醒而能飲藥。時見一婦手捧煎成湯藥將使飲之。予問婿曰何物也。曰乃某醫使服三生飲也。予急止之雲。此乃七情氣逆。且因食滯而然。不可妄用急劑以伐無過矣。病者於今人事醒矣。藥能啜矣。藥病投機。可立待其痊矣。

為其生平居鄉。不以酒為漿。不以妄為常。守己樂業。安分養性。故年雖七十。比市井放肆之徒。猶未艾也。何必浪投急劑乎。婿曰。是何病耶。予曰憑脈與癥。乃似中氣。而實食滯也。夫中氣癥。大略與中風。亦自難辨矣。

法曰。風中身溫。氣中身冷。風中多痰涎。氣中無痰涎。風中多有汗。氣中則無汗。風中脈浮。氣中脈沈。又曰以氣藥治風則或可。以風藥治氣則不可也。今夫不論氣中食中。一藥雙治也。將藿香正氣散。去白芷。加香附。每一貼重五分。生薑一分。水一鍾半。煎八分。作數次服之。何如。婿曰。唯命是從。予撮與服至五貼。諸癥平復。改用錢氏異功散收功。

撮藥時。一僧醫常德寺者。見其藥之小貼。問曰。世醫有議先生之藥一貼大則五錢。小則二錢。與今醫之藥。大小懸隔矣。今此老人。重病小劑。只得五分許者。莫非致疑病候而然乎。

予曰。窘哉問也。凡人少壯老其氣有弱壯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蓋少火生氣。壯火散氣。況於衰火乎。故治法亦當分三等。其少壯老之人。皆當別處也。示從容論亦曰。夫年長則求之於府。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藏雲雲。此亦分少壯長三等求治之治也。子既是醫。何不知乎此。而與世醫唯疑議乎藥哉。常德曰。某甲今日知成醫之道矣。予曰何也。對曰。熟讀內經。暗記本草而已。

予曰賢者易言。良馬易禦。子之謂也。 ( 註:為保留原醫案的全貌,故文字未作轉換

我照例來進行一下大概的表述:

河州的佃戶宗,這一年七十三歲。因為去大阪女婿家參加佛會,住了兩宿。早飯過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身體發冷,脈沈滑。急忙請我來診斷,我便用蘇合香丸,加姜汁調和後灌服。他稍微清醒後便能服藥了。這時看到一個婦女手捧煎好的湯藥準備給他服用。我問女婿這是什麽藥,他說是某醫生讓他服用的三生飲。我急忙阻止說:「這是因七情氣逆,加上飲食停滯導致的,不能亂用峻猛的藥物去傷害無辜的身體。」病人現在已經清醒了,能夠喝藥了,藥物對癥,可以很快痊愈。

因為他平時在鄉下居住,不喝酒,不放縱,安分守業,修身養性,所以雖然已經七十歲了,但比起市井中放縱無度的人來,還算年輕力壯。何必亂用峻猛的藥物呢?女婿問:「這是什麽病?」我說:「根據脈象和癥狀,看似是中氣,實際上是飲食停滯。中氣的癥狀,大致與中風相似,也很難辨別。

醫書上說:中風身體溫暖,中氣身體發冷;中風多痰涎,中氣無痰涎;中風多出汗,中氣則無汗;中風脈浮,中氣脈沈。又說用治氣的藥治療風病或特許以,但用治風的藥治療氣病卻不行。現在不管是中氣還是食積,都可以用一種藥雙治。」於是,我開了一劑藿香正氣散,去掉白芷,加上香附,每一劑藥重五分,生姜一分,水一盞半,煎到八分,分幾次服用。女婿說:「一切聽從您的安排。」我給他服了五劑藥,各種癥狀都平復了,然後改用錢乙的異功散來鞏固療效。

在抓藥的時候,一個來自常德寺的僧醫看到我的藥劑量很小,便問道:「世上的醫生都議論說,先生的藥一劑大的有五錢,小的有二錢,和現在的醫生的藥劑量相差懸殊。現在這個老人病得這麽重,藥劑卻這麽小,只有五分左右,莫非是因為對病情有所懷疑才這樣做的嗎?」我說:「你問的問題很難回答啊。

