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重慶北碚與渝北、合川交界有座400年古鎮,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2024-06-14旅遊

金刀峽鎮是距離北碚區最遠的一個鄉鎮,看起名字大夥第一想到都則是金刀峽,殊不知金刀峽鎮的場鎮駐地則是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擁有近300年歷史的古鎮。古鎮位於北碚、渝北、合川三區的結合部,歷來又是重慶府前往千年古剎寶鼎寺的必經之地,亦借此便利而形成場鎮,本文就膚淺的書寫一下這個古鎮的歷史來源。

古鎮叫偏巖古鎮,本世紀初金刀峽鎮與偏巖鎮合並,為迎合金刀峽旅遊開發而保留金刀峽鎮,舍去偏巖鎮。金刀峽鎮是官方地名,偏巖則是地方民眾的俗稱,不過當地人仍舊將金刀峽鎮的場鎮駐地叫做偏巖。偏巖鎮以前是偏巖區,下面轄有金刀峽鎮,而金刀峽鎮的前身是起初的石河公社,後來更名皮家山公社。如果不為迎合旅遊開發,按當時鄉鎮合並起名規則,偏巖為大,金刀峽為小弟,用兩個鎮的頭個字連起來應該叫偏金鎮,用後面的字連起來應該叫巖峽鎮,如不行起個偏刀鎮也中聽,金刀峽鎮把偏巖古鎮給掩蓋住了,偏巖鎮真憋屈。

偏巖古鎮形成於清朝順治年間,地處於古巴山腳下的偏巖鎮是巴人土著的生息之地。「張獻忠屠川」的慘劇與「湖廣填川」政策的實行,讓地處於古巴山腳下的偏巖鎮成為土著與外來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一個小集貿市場。偏巖古鎮起初叫接龍場,接龍也就是迎接皇帝的地方,至於偏巖古鎮有沒有皇帝來過沒有相關記載。相傳建文帝朱允炆在川渝兩地藏身過,朱允炆來過偏巖古鎮也不是不可能。若因朱允炆的原因而起名接龍場,地名應該是土著巴人起的名字,因為朱允炆來川渝藏身的時還沒有「張獻忠屠川」事件。

清朝道光年間接龍場更名為偏巖場,起名偏巖場的原因是接龍場北邊有一塊巖壁傾斜而得名偏巖。接龍場更名為偏巖場,有可能是避諱於清朝的權勢,接龍,迎接龍子,皇帝都沒到過此地,起名接龍難免會讓人笑話,而起名的原因是前朝皇帝,清朝廷豈能袖手旁觀,更有另一層意思則是土著與外來人融合的結果。

偏巖場是重慶府前往華鎣山寶鼎寺的必經之地,更是前往四川嶽池、廣安、鄰水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商賈、官差、行人來往頻繁的商貿驛站。換做上世紀90年代之前,偏巖古鎮是合川、嶽池、鄰水與江北等四縣的結合部,想讓偏巖古鎮不繁榮都難。即便是江北縣分拆,偏巖古鎮仍舊是北碚、渝北、合川與華鎣市三區一市的結合部,偏巖古鎮自古就從來沒有冷落過,但遠離城區而成為一處寧靜而又清幽的靜養之地。

清朝時期的偏巖古鎮隸屬江北廳禮裏六甲,清末民初偏巖場改為偏巖鄉,民國18年(1929)偏巖鄉升格為鎮,隸屬江北縣第三區民國時期偏巖就是鎮,想來當時的人口基數和經濟總量相當的可觀。民國35年偏巖鎮降為鄉,仍舊是屬第三區,而且偏巖鄉還是第三區區公所所在地。解放後偏巖鄉改為第七區,第七區區公所仍置偏巖鄉,60年代第七區改為偏巖區。

1958年,偏巖鄉與石河鄉合並設偏巖公社,1962年偏巖公社析出石河公社,1984年偏巖公社改為偏巖鄉,石河公社則更名為皮家山鄉。1993年偏巖區撤銷,區公所所在地的偏巖鄉則升格為鎮,1994年偏巖鎮劃歸北碚區,江北縣則成為歷史。2005年,偏巖鎮與皮家山鄉更名為金刀峽鎮合並設金刀峽鎮,場鎮駐地在偏巖場。金刀峽鎮7000來人口合並到2萬多人口的偏巖鎮,並且將合並的兩鎮起名金刀峽鎮,民間有點不服氣。自古都是以大吃小,金刀峽鎮則是以小吃大的典範。

得虧金刀峽鎮遠離城區,不過以當前的發展速度,金刀峽鎮撤銷變成金刀峽街道也不是不可能。有網友開玩笑說金刀峽鎮與金刀峽街道行政級別上不在一個檔次。鎮則是人民政府的鎮長,街道則是辦事處的主任,鎮長與主任,你說誰的級別大。級別上的事老百姓可能不了解,但老百姓的身份證上是有所改變的,鎮是鄉鎮村民,街道則是城鎮村民,兩者在福利待遇上應該有差距,金刀峽鎮加油,爭取鎮長成為主任吧!

吃古鎮、遊古鎮、行古鎮,出門無非就是一個吃吃喝喝的過程,來到偏巖古鎮要是只顧著吃那就太俗了。偏巖古鎮擁有近400年的歷史,老街古巷保存完好,武王廟、禹王廟是偏巖古鎮的最大亮點,還有被稱為「萬年台」的戲樓更是一絕。偏巖古鎮東西南北有四座寺廟壓場,四座寺廟是保偏巖古鎮繁榮昌盛之意,偏巖古鎮的四座寺廟也僅去過石佛寺,其余三座請網友提示。偏巖古鎮東北邊的山上有一座永安寨,上去過,可惜路難走,要是順便把永安寨給修復,想來遊玩的不僅是古街古巷還有古寨了。

夏季來臨,火爐城市民的習性,一定會跑到涼快的地方避暑,偏巖古鎮就是避暑的好地方。清澈見底的黑水灘河,穿楊而過的古鎮,兩岸邊百歲老樹,外加遠離都市的瑄騷,清凈加涼快,豈能不讓人喜歡來遊玩。河面擺桌打麻將,河中溪水降暑,酷暑的夏季想來大家不會錯過。公共交通出行,國博線紅巖坪站下轉乘公交車至台農園、北碚城區至台農園轉962即可到達偏巖古鎮,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