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劉表有3員大將:曹孫劉各搶一位,劉搶的最厲害,孔明也忌憚三分

2024-06-18推薦

前言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英雄豪傑,每一位都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傳奇。而在三國時代的風雲變幻中,劉表作為一方諸侯,手下擁有三員大將,曹、孫、劉三家競相搶奪,然而,最終被劉家搶到的那位將領,卻以其無與倫比的威名,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更為驚人的是,連以智謀著稱的諸葛亮,也對此事心生忌憚。這個傳奇故事不僅見證了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更折射出智者在亂世中的思考與戰略抉擇。

一個文化綠洲的誕生

建安初年,天下大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專權暴虐,惹怒了各地諸侯。在這股反董洪流中,荊州牧王叡命喪江東孫堅之手,標誌著這片重鎮進入新的爭奪階段。面對荊州這塊重要的戰略要地,董卓自然不能放任自流。他決定派遣幹將劉表前去平定荊州。

劉表單槍匹馬入宜城,只憑一人一騎,未帶任何隨從,便深入虎穴。這看似孤註一擲的做法,實則是出於他對自身身份的自信。劉表深知,僅憑自己"劉氏"皇親國戚的身份以及那一紙任命書,便足以得到荊州大家族的幫助。果不其然,劉表與蒯良、蒯越及蔡瑁等人合作,設宴誘殺了五十五個宗賊首領,一舉穩定了荊州局勢。

平亂之後,劉表著手營造一處文化綠洲。他設立太學府,收留顛沛流離的士人,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這些遊子提供了一處安身立命之所。一時間,荊州成為思想和學術的中心,吸引了一批才華橫溢之輩。其中就包括後來的"臥龍"劉備和"鳳雛"諸葛亮。

這些人中,有的是為尋求一個能夠安心鉆研學術的環境而來,有的則懷揣著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正是這批人才的存在,使得荊州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成為了一個異常珍貴且文化繁榮的安寧之地。

一場人才爭奪戰

然而,好景不長。建安十三年,劉表病逝,其子劉琮繼位後很快向曹操投降,荊州落入曹魏之手。這標誌著劉表家族對荊州近二十年的統治正式結束。而此時,一場"人才爭奪戰"也在悄無聲息地拉開帷幕。

早在7年前,即建安六年,劉備便投靠於劉表麾下。據【魏書】記載,劉表在病危之際,曾一度想將荊州托付給劉備,但後者並沒有立即接受。劉備的心中充滿了矛盾與掙紮,他不願意在劉表生命的最後時刻,做出任何可能被視為趁虛而入的行為。這種對恩人的忠誠,正是劉備贏得劉表器重的原因。

曹操得荊州後,劉備只能西逃,而至於荊州的那些有誌、有才之士,有的投降曹操,有的則流向了其他勢力。在這場人才大遷徙中,劉表手下三員大將文聘、魏延和甘寧各自選擇了不同的歸屬,直接影響了三國時期後來的勢力對峙。

文聘歸降曹操

文聘出身荊州北部的南陽郡,不過他的家世背景在史料中並未找到記載。當時,荊州最大的望族,乃是南郡的蒯越、蔡瑁,文聘自然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盡管如此,文聘還是憑借著自己在地方上的小有名氣,讓劉表這位荊州牧投以關註的目光。他看中了文聘的潛質,給予他兵馬,試圖將他培養成為將帥之才。

對文聘而言,劉表不僅是他的領主,更是他的恩人。文聘對劉表的忠誠,源於對恩人的感激之情,這份忠誠高於一般的從屬關系。正是出於這份忠誠,在劉琮投降曹操之後,文聘雖然一度想固守漢水等待受罪,但最終還是拜見了曹操。

當曹操問及文聘為何來遲時,文聘流著淚回答道:"劉荊州雖然過世,但我原本是希望固守漢水以守護荊州,這樣我活著對得起孤兒幼主,死了也不會愧對地下舊主。"文聘這番話,不僅表達了他對劉表的感念,更表明了自己對於投降的內心反對。

然而,我們都知道,曹操向來最敬佩忠義之士。看到文聘哽咽流淚,曹操自己也被打動,於是決定厚禮款待文聘,並任命他追擊劉備。就這樣,文聘來到曹操陣中,開啟了第二段軍教生涯。

