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供應鏈快速重構的階段,必然湧現出大量隱形冠軍。智能駕駛產業作為汽車供應鏈重要一環,湧現出大量優秀的企業,地平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最近,一則訊息在車圈刷屏了。地平線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高盛、摩根士丹利、中信建投為其聯席保薦人。
根據風投公司測算,地平線目前估值80億美元,是國內智能駕駛行業估值最高的公司,行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地平線就是國產車載AI芯片老大,你不用,很多車企訂單就拿不到。」
要知道,汽車AI芯片主要供應商都是外資巨頭,比如輝達、高通、英特爾和Mobileye。有人認為地平線之所以能快速崛起,主要是得益於供應鏈安全和性價比。
但我們經過研究後發現,地平線有著不同尋常的優勢,它非常有希望借助中國汽車產業崛起,成為智駕產業新興的Tier 1。2024年,車企之間的智駕開城大戰一觸即發,這為地平線大展拳腳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MoBileye的前車之鑒:失敗的「黑盒子方案」
要理解地平線的業務邏輯,先要看一個失敗案例,它就是以色列自動駕駛供應商Mobileye。
Mobileye在1999年就開始布局自動駕駛業務了,它研發的EyeQ芯片曾是最受車企歡迎的產品,市場份額一度高達90%。但好景不長,2019年輝達的Orin芯片一經問世,迅速打垮了Mobileye。2019年是全球自動駕駛產業興起的關鍵年份,全球30家汽車巨頭,25家選擇了Orin芯片。
為什麽會產生這樣的情況,是技不如人嗎?那是自然,但更關鍵的是導致技不如人的原因。
Mobileye的野心很大,它知道自動駕駛代表著未來,於是它想搞出搞出一整套自動駕駛解決方,直接打入產業結構中,成為新一代Tier 1,而Mobileye的自動駕駛方案內的關鍵數據和模型不對車企開放,俗稱「黑盒子」。
換句話說,Mobileye的解決方案是一個封閉系統,從傳感器、到芯片、到演算法,Mobileye自己包圓了,完全不考慮車企的差異化需求。車企想從本土化出發最佳化一下演算法,根本做不到,這引起了車企的極大不滿。
早在2014年,還處於產能地獄的特斯拉就選擇了Mobileye。
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開局,但在2016年,一輛開啟自動駕駛的特斯拉汽車發生了事故,面對輿論風波,雙方都很強勢,特斯拉指責Mobileye算力不夠,而Mobileye認為特斯拉演算法不成熟,貿然釋出不成熟的自動駕駛功能。結果就是,雙方合作破裂了。
當然,這件事沒怎麽影響特斯拉,後面特斯拉幹脆轉向了技術自研,幾乎沒受什麽影響,但Mobileye錯失了一次共享勝利果實的大好機會。
Mobileye的合作物件除特斯拉外,還有理想汽車。
理想汽車創業伊始也選擇了和Mobileye合作,但2020年,理想汽車上市後,馬上放棄了Mobileye,態度非常堅決。因為曾經采用Mobileye的黑盒子方案後,逼得理想汽車多加了一個網絡攝影機,額外增加了一個系統,用來彌補Mobileye方案的不足。但是,兩套不互通的系統幹一件事兒,不但成本高了,整車系統也更低效了。
除了故步自封之外,Mobileye衰落的原因還在於選錯了技術路線,那就是只重視軟件,不重視硬件。
曾經,Mobileye的芯片盡管賣出了1億片,但到目前為止,Mobileye第5代芯片,也只有24TOPS,而輝達芯片是254TOPS,是它的10倍。不過Mobileye始終覺得,我的算力低不是問題,因為我的解決方案整體成熟度高,我優勢很大。
可惜這是它自己的想法,車企們對這套方案,並不感冒,所以Mobileye的衰落成為了必然。
特異性演算法與深度協同:地平線成功的秘密
在自動駕駛領域,中國公司都是邊試邊幹,快速叠代,地平線也不例外,經過幾年的摸索,它終於找到了一條符合自身情況的路線。
從技術角度來講就是,用特異性演算法彎道超車。從商業模式上來講,就是深度協同。
我們先來講特異性演算法。
從產業發展角度看,自動駕駛芯片大致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早期是「算力為王」的單芯片時代,比如美國芯片巨頭輝達,在算力方面在全行業有著壓倒性優勢,這是一條全憑本事的賽道,任何花活都沒有用,中國公司想要趕超,難度很大。
第二個階段,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開始擴算,自動駕駛芯片來到了人工智能時代,這時候不光要看算力,還要看演算法,用芯片領域的專業術語來說,特異性演算法的時代開啟了。
打個比方,單芯片時代,芯片像個全能選手,而在特異性演算法時代,要求全能選手只專精一個領域。
對地平線來說,突破口就是特異性演算法,即使算力上落後一些,但只要在特異性演算法上保持領先,就可以在整體上趕超輝達。
突破的先頭部隊,就是地平線的標誌性產品——征程5芯片。
算力上看,輝達的芯片算力峰值是254TOPS,但由於演算法不夠完善,並不保證所有算力都派上用場,而征程5由於演算法完善,可以讓FPS,也就是像處理效率這一數值達到1283,而輝達只有1001,所以在整體效能上,地平線勝出。
如今,在征程2、征程3、征程5三款芯片出貨量達到400萬片、上車50+款車型後,地平線迎來了下一代芯片產品。
2023年11月18日,地平線公布了其新一代智能駕駛芯片征程6的相關參數。據地平線介紹,征程6是一個家族系列產品,能夠覆蓋低階到高階的智能駕駛需求。其中,征程6旗艦專門針對城區高階智能駕駛場景,算力高達560TOPS,並且支持BEV、Transformer等大模型。
根據官方落地節奏,征程6系列將於2024年4月正式釋出,並於明年第四季度完成首批次產車型交付。可見,地平線為2024年,車企之間的智駕開城大戰儲備了足夠的彈藥。
這時候,你會問了,既然特異演算法那麽強,輝達為什麽不用?答案也很簡單,因為國外的產業環境不支持,要知道國外的產業結構已經固化了,傳統供應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容不得外人的加入,所以即使傳統車廠開始布局自動駕駛,也會自研技術,而不是和輝達共享數據。
敘述至此,我們又引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演算法先進與否,不但需要工程師的程式碼,更需要各種場景的大數據投餵,地平線怎麽突破?
