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1972年,94歲何香凝懇請不火化遺體,周總理含淚特批:不燒,不燒

2024-06-16推薦

1972年8月31日,94歲的何香凝到了彌留之際。

周總理匆匆趕來,他輕輕握住老人家的手,目光中滿是關切與尊重。

「您還有什麽心願未了?」

躺在病榻上的何香凝,斷斷續續地開口,提出了唯一的要求:

「我……我,不要火葬。我,我要去南京……」

周總理聽後,心下了然。

他噙著眼淚,趕忙安慰:

「不燒,不燒。」

那麽,何香凝為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懇請不將遺體火化、執意前往南京呢?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和情感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 一代女傑何香凝 的傳奇人生,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何香凝抱著兒子

01

「爭得天足促成雙清奇緣」

「只身入虎穴營救丈夫」

「送裙子羞辱蔣介石」

何香凝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一個個瀟灑的傳奇。

1878年,何香凝降生於香港一個富商家庭。

她從小聰明有主見,堅決反對纏足這一陋習。

母親給她纏一次,她就剪一次——把纏足布剪成了飛花蝴蝶。

父親何炳桓對這個女兒深深寵愛,無奈地說:

「由她去吧!」

等到何香凝17歲,父親更是特許她做了自己的經濟助手,負責管理龐大的家族財產。

然而,盡管如此優秀,何香凝卻因為一雙「天足」,在那個舊時代一直沒有媒婆登門提親。

廖仲愷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冥冥中自有天意!

1896年,一個叫廖仲愷的歸國華僑,對媒婆放話說:

「我不喜歡纏小足的女子,要娶一個大腳的小姐為妻。」

廖仲愷祖籍廣東,比何香凝年長一歲。

他出生於美國舊金山,深知「纏足」是封建舊文化中的愚昧和糟粕,因此堅持要娶一個大腳姑娘。

他的堅持仿佛是天意的安排,與何香凝的不屈不撓形成了美妙的共鳴。

何炳桓喜出望外,很快托人促成了這段姻緣!

02

1897年,19歲的何香凝與20歲的廖仲愷喜結連理。

兩人婚前沒見過面,屬於先婚後愛。

婚後,廖仲愷夫婦住在哥哥廖恩燾家,專門辟出頂樓的一間屋子作為新房。

在小樓寄居的日子裏,兩人白天共讀詩書,揮毫潑墨;

夜晚則並肩賞月,訴說著彼此的過往與理想。

一個中秋節,皎潔的月光給這一方天地,灑下了一片清輝。

何香凝觸景生情,提筆寫下:

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 。」

廖仲愷欣賞至極,從此將這間頂樓小屋命名為「雙清樓」。

在雙清樓,這對夫妻誌趣相投,感情日篤。

他們彼此敬愛彼此欣賞,成為一對美滿的夫妻伴侶。

不管在哪裏,無論任何時候,兩人始終是夫唱婦隨。

何香凝一家四口

因為廖仲愷常常談及時事,遂也加深了何香凝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認識。

1903年,廖仲愷強烈地渴望赴日留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一天,他對妻子沈痛地說:

「我想東渡求學,結交革命賢豪共圖大業。惟學費無著,奈何?」

何香凝聽了,爽快地說:

「你盡管放心,我可把我的嫁妝變賣助你成行!」

她毅然決然地賣掉了陪嫁的金銀首飾、細軟及家具等,連同自己的私蓄湊得3000余金,資助丈夫出國留學。

廖仲愷感激涕零:

「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就這樣,1903年1月,廖仲愷暫別妻子,東渡扶桑。

三個月後,何香凝做出了一個令族人吃驚的決定——

她又把家裏僅剩的所有雜物都賣掉,追隨丈夫到了東京。

因為,她和丈夫一樣追求新學、渴望進步!

孫中山與廖仲愷

03

1905年,這對夫妻雙雙加入同盟會,從此並肩走上革命之路。

兩人一路追隨孫中山,走過了壯烈的辛亥革命和坎坷的二次革命、護法運動。

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而廖仲愷任財政部次長。

1922年,陳炯明在廣州發動武裝政變,並將廖仲愷幽禁。

在何香凝探望的時候,廖仲愷遞給妻子兩首訣別詩:

一首給何香凝;一首給一雙兒女——廖承誌、廖夢醒。

其中有:

「後事憑君獨任勞,莫教辜負女中豪!」

丈夫的絕筆詩讓何香凝大慟!

為了營救出丈夫,她決定冒死赴白雲山面見陳炯明!

1922年 8月18日上午,何香凝顧不得大雨,堅定地向山上邁進。

當她出現在陳炯明的會議廳時,軍事會議正在緊張進行。

在場的與會人員望著衣衫濕透的何香凝,都驚愕無比!

