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踩坑?避雷?勸退?各大博物館都中招!觀眾走進博物館要先自己做功課嗎

2024-03-23旅遊

「避雷!這家博物館再也不來了!」「勸退,這樣的博物館簡直是詐騙!」

隨著文博熱興起,社交媒體上文博機構的吐槽帖文隨之增多,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在內的國內各大知名博物館紛紛被提名上榜「避雷」清單,理由五花八門:有人認為展覽品質不高,不值得排隊;有人吐槽博物館管理不善、標識不清,導致體驗不佳;甚至有人認為博物館展出的文物是贗品……

「相比自然景觀直接的視覺震撼,體驗博物館的樂趣需要做一點功課。」在一些業內人士和文博愛好者看來,博物館熱帶來一批全新的觀眾,需要了解如何參觀博物館;也有觀眾表示,作為公共文化機構並不只是對專業人士和愛好者開放,博物館也應不斷改進,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社交媒體上出現大量博物館「避雷帖」。

「避雷上海博物館的三星堆展覽!」最近,文博愛好者葉女士在社交媒體上刷到這樣一個「避雷帖」,發帖者稱自己是「被三星堆的噱頭吸引去」,結果「一大堆不相關的文物」「青銅大立人、神樹和太陽神鳥一個都沒來」「三星堆文物好多是破的」「門口的黃金面具是假的」。作為已經刷過三遍上博東館「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的觀眾,葉女士表示自己看到這樣的帖文都懵了:「這些發帖者是一點資訊都不了解就來博物館嗎?」

這位發帖人所稱的「三星堆展」,並不僅僅只展出三星堆文物,而是上博「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三季,聚焦和展出以三星堆、金沙遺址文物為主的古蜀國文明展覽。此次展覽中除200余件來自四川三星堆、金沙遺址的重要文物,還有1/3的文物來自四川省外。

據策展人員介紹,之所以這樣策劃,是因為曾有觀點認為三星堆文物造型、外觀跟中華文明其他地方不一樣,猜測三星堆是由西方傳來,更誇張的是民間傳聞三星堆是「外星文明」。上博舉辦古蜀文明展的出發點之一,就是要把三星堆、金沙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因此行程近兩萬公裏,調集全國文物來講述古蜀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影響和融合,這恰恰是「星耀中國」與此前其他古蜀文明展的不同之處。

在上博東館大廳記者看到,矗立的青銅大立人註明為「復制品」,其中一件黃金面具復制品有不少年輕人排隊合影——它由B站UP主「才疏學淺的才淺」創作,新聞曾引發社會廣泛關註。有排隊的觀眾說,「年輕人的創作跟古老文明發生聯系,不是很有意思的展覽引子嗎?」

上博東館大廳展出B站UP主手工創作的仿三星堆黃金面具作為展覽「引子」。(簡工博 攝)

展廳中的大量文物則是近年來考古的重磅發現。豎披發青銅人像是2021年最新的考古發現,在三星堆博物館裏也是最受歡迎的文物之一;而擁有明顯良渚文化特征的十節玉琮,與太陽神鳥並列為金沙遺址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之一。展覽中的確有部份「破文物」:有青銅頭像臉是歪的,青銅神樹上的各種鈴鐺殘件也沒有還原到青銅神樹上。「我們現在不講修復,講清理。」上博研究人員曾介紹,目前三星堆還在不斷發掘中,還不斷有碎片被找到,四川方面對三星堆文物的文保理念是不主張過度修復以免「張冠李戴」。

上海博物館采取「實物+背景圖」方式還原「神樹」。(簡工博 攝)

業內人士介紹,這些文物能夠離開四川到上海「出差」,兩地相關部門曾多次協商,上海方面拿出了很大的誠意,四川方面也做出了非常艱難的決定,「如果這樣規格的展覽要被‘避雷’,我想不到還有什麽展覽不是‘坑’。」

