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人還沒老,房先老了

2024-08-28推薦

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養老金還沒著落,房子卻要先領上養老金了。

8月23日,住建部宣布,已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南京、蘇州、成都、重慶、武漢、天津、青島、長沙、鄭州、西安、沈陽、合肥、福州、廈門、濟南、寧波、無錫等22個城市,開展房屋保險、房屋養老金、房屋體檢三項制度試點。

具體多少錢、細則是怎樣,還沒公布……

很多人覺得,這就是種換了說法的新房產稅。

對這種看法,官方嚴厲駁斥: 言房屋養老金是另一種房地產稅,純屬混淆視聽、牽強附會!養老金公共賬戶資金來源於地方財政、土地出讓金、原公房出售資金等多渠道,不需要老百姓出錢。

政策的初衷,可能確實是好的,大家可能確實誤讀了。

但是,即便權威給出了解釋,為什麽大多數人依然不願意往好的方向想?

因為, 普通人、不排隊、有好處,這就是個不可能三角。

2014年,【關於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釋出,允許年齡60歲以上老人將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按月領取養老金。

直到老人去世後,保險公司有權處理抵押房產,優先用於償還養老相關費用。

這個「允許」,就非常靈性。

10年前,輿論說的是靠房子養老;現在,突然就變了態度,成了人給房子養老。

恰好此時,土地又財政低迷,各個單位都缺錢。

這大概就跟對生育的定性差不多。

需要時,這就是個好東西;不需要時,就是大大的壞。

就這種情況,你說說,怎麽能不讓人多想呢?

你說落後吧,咱們連房屋養老金這種創新都搞出來了;你說先進吧,連人都還沒保障好,卻要去保障房子的養老。

既然官方已經辟謠,明確了房屋養老金不是房產稅,那就別在這個模棱兩可的問題上糾結了。

該來的一定會來,不妨客觀去看待這件事。

01

房比人先老

中國的城市化行程很快,海量的房產都是集中出現的。

有了這個因,會結什麽果非常明顯—— 國大部份房子必然會在相近的時間內老化。

這個時間點,很近了。

按照國家標準,住宅的使用年限理論上是50年。

所謂使用年限,指的是不用進行大規模維修,還能使用的時間長度。

不過50年只是理論上,實際上中國住宅的平均壽命不到30年。

具體原因,包括早年標準不完善,建造不科學,偷工減料,一些沿海城市用海沙替換河沙、造出了一堆豆腐渣等等……

30年都還算比較好的情況,有很多小區不到20年、甚至幾年就出現漏水、墻體脫落、樓板空鼓現象……

根據住建部的數據, 截至2022年底,全國城鎮現有的房屋中,已有20%建成超過30年;到2040年,這個數值預計將達到80%。

2040年、80%,這比人口老齡化還要來得快。

所以從2023年開始,住建部才會在多次提出,要研究建立房屋保險、養老、體檢新制度。

提高住房建設標準,同時為老房子‘治病’。」

這是基本思路。

具體來說,就是以危房、老舊房為重點,定期安排專業人員檢查:

超過使用年限三分之二的房屋,至少每5年檢查一次;超過30年且經鑒定能繼續居住的房屋,至少每3年檢查一次;鑒定為C、D級且加固後的房屋,至少每2年檢查一次。

如果檢查後「確診」了,只能實行舊改,大體上也有三種情況:

1.老化的宅基地房,翻建或整體維修;2.威脅住戶人身安全的危房,必須拆除;3.妨礙城市規劃的居住區,改建成醫院、公園、地鐵……

整體看上去,似乎是挺好的,但是首先就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必須解決: 錢從哪兒來?

開新單位、聘請專業人員、定期檢修、翻建改建,每一樣都要花錢。

即便能掏出錢,光政府授權、有資質的第三方、定期體檢,這三個因素加一塊,大部份資金估計都進了經辦人自己兜裏了。

大家都不是外賓,其中的道道傻子都知道……

從高購買成本,變成高居住成本。

如果這錢能用到實處,至少不算太壞。

能不能做到錢收得越多、公共服務越好?這個話題,也不好多聊……

不過最終的結果,或許是可以預測的。

02

撕裂和洗牌

財政的錢不是天上掉的。

雖然官方說了「不需要老百姓花錢」,但這玩意就跟增值稅一個道理,納稅的主體雖然是在生產端,但最終買單的還是消費者。

這個話題依然點到為止,我們具體看看會對房地產市場造成什麽影響。

首先要明確官方說的前提: 房屋養老金不是房產稅。

房產稅主要與房價相關。比如500萬的房子,要交3萬稅,50萬的房子只用交3千。

房屋養老金與房價關系不大,主要與建築成本相關。

一線城市500萬的房子,與小縣城50萬的房子,建築成本並沒有多大區別,只是因為地價不一樣。

所以兩者的修繕、檢修成本,也是差不多的。

比如你在深圳100平的房子,一年要5000元去「養老」;我在鶴崗100平的房子,一年同樣要2000元「養老」。

不管這筆錢是直接自己出、還是間接自己出,結果都是一樣。

小地方的房子本來就不太值錢了,誰願意真的一直花錢去修繕?

