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關關樓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當年讀李白【蜀道難】,心中萬分好奇,那是一條什麽樣的路如此難走?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李白【送友人入蜀】),詩人用親身經歷寫出了蜀道的逼仄、險峻:懸崖峭壁迎面聳立,雲霧依傍馬頭捲動翻騰。
於是,在蜀道上行走,體驗蜀道的艱難,成了我生活中的執念,我要利用一切行經蜀道的機會去體驗過蜀道之難。蜀道難主要是過秦嶺難。秦嶺,一手牽黃河,一手挽長江,北面黃土高原,南面四川盆地。它以高大的身軀擋住了寒流和風雪,於是中國才有了北方南方,才有了天府之國。但它也在千古蜀道上築起了一道難以穿越的屏障。它起自甘肅,止於河南,主要部份在陜西,全長1500多公裏,集自然、人文於一身,是一部浩瀚的地理與歷史畫卷。它把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類世界的智慧組合起來,它見證了東方古國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
這條飽經風雨洗禮、歷經三千年滄桑的古道,以及古道上數不盡的關樓、棧道、寺觀、石刻,數不盡的王侯將相、遷客騷人、羈旅行役,定格在歷史長河中。蜀道文化遺存之眾多、積澱之豐富,讓人嘆為觀止。
公元2000年我從西安飛成都,飛到秦嶺上空時,機身劇烈抖動,空服人員告訴乘客,飛機飛越秦嶺遇到上升氣流,不要害怕,飛機是安全的。忐忑中的我想,秦嶺的萬米高空都如此坎坷,那麽蜀道行走該有多麽艱難?
十年前從西安去安康,有機會翻越秦嶺看蜀道了,甚感欣慰,去時火車,回來大巴。
火車是夜間行走的,隧道一個連著一個,一會鉆進去,一會鉆出來,耳膜發脹,嗡嗡作響。天色漸亮,撩開窗簾,只見大山連綿,峰巒起伏,重重疊疊,五個多小時後我們來到了安康,這已是中國的南方——黑夜看不到景色。
回來時陽光明媚,乘長途大巴穿越秦嶺,有機會觀察秦嶺蜀道。大巴在雲霧繚繞的崇山峻嶺中穿行,時而鉆山洞,時而傍水行。湍急的河水,隨山轉動,跨河之橋,數不勝數。
造物主偏愛雍州這塊熱土,把奇峰峻嶺都搬到這來了。大山高可摩天,前呼後擁在這兒紮堆兒,除了大山還是大山。在這裏舉步維艱,大山腳下有孤單的人家,不知在大山深處該如何生存。
猿猱道
突然,迎面而來的是「終南山隧道」,它18.02公裏長。大巴在寬敞的雙排車道的隧道中快速前行,我們是行走在終南山的腹中啊,當年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難於上青天的秦嶺變成了坦途。現代科技手段顛覆了傳統認識,詩仙李白筆下的艱險蕩然無存,雖翻山越嶺,但談笑風生,氣定神閑。
我雖然三次穿越秦嶺,但我經歷的不是傳統的蜀道難,而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在蜀道上浮光掠影式的觀光,所以能在蜀道上腳踏實地的行走是我的渴盼。
公元2023年11月下旬我終於來到了劍閣蜀道。
從劍門關高鐵站乘車來到17公裏外的劍門關古鎮,古鎮四面是山,山很高,人在山下有壓抑感。吃了午飯後直接去景區。
古代川北有三條蜀道:金牛道、陰平道和米倉道。金牛道就是劍門蜀道,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大劍山(劍門山)中段,依崖砌石為門,並在大小劍山之間架築飛梁閣道,劍閣也因此得名。劍門關峭壁如城墻,獨路如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成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