這就是我們要談的第二個問題,地平線的商業模式「深度協同」。
在本文的第一部份,我們談到,理想汽車在上市之後拋棄了Mobileye,而它的下一個合作夥伴就是地平線。
相比處處封閉的Mobileye,地平線的服務態度實在是太好了,它不僅提供芯片和演算法,還派駐了技術團隊,與理想汽車的工程師協同開發,相當於深度參與了理想汽車的車機最佳化,最終的結果就是雙贏。
理想汽車CEO李想說:「地平線是我見過配合程度最高、最專業的芯片供應商團隊。」
總結而言,所謂「深度協同」就是指自動駕駛供應商和車企團隊同吃同住同勞動,坐在一起解決問題,技術共享,數據共享,用研發成果來分別賦能自己的產品。
如今,地平線的客戶群體,正在逐漸擴大,絕大部份都是國內的。像上汽、一汽、比亞迪等等。對地平線自己來說,這些車企既是客戶,又是技術上協同研發的合作夥伴。
實際上國內產業環境也是地平線成功的原因之一,在國內,由於中國汽車產業鏈沒有固化,這就為地平線的深度協同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如今,地平線已經和中國主流車企建立了合作關系,如比亞迪、長安、一汽、廣汽、上汽、長城、奇瑞、理想等。
總之,地平線的思路就是將芯片和套用場景繫結起來,作專門的最佳化處理。而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領先,恰恰是套用領先。在這些無窮細分的套用上,有針對性地訓練特異性演算法,在更多領域上,我們的芯片就有更多機會彎道超車。
拓展到整個芯片產業來說,今天的芯片產業面臨著一場變革。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端運算」三浪疊加的數碼革命,未來各個領域都會出現各自的AI套用芯片,或者透過小芯片組成的專用系統芯片。
原有的,以輝達為主導的,以一兩款通用芯片主導的產業格局正在出現裂縫,這讓後來者有了彎道超車、成為新產業主導的視窗機會。當然具體到汽車芯片這個細分領域,也同樣如此。
也就是說,一個全新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
人工智能時代的產業趨勢,不僅需要強大的制程工藝,更需要數據、演算法和算力的共同協同。在一個產業生態中,加強數據訓練,最佳化演算法,再固化到人工智能芯片中。這就需要非常豐富的套用場景,而這正是中國市場的巨大優勢。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本文的主角地平線,它雖然目前沒有能力研制出最先進的制程,但依靠和自動駕駛企業的深度合作,開發出了世界一流的硬件方案。
尾聲
地平線給整個行業的啟示其實不遠止於此,它的發展歷程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更深刻的思考,科技企業的護城河到底在哪裏?
有人認為是技術,實際上,技術從來沒有成為過護城河。比如當年英特爾在CPU產業顛覆摩托羅拉,靠的不是技術,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行銷,它的品牌廣告 「當當當當」深入人心,那個時候的消費者覺得個人電腦裏如果裝的是AMD的芯片,就是水貨。
又比如,蘋果的護城河是技術嗎?也不是,蘋果的核心能力是對使用者的理解,並以此為基礎去整合全球資源,所以它的研發投入是很低的。
那麽科技公司的護城河到底是什麽?實際是使用者關系。科技公司面對一浪又一浪的科技浪潮,必須持續浪下去,但沈澱下來的不是技術,而是客戶關系,是行業標準,是生態系,這些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比如如今輝達市值已經1萬億美元了,它的護城河就是生態,當大量B端企業已經大量使用輝達的程式碼時,它對輝達的生態就產生了極大的黏性,想跑都跑不掉。
沒錯,地平線也想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態,但眼下所有車企都開始自研自動駕駛,這對地平線來說不是一個好訊息。
2023年,地平線創始人余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歷史上,所有產業裏,大家一擁而上的共識,要麽是錯的,要麽就是毫無價值的,因為在商業世界裏,沒有獨特性是毫無價值的。」
為此,他還投擲了一個靈魂拷問:車企該不該做自動駕駛?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那些扛著全棧自研大旗的公司們,他們要怎麽回答呢? (可參考: 當制造業淪為廣告學:主機廠卷不動「全棧自研」了 )
在產業巨變的時代,共識或許沒那麽重要,分歧和差異才是這個行業的底色。因為無論最後的共識是什麽,它都不是靠辯論獲得的,最終的答案必定是慘烈的市場競爭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