人從年少到壯年再到老年,他們的氣有弱、壯、衰三種狀態。所以岐伯說:‘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因為少火能使氣生長,壯火會使氣衰敗,更何況是衰火呢?所以治療的方法也應當分為三等,年少、壯年、老年的人都應當區別對待。【示從容論】也說:‘年長的人要從腑著手治療,年少的人要從經著手治療,壯年的人要從臟著手治療。’這也是根據年少、壯年、年長三種情況來分別施治的方法。你既然是醫生,怎麽連這些都不知道,而只和世上的醫生一樣去懷疑藥的劑量呢?」

常德說:「我今天才真正知道了成為醫生的道理。」我問:「為什麽呢?」他回答說:「熟讀【內經】,熟記【本草】罷了。」

我說:「說的好啊,好馬容易駕馭,說的就是你這種情況。」

醫案解讀

我們來細致的剝解這篇醫案。

首先,我們來看病情

患者老年男性,七十三歲,因參加佛會後突然昏倒,出現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身體發冷、脈沈滑的癥狀。這些癥狀首先提示患者可能出現了 中風或類似中風 急性 狀況。

再看醫者的辨證思路

醫者首先透過細致的觀察和診斷,判斷患者並非真正的中風,而是由於 七情氣逆和飲食停滯 所導致的癥狀。這種辨證思路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原則,即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和體質來制定治療方案。醫者還註意到患者平時的生活習慣良好,因此認為其體質相對較好,這有助於準確判斷病情和預後。

這裏有了一個為什麽?醫者在醫案中,就此給出了答案。即:

法曰。 風中身溫。氣中身冷。風中多痰涎。氣中無痰涎。風中多有汗。氣中則無汗。風中脈浮。氣中脈沈。

這裏,我們不作專門的解釋,我們放到後面醫理分析部份在作詳細說明。

蘇合香

再來看醫者的用藥思路

初始使用 蘇合香丸加姜汁 灌服,這是一種開竅醒神的方法,適用於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患者。隨後,醫者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了治療方案,采用了 藿香正氣散去白芷加香附 的方劑,這一方劑既能調和氣機,又能消食化滯,體現了中醫「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靈活性。最後,改用錢乙的 異功散 來鞏固療效,這是一種溫和的調理方劑,有助於患者恢復正氣,防止病情反復。

下面,我們重點的來說一下醫案中涉及的幾個方劑:

蘇合香丸

蘇合香丸出自唐代【玄宗開元廣濟方】,原名吃力伽丸,也叫白朮丸,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將其改名為蘇合香丸。 蘇 合香丸由 蘇合香、龍腦、麝香、安息香、青木香、香附、白檀香、丁香、沈香、蓽茇、熏陸香、白朮、訶黎勒(煨)、朱砂、烏犀屑 等藥組成。據古籍記載,以上藥共研細末,用安息香膏並煉白蜜和劑為丸,每丸如梧桐子大小,取井華水(早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泉水)化服四丸;大人、小兒可服一丸,溫酒化服亦可,空腹服之。

【本經逢原】記載:「蘇合香,聚諸香之氣而成,能透諸竅臟,辟一切不正之氣,凡痰積氣厥,必先以此開導,治痰以理氣為本也。」本醫案就是取其行氣開竅之功用。

藿香

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 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朮、陳皮、厚樸、桔梗、炙甘草 。原書主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並宜治之。」

在此醫案中,使用藿香正氣散去白芷加香附的調整,是基於對患者具體病情的考慮。

藿香正氣散原本是一種治療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的經典方劑。它能夠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對於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等癥狀有明顯療效。

白芷 具有辛溫發散的作用,通常用於幫助解表散寒。然而,在此特定情況下,可能考慮到患者的某些具體癥狀,如氣逆或食滯,需要更加專註於理氣和消食。 香附 則具有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調經止痛的功效。它在此處被加入可能是為了加強方劑對氣機的調理作用,特別是當患者有氣機不暢或情緒因素導致的身體不適時。

異功散

異功散,別名叫五味異功散。方劑主要功效為 益氣補中,理氣健脾 ,處方出自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其組成是:人參(去蘆)、炙甘草、茯苓、白朮、陳皮各等份。上藥制為細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2個,同煎至100毫升,飯前溫服。亦可取飲片直接用水煎服。

本方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陳皮,意在 行氣化滯,醒脾助運 ,有補而不滯的優點。適合於脾虛氣滯,稍服補藥即感腹脹食少而「虛不受補」的人。尤其常用於小兒消化不良屬脾虛氣滯者。觀此醫案,用此方劑鞏固,實在是可見醫者的用心良苦。