魏延投奔蜀漢

劉備被封為"漢中王"時,面對漢中這西蜀的重鎮,急需一位能人守護。就在他準備回成都之際,劉備宣布魏延晉升三級,擔任漢中太守,這一決定著實令人出乎意料。

魏延在漢中的八年,是蜀漢最為危難的歲月。關羽失荊州,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蜀漢國勢一度搖搖欲墜。然而,正是有了魏延的堅定守護,將曹魏的軍隊一次又一次地從漢中門前擊退,為諸葛亮後來北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惜好景不長,到了諸葛亮五次北伐期間,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直未被采納,反映了與諸葛亮在戰略選擇上的不同,也昭示了兩人性格上的巨大差異。一個謹慎縝密,一個膽大冒險,註定難以兩全其美。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魏延對孔明撤軍遺令的不滿和對"死對頭"楊儀的強烈反感,引爆了內部矛盾。在這場沖突中,魏延最終悲劇收場,被自己的同袍所殺,一生可嘆。

據史料記載,諸葛亮在臨終前,曾召集心腹重臣前來部署安排,唯獨沒叫上魏延,且孔明還曾吩咐:倘若魏延不服從命令,完全可以棄之不管,但無論如何都要確保蜀軍安全撤離。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魏延是忌憚有加的,生怕他在自己離世後搗亂作祟。

甘寧東渡投靠東吳

與文聘、魏延不同,甘寧早年是一位橫行鄉裏的"地頭蛇",靠燒殺搶掠和奢靡生活著稱於鄉野之間。直到有一日,不知是何種原因,他竟對【諸子百家】的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沈浸其中,這是甘寧在人生中第一次體會到世態炎涼和人間疾苦。這一刻,他仿佛經歷了重生,立誌踏上新的征程,離開巴郡,去未知的遠方拯救天下蒼生。

起初,甘寧投靠劉表未果,隨著曹操占領荊州,他決定東渡,投靠孫權。從此,他的命運與東吳緊密相連。甘寧一生為東吳效力,參與了多次對抗曹魏的戰役,功勛卓著。

赤壁之戰,他隨周瑜大破曹操二十萬大軍;隨後又立刻趁勝攻打江陵,在吳軍久攻不下之際,是甘寧提出了巧妙的計策,即繞道奪取夷陵,最終迫使曹仁北撤。

213年濡須之戰,甘寧以百騎突襲曹軍大營,斬殺敵將,壯舉如同夜襲的猛虎。緊接著的皖城之戰,他再次證明了自己的英雄本色,手持練索,身先士卒,勇攀城墻,最終攻破皖城,生擒敵將主帥。可以說,甘寧在東吳的功績僅次於呂蒙,難怪孫權曾贊嘆"曹操有張遼,我有甘寧甘興霸,便足以匹敵!D:\MediaAssistant\未釋出\文章\劉表有3員大將:曹孫劉各搶一位,劉搶的最厲害,孔明也忌憚三分\9.png

三英雄的選擇

文聘、魏延、甘寧三人的去向,直接影響了三國時期的勢力對峙格局。文聘堅守江夏,多次阻擋關羽和東吳軍隊的進攻,為曹魏守住了重要的戰略要地。其中尤以夏口之戰最為顯赫,當孫權親率十萬大軍包圍夏口時,文聘以少對多,經過二十天的攻防戰,最終使孫權軍隊無功而返。

在吳軍撤退之際,文聘更是果斷追擊,給予敵軍沈重打擊。魏延在漢中的堅守,為諸葛亮後來北伐奠定了基礎。正是他的堅持與智勇,才使得蜀漢國力未被徹底摧垮,為孔明的遠征大計保留了一線生機。

甘寧則成為東吳抗衡曹魏的重要將領。他在赤壁之戰中為吳軍立下赫赫戰功,隨後又在多次戰役中擊敗曹軍,可謂是東吳軍中的佼佼者。

三人的故事,折射出那個英雄輩出的動蕩年代。他們本是平凡之輩,卻最終成為改變歷史行程的關鍵力量。正是一批有識之士的選擇,影響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也書寫了那個燃燒理想的年代。

結語

亂世造英雄,英雄亦造亂世。在那個動蕩歲月,一批有識之士的去留和選擇,對歷史行程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們的故事,折射出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畫卷。

有的人選擇了效忠,有的人選擇了反叛。他們用自己的人生詮釋了忠誠、理想、抱負,也經歷了命運的無常轉折。從平凡到非凡,從默默無聞到赫赫有名,他們的一生如同一曲曲激越的樂章,在動蕩年代中激蕩回響。

歲月流轉,英雄漸去。但他們的故事和精神,卻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為後人所銘記。那個燃燒理想的年代,已成為過往雲煙,但英雄們的精神足以穿越時空,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只要有人銘記他們的故事,那個動蕩歲月就永遠不會被遺忘,英雄們的身影也將永遠佇立在歷史的舞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