眾目睽睽之下,陳炯明假惺惺地噓寒問暖:

「廖夫人,你身上衣服濕了。葉舉有家眷在此,你換一件幹衣服吧……」

何香凝厲聲打斷他:

「雨濕有什麽要緊,我今次來,還打算血濕呢!」

緊接著,何香凝痛斥陳炯明對孫中山、廖仲愷恩將仇報的無恥行為。

說完,她霸氣地要一個準話:

「對於廖先生,我也不一定要你放他。但我今天要你一個決斷的答復:就是放他或者殺他。你做事要磊磊落落,要殺仲愷就隨你的便,要放他就叫他和我一同回家,不要押到白雲山來,押上白雲山是明放暗殺!」

何香凝的當眾質問,把陳炯明逼得無法應對。

最終,他顧忌廖仲愷的聲望,怕貿然殺害失去眾望,勉強同意釋放廖仲愷。

就這樣,何香凝救出了丈夫,使廖仲愷幸免於難。

何香凝

1924年3月8日,何香凝發起和組織「婦女節」,這是中國婦女第一次參加國際勞動婦女節紀念運動,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開創了新紀元。

與此同時,何香凝將繪畫作為革命武器。

何香凝 虎

她擅長畫「猛虎」和「寒梅」,常將虎嘯比作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振興,將菊花傲雪鬥霜暗喻革命者的風骨和品德。

何香凝 松菊圖

沒錯,除了革命家,何香凝還有一個同樣享譽世界的身份:

畫家。

何香凝 山水

她一生從事藝術創作長達70年,留下畫作不下千幅。

何香凝與廖仲愷

04

都說民國愛情,十有九悲。

何香凝曾以無畏之姿從虎口中救出丈夫,然而僅過了3年,命運再次對他們無情地出手。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愷竟在光天化日之下遭人暗殺!

「頭部受一槍,右胸受一槍,右腹部受一槍,肺部亦受一槍,子彈皆從背入。」

隨著一陣槍響,廖仲愷應聲倒地!

何香凝反應迅速,她一邊大喊「快些捉人呀」,同時疾步沖向丈夫,俯身護著廖仲愷。

當時,廖仲愷已不能言語。

「把仲愷架了起來,只見滿地殷紅。他衣服上的鮮血,還點點往下滴。那時我的心裏,說不清是悲痛還是憤恨,但沒有懼怕。」

在緊急送往醫院的路上,渾身是血的廖仲愷,在妻子的懷裏停止了心跳,終年48歲……

何香凝悲憤交加,她寫下「精神不死」四個大字懸於家門口,並把兩個孩子叫到身前,問他們:

「三年前,你們的父親被叛軍囚禁的時候給你們寫的訣別詩,你們還記得嗎?」

姐弟倆齊聲背了起來:

「女勿悲,兒勿啼,阿爹去矣不言歸。欲要阿爹喜,阿女、阿兒惜身體!欲要阿爹樂,阿女、阿兒勤苦學……」

何香凝

廖仲愷遇害後,蔣介石一躍成為國民黨中最權勢滔天的人物。

接下來,國民黨當局雖表面上紀念廖仲愷、定都南京後還將其墓從廣州移到中山陵側,但卻不再追查主使人,讓這起驚天血案的內幕永遠成為了歷史謎團。

面對這樣的局面,何香凝拍案而起!

她毅然辭去一切職務,並公開發表聲明:

「不再與汪、蔣為伍」

而何香凝的兩個子女,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

何香凝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何香凝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

然而,面對著日本的侵略行徑,蔣介石的「名言」竟是「攘外必先安內」!

這令何香凝憤慨至極,她直接給蔣介石寄去一條裙子,並附詩罵道:

「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

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

吾儕婦女們,願赴沙場死。

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抗日戰爭期間,何香凝輾轉於香港、桂林等地,透過賣畫募捐的方式積極支持抗戰事業。

1942年,蔣介石給她送來一張100萬元的支票和一封請她去重慶的信。

何香凝堅決退回了錢和信,並且怒懟道:

「閑來寫畫營生活,不用人間造孽錢!」

何香凝

05

1949年10月1日,何香凝受中共中央的盛情邀請,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

新中國成立後,她長時間主持國家「僑委」工作,被譽為「華僑慈母」。

並且,她為新中國的法制建設和統一戰線建設,為實作海峽兩岸的統一大業,及為推進全國婦女解放運動都做出過重要貢獻。

周恩來與何香凝

多年來,何香凝一家和周恩來、鄧穎超夫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周總理還認了何香凝的外孫女做幹女兒,他常常說:

「我和廖家已有三代交情。」

87歲以後,何香凝開始逐漸從繁忙的工作中退下來,頤養天年。

她有一個四世同堂的和睦家庭,晚年享受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何香凝

1972年初,何香凝因肺炎住進醫院,病情很重。

病中的何香凝,仍然牢記自己早年與廖仲愷發過的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的誓言,以及那副 「夫妻恩,今世未全來世再;兒女債,兩人共負一人完」 的挽聯。

到了8月31日,她到了彌留之際。

周總理聞訊,急赴醫院探望。

何香凝躺著病床上,氣息微弱,斷斷續續地向周總理提出:

「我……我,不要火葬。我,我要去南京……」

她不願去世後被火化,她希望與丈夫廖仲愷合葬於南京。

彼時,正值特殊時代,周恩來又是20世紀50年代主張火葬的第一批倡導者。

但出於對廖仲愷和何香凝的敬重、感動於這對革命伴侶的深情厚意,他點頭答應道:

「不燒,不燒。您放心吧,我們一定照辦!您和廖先生永遠在一起。」

周總理的承諾,讓何香凝感到極大的安慰。

1972年9月1日淩晨3點,何香凝在北京安詳去世,享年94歲。

在追悼大會結束後,何香凝的靈柩由專車運往南京與廖仲愷合塋,實作了這對革命伉儷生死相隨的願望……

參考書籍:

【1】【伉儷革命家:廖仲愷與何香凝】——周興棣

【2】【歷史大相簿:何香凝】——尚明軒 李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