不同地區的房屋持有成本,並不是同比例增加。

越是房價低的地區,持有房產越吃虧,這明顯問題就很大。

更關鍵的是,這些地區很難把成本轉嫁給租客,只能自己承擔,不斷失血,極端情況下房子甚至會成為負資產。

具體是什麽樣子的?

比如日本很多農村地方的房價,簡直便宜到令人發指。

100萬日元買一棟二層破小樓,送幾畝地;在山區,買幾千平地,也就兩三百萬日元;更誇張的,甚至還有售價1元的老屋……

這和白送沒多大區別了,但真的是白送嗎?

之所以白送給你,其實就是想把修繕金、房產稅等持有成本,一並轉移給買家。

為此,有些賣家不僅白送,甚至願意倒貼錢……

不要覺得我們不會走日本老路。

真實情況是,我們走日本老路的概率非常之大,甚至比他們更徹底。

都知道,日本在泡沫經濟時期,房地產及其火熱,房子根本就不愁賣。

這一點,我們與之非常相似,開發商只要能拿到地,就能大賺特賺。

至於房屋質素,基本都沒有去提升的動力,想的都是早點竣工拿錢。

正如上文舉的幾個例子,這一時期很多房屋的質素普遍較差,修繕的成本自然就高。

比如日本60年代造的老房子,維持至今每個月的修繕成本也只有約100日元/平米。

90年代造的房子,每個月修繕成本就飆升至約400日元/平米。

而最近兩年造的新房子,修繕成本又降到每個月100-150日元/平米。

連能抗大地震的日本房子都出現了這麽明顯的區別。

那麽多爛尾樓、危樓的新聞層出不窮,我們會怎樣不必多說……

顯然,就現在的時間節點,老樓確實很有必要去修繕、去「養老」,但這筆錢越是對欠發達的地區,越是負擔重。

這就非常尷尬。

上億的豪宅主人,一兩萬只是灑灑水;而對背著房貸的、或者本身房子就不太值錢的而言,這筆開支就很操蛋了。

當然,官方說了,這筆錢不會讓百姓直接出,是從財政裏拿。

但還是上面的問題。

這筆錢先不說有沒有。即便有,過誰的手?

即便過手沒問題,縣鎮的老舊房,真的值得花時間、金錢、人力物力維持嗎?

有可能最終還是類似日本那樣,讓部份鄉村縣城的產業自然老去,讓人口自然加速往大城市集中,從而推高大城市房價。

或許,這也是救房地產的一種手段吧。

舍一部份,救一部份。

03

尾聲

小地方失去房地產,不只是失去了房地產,更失去了相關產業帶動的商業圈。

沒有商業,就意味著沒有就業。

除了極少部份旅遊城市、資源城市、老牌工業城市,當地普通年輕人靠什麽生活?

再加上大城市本身具備的虹吸效應,人口尤其是年輕人口加速往大城市集中,必然是大趨勢。

失去了年輕人,也就失去了一切。

比如日本第一座破產的城市夕張市,大街上到處是限制的住宅,90年代的興建那些旅遊設施,也早就破敗不堪,雜草叢生、鮮有人跡。

偶爾見到行人出沒,也都是銀發的老人。

夕張只是日本的縮影。

目前,日本有27.3%的房子都處於閑置狀態,沒人接手、失去了資產價值。

它們的主人,或已經過世,或住進了養老院。

另外,預計到2033年,日本約58%的港口、24%的下水道、50%的隧道、67%的橋梁,都將達到50年壽命。

維修費用高達5.5萬億日元。

出於多方考慮,日本政府只選擇性修繕部份人口集中、年輕人多的地方設施。

其余的,則全部拋棄。

夕張市的廢棄房屋

年復一年,這幅慘淡景象,必然還會蔓延到更多地方。

無論人還是物,似乎都帶著後現代的色彩,等待與城市一起走向生命的最後一刻。

我們這邊,屆時又會有多少城市從壯年走向暮年,為仍有年輕血液不斷湧入的大都市,燃燒自己呢?(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