陳皮

醫理分析

如果從醫理的角度來分析的話,我覺得最好還是從原文中找到靈感。我羅列了此醫案中涉及到的幾個點,供大家討論。當然,我更希望大家能多多補充:

  1. 「風中身溫,氣中身冷」 :這句話出自【金匱要略】,意思是中風時身體溫暖,而中氣(即氣機逆亂)時身體發冷。此醫案中描述,患者身體發冷,符合「氣中」的特點,因此醫者判斷其並非真正的中風。
  2. 風中多痰涎,氣中無痰涎 :「風中多痰涎」指的是感受風邪時,體內津液運化失常,容易產生痰涎。這在中醫理論中,與風邪導致的水液代謝障礙有關。「 氣中無痰涎 」則指的是在氣虛或氣機不暢的情況下,體內津液不足或運化無力,因此不產生多余的痰涎。
  3. 風中多有汗,氣中則無汗 :「風中多有汗」指的是感受風邪時,身體容易出現汗出的情況。這可能與風邪導致的衛表不固、腠理開泄有關。「氣中則無汗」指的是在氣虛的情況下,身體不容易出汗。這可能是因為氣虛導致體表衛氣不足,毛孔開闔失常,從而無汗。
  4. 風中脈浮,氣中脈沈 :「風中脈浮」指的是感受風邪時,脈象表現為浮脈。浮脈通常表示病邪在表,與外感風邪的病理特點相符。「氣中脈沈」則指的是在氣虛或氣機不暢時,脈象表現為沈脈。沈脈通常表示病邪在裏或正氣不足,與氣虛的病理特點相符。
  5. 「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 :這句話出自【黃帝內經·素問】,意思是適當的火(即陽氣)可以使人體氣機旺盛,而過度的火則會使氣機衰敗。在此醫案中,醫者參照這句話來解釋為何藥劑量要適中,不能過大。患者的氣已經處於衰弱狀態,因此不能用大劑量的藥物來進一步耗散其氣。

岐伯

思辨心得

我們學習醫案, 重在思考,重在學神 ,不可把精力全部放在方劑的運用選擇上。以下是我學習此醫案的幾點心得,歡迎大家能給於補充。

1.要學會細致觀察與精確診斷: 原文描述:「 早飯後。忽爾卒倒。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身冷。脈沈滑。 」醫者透過細致觀察患者的癥狀,如牙關緊急、身體發冷和脈沈滑等,進行了精確的診斷。這啟示我們,在醫學實踐中,必須註重對患者癥狀的細致觀察,這是進行精確診斷的基礎。

2.處處踐行辨證論治的思想 :原文中醫者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判斷其 並非中風而是由於氣逆和食滯所致 ,並據此制定了相應的治療方案。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即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個體化的治療。

3.遣方用藥要有醫理支撐為好: 原文中醫者參照了「 風中身溫,氣中身冷 」等經典醫理來輔助診斷,並向患者家屬解釋了用藥的思路。這顯示了經典醫理在臨證中的指導作用和重要性。醫者需熟知經典,才能更準確地套用於實際治療。這裏面還有一個問題, 就是古時的中醫會把病機分析的很透徹,然後讓患者或者患者家屬來選擇是否采用他的方法,我覺得這一點更值得我們當下的中醫醫者反思。固然門診時間緊張,但是我們能把病機和醫理說清楚,還是有必要的,最起碼是對自己能力水平的檢驗,更是讓患者或者患者家屬信服的基礎。

4.靈活與審慎的用藥策略 :原文描述醫者初以蘇合香丸急救,後根據病情調整方劑,最後以溫和的調理方劑鞏固療效。這體現了在治療過程中,醫者需要根據病情 變化靈活調整用藥 ,並始終保持 審慎 的態度。

5.醫德與患者關懷 :從原文中可以看出,醫者不僅關註患者的病情,還詢問其生活習慣,並給予細致的醫囑。這彰顯了醫者的高尚醫德和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更提示我們在醫療實踐中應同樣註重患者的整體情況把握。

6.持續學習與專業成長 :原文中醫者與常德僧醫的對話, 某甲今日知成醫之道矣。予曰何也。對曰。熟讀內經。暗記本草而已。 展現了醫者對自身專業知識的自信和對經典醫理的深刻理解。這啟示我們,作為醫者,應不斷學習,深化對醫學知識的理解,以實作個人的專業成長。

好,本期就分享到這裏,謝謝大家的關註!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側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責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淒愴,勿避艱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