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記憶】何郝炬與綿陽二三事‖楊歡 肖勁廷

2023-12-07旅遊

何郝炬與綿陽二三事

楊 歡 肖勁廷

一、永恒的碑林

歲月如歌,它靜聽其中的低吟和高昂,將情感溶化於九州的海洋,留下了永恒的銘印。

富樂山,這個位於綿陽的璀璨明珠——秋日賞菊的勝地,也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我按耐不住想要揭開富樂山歷史一角的神秘面紗,沿著崎嶇山路,順著綿延起伏的山嶺,入園便是一座仿古建築:「山名富樂傳昭烈,水秀芙蓉著子安。」

一步一景,一景一詩,山林間的景色仿佛融入了詩人的筆墨,如詩如畫。恰逢富樂山菊展,「千紅競艷舞翩翩,萬紫鬥菊盛輝輝。」站在山坡上,遠遠望去,整個山谷都被菊花的芬芳和美麗所覆蓋,形成了一片詩意的花海。來不及駐足觀賞,仿佛聽到一種聲音的呼喚,繼續往前,便看到富樂山的另一個瑰寶——碑林。綠蔭小道側的墻壁上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蘊。

「碑立千秋,墨宛轉間。豈止石硯行間,更有人雲亦雲。」行走在碑林間,仿佛踏入時光的長河。前人將往昔的歲月臨摹在碑帖中,一筆一劃,似歷史悠悠,隨江流千古。古樸的字型,描繪出了一個個歷史的畫卷,讓人沈醉其中,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當時發生的故事。

碑林中,不知何人作:「河西千裏走如飛,霧鎖祁連風勁吹」一句,仿佛夢回盛唐邊塞派的詩海;「未洗塵沙先進酒,涼州古郡夜光杯」一句,詩未催人人已醉,蒼茫大漠隨風來。等到日影斜照,一線陽光將碑帖鎏成金黃,細細探索,這才知,曾為四川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主任的何郝炬老先生,與綿陽頗有淵源。此刻,我仿佛聽到了為這座中國唯一科技城——綿陽鞠躬盡瘁的基建元老的諄諄囑托,又在富樂山間回蕩。他那每一滴沾染傳奇色彩的汗水,如涓滴細流,匯成了綿陽城外的涪水悠悠。

二、竭盡所能——興建現代化的科學城

時光回到1983年, 「八三九工程」被列為國家重點建設專案,由何郝炬負責。作為他抓過的大型基建專案之一,該工程施工技術要求之高,質素要求之嚴苛,工期要求之緊張,非一般工程可比!再加之專案所處環境位於深山,施工條件惡劣,終日與陰冷、潮濕為伴,建設者面臨生理與心理的極大考驗。如何將梓潼山溝裏的九院整體搬遷到綿陽市區?如何完成張愛萍將軍的殷切托付?如何帶領建設者們打出最後一場漂亮仗?何郝炬日夜冥思苦想。

如今眾人眼裏的科學城,在修建時面臨著復雜而惡劣的工建環境。要把這裏建設成為國防尖端技術的核心基地,為科學家研究工作保駕護航,使其成為牢固的戰略後方,如何進行?要建設許多高精尖的實驗室和安裝試驗工廠器材,怎麽完成?軍令如山,使命在肩。一粒砂、一塊磚、一袋水泥、一方木料均得精心規劃和計算。「善建者不拔」,從開初十幾個人的小攤子白手起家,他組建施工隊伍,在實幹中練兵,經常風餐露宿,鍛造了一支「工業建築的先鋒,南征北戰的鐵軍」,從選址、設計、開建到1992年全面完工,歷時十年,建設了聞名西部的科學城。

張愛萍將軍在竣工儀式上感動地說:「不要祝賀我,一定要祝賀何郝炬!」本該高興的慶功宴上,何老卻獨自黯然神傷,遺憾那位為共和國事業鞠躬盡瘁的好同誌,那位共同為「八三九工程」開工剪彩的兩彈元勛——鄧稼先,那些助力共和國騰飛的建設者們,未能如願看到科學城破土而出、聳立在大西南的涪江邊上。

