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來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貉
已經在全市300個小區被發現
長相奇怪、夜間出沒
翻找垃圾、嚇到寵物
……
這些陌生鄰居的出現
引起了居民們的恐慌
記者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獲悉
上海市第一個貉社區科普館
已於8月中旬建成
坐落於松江禦上海小區
小區假山邊的貉。張慧 攝
如何不再談「貉」色變?上海首個貉社區科普館的落地,也旨在帶動更多社區居民科學認識野生動物,強化基層社會治理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意義。
「貉諧社區」科普館位於松江禦上海小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上海市綠化市容局 圖
上海首個貉社區科普館建成
小橋假山、景觀河道、大面積綠化……松江禦上海小區猶如一座公園。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貉就生活在這裏。前幾年,該小區的貉數量和密度曾一度激增,大量的貉引發了小區居民的憂慮和恐慌。
為了化解居民的擔憂,2022年起,上海市林業總站會同山水自然保育中心、復旦大學,在該小區放置紅外相機,對貉族群進行長期監測,及時掌握小區內貉族群數量,並結合「貉口普查」工作,與小區居委會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活動。
比如,設定「貉諧相處」科普宣傳牌,結合小區實際情況提出修補沈降縫及嚴格管理濕垃圾等建議;邀請專家進小區授課,帶著居民在小區裏找貉聊貉,教導居民科學對待野生動物的「四不」方式:不害怕、不投餵、不接觸、不傷害。如今,禦上海小區的貉密度和遇見率逐步下降到正常水平,關於貉的投訴也變少了。
貉社區科普館內部。上海市綠化市容局 圖
為了帶動更多社區居民科學認識野生動物,進一步強化基層社會治理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意義,2023年底,上述部門及當地街道、居委會首創性地在禦上海小區推動開展「貉諧社區」科普館的建設,經過半年多的打磨,上海的第一個貉社區科普館於8月中旬建成。
「貉諧社區」科普館位於松江禦上海小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館面積約50平方米,科普館采取場景復原、互動體驗、多媒體展示、立體浮雕的手法,模擬貉在社區的生活棲息地,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貉諧社區」;透過觸摸式聽音物種小像、舊物改造、翻翻墻、繪本、創意展板等互動設施,讓參觀者能夠主動參與到知識的探索中來,加深對貉的科學理解。
貉社區科普館內景。上海市綠化市容局 圖
缺乏科學認識,產生害怕情緒
引發了不必要的沖突
不僅在上述小區,野生貉已經在上海超過300個居民社區及城市綠地中被發現。
上海林業部門介紹,作為本土野生動物,貉生性膽小,不會主動傷害人類,但它的分布區域與人居環境重合度較高,這就增加了與市民「相遇」的概率。早期,很多市民對貉缺乏科學認識,容易產生害怕的情緒,引發了不必要的沖突。
為準確調查野生貉在上海的分布範圍、族群數量,掌握貉數量變化的原因,並深入了解社區居民對於貉的態度,2022年開始,上海市林業總站、復旦大學、山水自然保育中心聯合組織招募市民誌願者,參與開展「貉口普查」。
斷了一只耳朵的貉。武亦乾 攝
「貉口普查」是第一次在中國超大型城市透過公眾參與科學保護的組織方式進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動物同步樣線調查。在近三年的活動開展過程中,「貉口普查」吸引了900余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公民科學家,其中既有教師、學生、野生動物保護行業從業者,也有設計師、人力資源師、插畫師和軟件工程師等,其中不乏親子家庭。
34歲的圖書編輯三三在「貉口普查」活動結束後的反饋中寫道:「第一次貉口普查帶了女兒一起,雖然沒看著貉,但在跟叔叔阿姨們的聊天中,她知道了貉是什麽樣子、吃什麽(小朋友非常擔心它吃人),人與野生動物應該如何和諧相處,算是在小朋友心裏種下一顆好奇的、自然友好的種子。此外,兩次調查結果為0,從某種角度看,也剛好讓孩子看到了科學調研真實的樣子——並非一蹴而就,包含無數次失敗、堅持和探索。」
根據「貉口普查」得到的關於貉族群數量與密度結果,一方面,城市野生動物和城市居民存在長期共存的可能,是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美好組成;另一方面,貉在上海的數量處於持續的快速增加中,局部區域出現的族群爆發曾引發人與野生動物沖突案例,需要同步推動保護和管理探索。
「貉口普查」的部份核心結論,如「禁止投餵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野生動物」等,被納入到2023年10月1日正式生效的【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此外,相關部門也透過社區走訪、科普講座、設定科普宣傳牌、發放科普海報及【上海城市野生動物「怎麽辦」社區管理手冊】等方式,在全市範圍內開展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提高廣大市民對城市野生動物的認識。
本文綜合自:澎湃新聞、周到上海等
相關作者:陳悅 郁文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