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電影為什麽越來越難看了?

2024-02-07推薦

(這篇題目很大,所以內容很扯。就像它的封面,其實是個玩笑。總之,你別當真便是)

老馬的【花月殺手】實在太長了,看的人昏昏欲睡。

不能說電影不好,就是沒意思。

又是印第安人、又是種族謀殺、又是女性主義、又是白男反思、又是......反正又是【消失的她】——豪華升級版:【消失的她們】吧。

以上玩笑不等於我對這片兒的客觀評價,我是說:它給我的主觀感受就是這麽沒意思而已。

因為沒意思,所以麻木;因為麻木,所以無意深究。

不過我想到了些別的......

譬如小李子飾演的這位秉持「平庸之惡」的殺妻者(「平庸」到了他都不願承認他在殺妻),跟26年前「你跳我也跳」的Jack放在一起看,就更沒意思了。

一個是:

一個是:

看看,同一個演員,這角色差哪去了?......

「人」是多麽容易為歲月改變呵。

這麽一說,瞬間木有意思了吧......有木有!

或許你想:咳......這明明是不同時代的兩部電影,拿卡神的商業片和老馬的藝術片比,合適麽?這麽多愁善感的無端聯想,不好。

——甭管無不無端,就問你這種聯想是不是特「沒意思」?雖然跟電影沒什麽關系。

這大概就是人生吧。

迄今為止,依然有很多人覺得【鐵達尼號】當年的大獲成功不可思議:同樣是拍水,明明凱文·科斯端拿的【未來水世界】剛剛賠的底褲都不剩,怎麽這麽個「窮小子愛上富家女」的傻B片子卻能乘風破浪、高歌猛進,在全球範圍內收割一茬又一茬呢?

回過頭來看:【未來水世界】真不是爛片,其不乏凱文·科斯端拿一貫的作者性,且「全球暖化」這一視角還很有前瞻性。反而是【鐵達尼號】這麽個「鳳凰男攀高枝兒」的故事估計該被「口誅筆伐」了。一段土掉渣的愛情悲劇+頂級工業技術包裝下的沈船奇觀,你告訴我:這片兒還有啥?

嗯,席琳·迪翁的天籟之音。

莫說什麽思想性、藝術性,單憑這個題材:100多年前的沈船事故,跟當下時局和熱點話題毫無關系——

擱今天能「引領潮流」?門兒都沒有。

貽笑大方還差不多。畢竟,這是個嘲諷愛情的年代(想想【消失的她】或【芭比】)。

那它當年風靡全球到底怎麽回事?

原因很簡單: 它真的很傻B啊!

——它展現大難臨頭之際人性的真、善、美,外加一段雖然很假、但金馬倫就是當真來拍、並真誠希望觀眾把它當真的愛情(結果觀眾也真當真了),輔之以當時最頂尖的特效加持,這事兒就這麽成了。

話說到這兒,可以回答本文那個不負責任的標題了:

電影為什麽越來越難看了?

因為電影和人一樣,都老了。

它失去了曾經的簡單和純粹。現在的它,總有太多意見要抒發、太多想法要表達,像老人一樣絮絮叨叨。

不信?覺得這話太想當然?

那好,請開啟豆瓣250,看看前20名。

1到10名:除了剛提到的【鐵達尼號】,還有【肖申克的救贖】、【霸王別姬】、【阿甘正傳】、【這個殺手不太冷】、【千與千尋】、【美麗人生】、【星際穿越】、【盜夢空間】、【辛德勒的名單】。

——這裏面除了【盜夢空間】靠燒腦創意、【辛德勒的名單】憑歷史反思勝出外,哪部電影的故事不純粹?尤其是傳遞的情感和它們的主人公——你最好一個接一個地回憶下。

這些被永遠銘記的主角,都那麽純粹、那麽執著,那麽一根筋地活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再看11到20名,一樣的:【楚門的世界】、【忠犬八公的故事】、【海上鋼琴師】、【三傻大鬧寶萊塢】、【放牛班的春天】、【機器人總動員】、【瘋狂動物城】、【無間道】、【控方證人】、【大話西遊】。

這裏除了【無間道】和【控方證人】比較「另類」外」,其余都純粹的像是童話,或者就是童話。

我並不認為這些電影真擔得起「影史前20」的頭銜,但最大多數給出的選擇就是這樣。

一個淺顯又易被忽視的道理是:人只會被簡單純粹打動,而不是復雜深刻。年齡越大、越是如此。

張桂梅和高耀潔為什麽成為千萬人為之落淚的英雄?

【教父】就很深刻、很有思想性,世界觀也夠「黑」,「所以」就從前兩名一路跌出二十開外了吧......這是我的猜測。

沒辦法,大多數人看電影,就是這麽「俗」。

啥叫俗?我舉【鐵達尼號】第一個和最後一個鏡頭,你要是忘了,提醒一下:

就這畫面,非把如今的影評人氣倒不可:這就是席卷11項奧斯卡獎電影的鏡頭設計?第一個做成舊菲林的模樣,最後一個「王子和公主幸福地擁吻在一起」,後頭還一堆人鼓掌,這都啥玩意兒......