何老特意在【行者春秋】封面上題記:「謹以此書致敬為共和國流血流汗的勞動者們,你們用意義鮮明的行動,改變了中國的面貌」,立意高遠,令人景仰。

三、牽線搭橋——鑄就西南科技大學與綿陽的不解之緣

1974年初,西南科技大學決定從石棉搬遷到綿陽,這裏面離不開何老的指導和幫助。正因為他的牽線搭橋,才有了西南科技大學與綿陽的深深情緣。

那時,學校師生員工強烈請求遷回重慶原校址辦學,未獲批準。關鍵時刻,資校長向時任四川省計委主任何郝炬匯報,懇請他對新址的選擇給予幫助。何郝炬告知原省建第二建築工程公司在綿陽建有一個基地,建議學校可前往察看,如認為合適,他可從中幫忙(【西南科技大學校史】第22頁,2007年版)。自此,西南科技大學與綿陽有了不解之緣。

西南科技大學是一個飽受搬遷折騰和破壞的單位。1952年到1979年的27年中,經歷了6次以上的遷校搬家運動,平均不足5年就有一次。為此消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耗散了人氣,可謂損失慘重。但是,頻繁的搬遷也使大家受到考驗和鍛練,不少人還因此對未來滿懷鬥誌和信心。何郝炬的老同學資文鬥校長就是其中的一位。承蒙何郝炬囑托,資校長承擔搬遷西南科技大學的組織領導責任。

何老無心插柳促成西南科大與綿陽之間的聯結,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我校後來與清華大學的絲絲緣分。「涪水激,自強不息,蜀地坤,厚德載物」,紅磚翠瓦,蒼柏掩映下,清華路分校紀念碑如此靜立在西南科技大學清華樓前,一字一句都在書寫與相距千裏的清華大學間的歷史淵源。

過去的歷史鑄就今天充滿活力的科大校園。在這裏,每一個人都是潛力的匯聚點,創意的源泉。校園內,逸夫圖書館、科技廣場等建築錯落有致,綠樹成蔭,沁人心脾。學生們穿梭於教學樓之間,充滿著對知識的渴望。

綠樹襯紅磚,古韻長存。石碑上嵌下的文字,是歷史文化的沈澱;科學城的矗立,是何郝炬與綿陽特殊的情緣;龍山腳下的火炬,將永遠傳承。

【印象西科】(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設計1302班 王晨夕 作)

何郝炬(1922.5—2023.1),男,漢族,四川成都人,中國共產黨黨員,黨的十三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原黨組書記。

1938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月至1949年5月,在西北青訓班、延安陜北公學學習,結業後主動要求去敵後開展工作,先後任山西夏縣、翼城中心縣委青委書記、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北局冀魯邊巡視團巡視員,冀魯邊(渤海)三地委組織部部長,二地委書記、副書記,山東支前委副部長,渤海支前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豫皖蘇邊區黨委民運部副部長,支前司令部前方辦事處主任;1949年5月至1958年5月,先後任南京市委城市工作科科長,二野後勤運輸部長,重慶軍管會航運部長,長江航運局副局長兼重慶分局局長,建工部西南建工局局長;1958年5月至1977年11月,先後任四川省建委副主任、主任,省計委副主任,建設廳廳長,建工部西南建管局黨委書記,西南指揮部指揮長,建工部副部長,省計委副主任、主任;1977年11月至1985年4月,先後任省革委副主任,省委常委、書記(當時設第一書記、書記、副書記、常委)、副省長;1985年5月至1993年2月,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1994年12月離職休養。

來源:西南科技大學圖書館

作者:楊 歡(西南科技大學2023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生)

肖勁廷(西南科技大學2023級文藝學專業研究生)

指導老師:石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