隨著社交媒體大資料來源源不斷推來博物館「避雷」「勸退」帖文,葉女士註意到不乏具備一定專業討論度的內容,比如有人「避雷」的理由是「布展混亂,沒有邏輯,毫不連貫」,並舉例稱「剛看到一個三星堆青銅祭壇,旁邊出現的是金沙遺址的石雕,然後跳到其他地方的青銅器」。

來自雲南、展現古滇國祭祀場景的殺人祭柱青銅貯貝器被放在三星堆、金沙祭祀場景文物一側,被不少觀眾認為是「最恐怖」的一件文物。(簡工博 攝)

記者在「星耀中國」展現場看到,這一區域其實是以祭祀為主題的集中展示,青銅祭壇還原三星堆祭祀場景,旁邊的石雕人像和動物則是金沙祭祀場景,另一側的青銅器則是展現古滇國祭祀場面的殺人祭柱青銅貯貝器,旁邊也有相關文字說明。

相比過去絕大多數展覽直接以時間或區域為順序,「星耀中國」在展覽設計中則凸顯了主題性,以同一主題下不同時期和地區的文物來展現古蜀文明與其他文明的聯系和特色。例如展廳入口一側,6件青銅器分成兩列,兩兩對照,器型、紋飾十分相似,其中一組來自三星堆,另一組則來自湖南、重慶等地。策展人正是希望透過這樣的對比,直觀展示古蜀文明與中華其他地方文明的交流聯系。

除了「避雷」展覽,還有不少發帖人吐槽的則是觀展環境和參觀安排。例如有人發帖「避雷南京博物院」,稱自己因部份展館排隊太長,於是先去別的館參觀,一路跟著標誌走到出口,本以為只是展館出口,想返回時卻被告知「該出口是博物院出口,再進入需要重新預約」。然而評論區有人曬出參觀時拍攝的照片,該出口處立著一人高的提醒板強調「再次進館需預約」,且旁邊一直有喇叭聲提醒,「這樣還能走錯不該避雷博物館吧?」此外,還有些「勸退」則是因為觀眾人數眾多、體驗不佳,甚至有人因「博物館拍照不出片」發帖吐槽。

「以前的博物館是學習交流的地方,現在的博物館更像是免費景點。」在一些文博愛好者看來,文博熱讓博物館湧進一大批新觀眾,「就算是景點、遊樂園,部份專案都會對遊客身體狀況提出要求,參觀博物館對觀眾肯定存在一定門檻。」文博愛好者潘先生發現,如今很多新觀眾對參觀博物館存在誤解,往往以為「國寶」就是視覺奇觀,而不在意其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他曾聽過有人討論「商鞅方升真不起眼」「【蒙娜麗莎】好小一張」,甚至有人理直氣壯地說自己「看不懂書畫」,直接問現在能賣多少錢。「就像旅遊先做攻略會更舒心,進博物館前了解下展覽和展品的基礎知識,既是對文物的尊重,也是對自己時間的有效利用。」

上博此前舉辦的「實證中國」展上的神人獸面紋玉器,一毫米的空隙雕刻四五條線。(簡工博 攝)

「文博熱側面說明了越來越多人對提升文化修養的要求,如何引導他們才是關鍵。」在吐槽帖裏,葉女士發現也有「卑微派」,有人在自己的「踩坑」帖裏提到參觀博物館時因看不懂展覽感到惶恐,評論區有人告訴發帖人,可以先快速看一遍展覽的前言、結語和不同展廳的主題,了解策展人的基本思路,然後對應不同展廳的文物再看,實在不理解看看文物造型、花紋看也好。「發帖人中不乏無知自大者,但也有人確實有困擾。社交媒體可以讓更多人互動,幫助瀏覽者了解真實的情況。」

「博物館湧進這一大批新觀眾,對博物館和觀眾都是新考驗。」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如今觀眾的文化層次、審美趨向和對博物館的要求都不盡相同,即便從一些看似無理的吐槽帖裏也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的想法,「兼顧普及和專業、習慣和創新是未來博物館很重要的課題,要讓人看到熱鬧,也看懂門道。」

欄目主編:施晨露 題圖來源:新華社(資料圖片)

來源:作者:簡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