我們先去看姜維墓、平襄侯祠,姜維因為戰功赫赫被封為平襄侯。他的墓與祠都建在這裏,可見劍門關與姜維關系之密切。
鳥道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繼續北伐事業,大戰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互有勝負。蜀漢景耀七年(公元263年),魏國伐蜀,姜維擺脫鄧艾等人攻擊,退守劍閣,率3萬軍隊阻擋鐘會15萬大軍三月有余。
姜維的墓與祠都建在山坡上,這裏是昔日的戰場,古往今來,曾有無數的年輕生命在這裏消失,鮮血無數次把這裏浸泡,一直到紅軍長征時這裏還曾發生過「血戰劍門關」戰鬥,鮑政委的墳墓就在這裏。
劍門關右側的懸崖絕壁之巔,有塊叢林平地像一座天然城池,可屯兵數萬。三面石壁如刀砍斧削,只有一面有條窄路可通往大劍山。當年姜維居高臨下鎮守劍門關,後人稱之為營盤嘴、姜維城,之後歷代兵家鎮守劍門都在這賴恩營紮寨。這裏還有城池、戰壕等遺跡。劍門關內右側半山腰有姜維洞,牛頭山上有姜維井、姜公橋等,可以說劍門關就是姜維的紀念碑。
行走在劍門關蜀道上,眼前是綿延百裏的礫巖山峰,人們常說「劍門無寸土」,就是指劍門那寸草不長的特大礫巖,這石壁恰似銅墻鐵壁的城郭。七十二峰,峰峰像劍,大小劍山兩山對峙,故稱劍門,劍門蜀道伴著清江河從門縫中蜿蜒穿過。河邊雄偉的關樓在兩山的夾峙下,顯得很矮小。
金牛道,又稱石牛道、五丁道、劍閣道,北起漢中南鄭,西南至成都金牛壩,600公裏長的金牛道鋪滿了歷史故事。
相傳戰國時期,秦國欲征服古蜀國,但關山萬裏,道路險阻。秦王命人造了五頭石牛送給蜀王,謊稱石牛能日糞千金。貪財的蜀王命五丁力士開路,以迎接石牛。「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道路修通了,蜀王迎來的不是能日糞千金的石牛,而是秦國的萬千鐵騎,公元前316年古蜀國滅亡了。據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自沔縣而西南,至四川劍州之大劍山關口,皆謂之金牛道,即秦惠王入蜀之路也。」
這條古道上曾留下無數驚心動魄的故事。司馬錯滅蜀,劉邦滅秦,劉備屯兵,諸葛亮伐魏,姜維堅守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武則天出川時的嬌羞,唐明皇入蜀時的感慨,花蕊夫人初離蜀道的離恨……古老蜀道在見證了數百次戰爭的殘酷和數十次政權的戲劇般更替,「興實在德、險亦難恃」——此言不虛。
清晨,漫步劍門關的金牛道上,兩邊高山峭壁,雲霧繚繞,古棧道隱約可見。冥冥之中似乎殺聲震天,滾木擂石雪崩般傾瀉而下,箭如飛蝗,屍體成山,人在谷底,如何活命?
景區有猿猱道和鳥道,位於劍門關景區懸崖峭壁之上。鳥道,寓意只能是鳥飛的道路,遊客可攀爬而上,雖外面是懸崖峭壁,但也不用太擔心,鳥道外側有手拉鐵鏈與護欄。 猿猱道更加驚險、刺激,它從下往上,有的地方只有鐵鏈沒有護欄,行走時特別小心。
古蜀道上距劍門關13公裏有翠雲廊,翠雲廊古稱劍州路柏,民間又稱「皇柏」,亦稱「張飛柏」,廊中古柏上自秦漢,下迄明清,經歷過六次大規模的種植,現存古柏八千余株,大多數樹齡都在1700年以上。古柏千姿百態,各有其歷史傳說。枝幹參天,濃蔭蔽日,繁茂蒼翠,遠遠望去,蔚然如雲,故而得名。驛道舊貌,古風盎然。歷經千余年的雨雪更顯雄渾蒼涼,古道夕 陽,令人橫生天地悠悠的無盡感觸。
金戈鐵馬之聲早已遠去,只有清江河的流淌聲。
今天行走在金牛道上的行人都是遊客,他們中沒有為生計而奔波的人,包括那些攀登猿猱道、鳥道的人,他們在令人恐懼的峭壁上奮力攀登,不是為了趕路,也不是為了體會「細雨騎驢過劍門」的調侃,而是為了嘗試,為了懷古,為了履行內心深處的約定。
蜀道難早已成為歷史了,只存在於書本中了。
翠雲廊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