可是,當年怎麽就那麽感動呢......就像這組「平平無奇」的正反打:

再看【花月殺手】第一個和最後一個鏡頭:

嗯,這才叫大師、才叫藝術,才叫鏡頭語言!對不對?——我可沒諷刺,這就是「有意義的鏡頭」、就是需要你沈浸式欣賞。

可就是欣賞不動、就是讓人哈欠連天。嗚呼奈何。

若說三小時長了,那十歲小朋友正是患多動癥的時候吧,二十幾年前我在電影院看【鐵達尼號】,目瞪口呆,一動沒動。

哪怕後來租碟看【未來水世界】、【與狼共舞】、【第六感生死緣】、【天國王朝】......或一些很老的電影:【賓虛】、【十誡】、【阿拉伯的勞倫斯】......這些片子通通三四個小時,我也不嫌長。

【花月殺手】的長度擱在影史不算啥

怎麽回事?

那會兒電影正年輕、我也年輕。

說到這,怕是有影迷想插嘴了:你扯了半天,光祭出個「純粹說」不夠啊,你說電影老了,煩請你拿出證據來!

我給兩個「證據」:

一是電影越來越自戀,只有老人才會這樣。 全世界的電影、電影人都在「致青春」:

斯皮爾伯格的【造夢之家】、達米安·查澤雷的【巴比倫】、昆汀·塔倫蒂諾的【好萊塢往事】不約而同聚焦影史,也就是電影的青春歲月......

還有:

伍迪·艾倫在【裏夫金的電影節】將影史經典致敬個遍、【瞬息全宇宙】同樣對經典電影進行戲仿挪用、保羅·索倫蒂諾透過【上帝之手】描繪功成名就的電影人鄉愁、【曬後假日】用私人影像撿拾記憶碎片、【攝影機不要停!】展示一部電影的誕生(也就是所謂的「自反」)......

以上當然都是好片子。就是看多了沒意思。

第二個「證據」是:電影越拍越「小」。

從前的電影,威力能大到這種程度——引領社會思潮甚至促使社會變革。

就不提什麽意大利新現實、法國新浪潮,想想十幾年前的【熔爐】(豆瓣21):一部電影頒布一條法律。

如今是:有什麽思潮,才會有什麽電影。甚至是先有概念,再在這個概念下做電影。

翻來覆去的「概念」也就那麽幾個: 女性的、同性的、平權的、種族的、難民的、階層傾軋的、弱勢群體的、原生家庭的 ......

且看近幾年的「三大」,與女性主義相關的最佳有:

【墜樓死亡的剖析】(2023康城金棕櫚)

【鈦】(2021康城金棕櫚)

【倒黴性愛,發狂黃片】(2021柏林金熊)

【可憐的東西】(2023威尼斯金獅)

【所有的美麗與血淚】(2022威尼斯金獅)

【正發生】(2021威尼斯金獅)

......

這是拿獎的,沒拿的更多。【女人的碎片】啦,【女人們的談話】啦,一抓一大把。

我對女性主義沒有意見,可也不至於這個密度吧。

此情此景,讓我恨不得發出「川普之問」(針對【寄生蟲】的吐槽):新時代的【亂世佳人】在哪裏?

同理:【羅馬假日】在哪裏?【音樂之聲】在哪裏?【廊橋遺夢】在哪裏?

還是說:這年頭,「這一套」沒人信了?

除了女權,拿剛說的其它「概念」去套近些年的熱門電影,一樣的。

譬如「原生家庭」:如今沈溺於家裏那點兒破事兒是行業焦點和大眾痛點(電影就小到這個程度),看看以下兩部電影,一部奧斯卡最佳、一部老少鹹宜的動畫片,凸顯「只有家人是倚靠」的高潮部份的運鏡都差不多......

不是我小看家庭,【金色池塘】也是家庭片——可它的內涵遠遠大於家庭,你就不會將它視為「原生家庭」這一概念的產物。我說了,那會兒不興這個,都是電影引發話題而不是話題催生電影。

從理論出發或概念先行,也是老了的標誌。

或者又有影迷想發言了:

原來你講了半天,不是在說電影,是說人啊。

可是,時代的大勢所趨普通人能有什麽辦法?至於影迷心性的變化,那也無可奈何。人生可不就這樣麽,在成為一個影迷的路上才是最快樂的。因為沒見過市面,所以如饑似渴:什麽老塔、費利尼、褒曼(都死了);戈達爾、特呂弗、安東尼奧尼(都死了);黑澤明、庫布歷克、基耶斯洛夫斯基(都死了)......

一路看到今天,「什麽都見過了」,再看現在這些,哪怕是馬丁·斯科塞斯、雷德利·史葛,可不就「沒意思」了麽。何況,他們都80多歲了......且看且珍惜吧。你還要啥「意思」?

我完全同意。

不過,我就是對影迷的前進演化路徑和人的這種處境不滿,不行麽?

——雖然,這就是個玩笑。你別當真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