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提醒:睡前看手機不是睡眠問題兇手 ,在床增至手機才是最大原因

2024-10-12養生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習慣:晚上睡覺前,拿起手機刷一會兒新聞、社交媒體或影片,認為這是輕松結束一天的方式。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無法入睡、難以進入深度睡眠的困擾,甚至長此以往出現了失眠的癥狀。很多人會將問題簡單歸結為「睡前看手機」這一行為。實質上,對睡眠質素產生切實影響的關鍵因素,並非僅僅是手機本身,而是「手機被帶上了床鋪」。

睡眠質素下滑的根源,是否僅僅歸結於手機因素,這確實是值得深思的疑問。

在探討手機對睡眠的影響時,我們需要區分兩個概念:睡前使用手機和床上使用手機。前者指的是人們在即將入睡時,短暫地瀏覽手機;後者則是習慣性地將手機當作床上伴侶。這種行為容易導致無意識的時間延長,比如躺在床上「再刷五分鐘」結果變成了幾個小時,導致睡眠延遲、睡眠時間縮短。研究表明,長時間在床上使用手機,會擾亂人體內的生物鐘,使入睡時間推遲,進而降低整體睡眠質素。

藍光並非唯一元兇,行為模式改變才是關鍵

談及手機對睡眠產生的效應,多數人腦海中會浮現出手機螢幕釋放的藍紫色光芒。藍光確實可以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延緩人們的困意,從而使入睡困難。很多最新研究發現,藍光並不是唯一的罪魁禍首。真正讓人失眠的,是長期在床上使用手機所導致的行為習慣的改變。

當我們習慣在床上使用手機,床這個本應與睡眠聯系的空間,變成了娛樂、工作和社交的場所。這種多功能的使用讓大腦混淆了床的用途,不再將它與「休息」聯系在一起。於是,即使放下了手機,人們的身體和大腦依然保持活躍狀態,難以放松下來。

習慣改變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大腦是一部精密的儀器,它會根據日常的行為模式進行適應和調整。當床上不再僅僅是用來睡覺的地方,而成為一個「手機互動場」,大腦就會形成這樣的認知:上床不等於休息。於是,每次躺在床上,身體反而變得更加清醒。這種條件反射會長期幹擾入睡過程,導致睡眠的啟動更加困難。

手機使用涉及大量的資訊處理,尤其是社交媒體、新聞等內容,這些資訊刺激會啟用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讓人感到興奮。即便我們意識到該關手機了,內心依然可能殘留興奮感,使大腦難以進入真正的休息狀態。

長期睡眠不足的危害:不僅是精神疲勞

短期內,熬夜和睡眠不足帶來的影響可能僅限於疲勞、專註力下降、情緒波動等表現。但如果這種情況長期持續,後果可能會更加嚴重。研究表明,長期的睡眠不足與一系列慢性疾病密切相關,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尤其是在床上使用手機,容易形成一種「慢性熬夜」的習慣,即便睡眠時間延長,也無法彌補質素不足的損失。

如何擺脫「手機床伴」現象?

那麽,如何打破這種惡性迴圈?下面幾個策略或許能幫助改善床上手機使用的習慣:

1. 設定明確的床上規則:讓床重新回歸它的本質功能——睡覺。可以嘗試在上床前的30分鐘或1小時,設定一個「無手機時段」,盡量不將手機帶入床鋪。

2. 為手機充電另找地方:將手機放在床頭櫃或者其他房間裏充電,避免放在枕邊,減少隨手拿起的沖動。

3. 養成睡前替代行為:可以透過讀書、聽舒緩的音樂等方式,替代睡前刷手機的習慣,讓大腦在入睡前逐漸放松,而不是被手機刺激。

4. 合理安排白天的手機使用時間:如果白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已經很多,晚上減少使用手機的需求也會自然下降。

睡眠問題背後,科技器材的「入侵」不容忽視

盡管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無處不在的時代,手機、平板、筆記電腦等器材逐漸占據了日常的各個角落,但它們也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習慣和健康。將手機逐出床鋪,不僅是改善睡眠質素的關鍵一步,更是在為身體的長期健康打下基礎。

睡前看手機或許是影響睡眠的因素之一,但當手機變成「床上常客」時,才真正動搖了我們的睡眠根基。透過合理的自我調控,重新樹立床與睡眠的聯系,你或許能夠擺脫睡眠困擾,擁有更高質素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