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书法原理,你发现了吗?

2024-01-05国风

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时常能够看到书法的身影,如牌匾、楹联,它们与建筑主体相互映衬,赋予建筑一份独特的文人气质和意境。除了布景陈设上的关联,书法与古代传统建筑之间还有着更为深层的联系,二者在空间构造和结构原理上十分相似,异曲同工。从总体上看,书法与古代传统建筑一样注重结构:书法通过布白排叠、交错穿插等方式进行空间建构,建筑运用榫卯咬合、基柱墙梁等方法搭建整体空间。按照这一思路,更为具象化的古代传统建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学习较为抽象的书法艺术。

现存放于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的【爨宝子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405),是一件「朴厚古茂,奇姿百出」(康有为语)的精品佳作,书体处于隶书向楷书转变阶段。【爨宝子碑】中有着丰富的字形、字体结构,从古代传统建筑的视角看单字和全篇的空间构成,有台基式、亭台式、架构式、累叠式、咬合式等几种方式。

爨碑亭外观

台基式

【爨宝子碑】中一些字的连接承载方式与台基式建筑的承接方式十分类似。如「宝子」二字的连接方式,「宝」字下部「贝」的两点与「子」字上半部倒三角空间形成的台基平面承接、架构起两个字,使两个字在视觉上合为一体。又如「金石」二字,虽然也是台基式的连接方法,但它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汉字条件,以不一样的形式彼此呼应,「石」字最上方的横画形成的台面与「金」字最下方的横画形成的平面,这两个「台基」相互对应、连为一体,支撑「金」字中间的竖画(可以看作是建筑中的顶梁柱)与撇画、捺画共同搭建出类似屋顶的空间。

【爨宝子碑】中台基式结构的例字

天坛的石基为台基式承接

亭台式

「亨四」二字好似中式建筑中的亭台,「四」字作为「亨」字的台基,二字建构起类似亭子的形态空间,彼此的间隔虽然看起来较大,但依靠亭台式的连接组合关系,仍带给人们一种连贯、一体的感受。「戎晋」二字以其独特的文字结构,形象地呈现出类似古代传统建筑中多层楼阁的形态和结构,各部分构件自下而上有着极为严密的秩序,横画的排列也充满着节奏和变化。

【爨宝子碑】中亭台式结构的例字

浙江省诸暨市沉香湖中亭的亭台式结构

「晋」字下部像是地面台基,「日」字搭建出了楼阁的第一层空间。「晋」字中间的长横两端向上飞出,就像是建筑中的飞檐造型,中间的两个小「口」,就像是在楼阁第二层打开的两扇窗户,最上方的短横是这一楼阁的第三层,同样以独特的用笔让横画的两端向上飞翘,与中间长横的飞檐造型交相呼应。「戎」字就像楼阁的屋顶。

【爨宝子碑】中楼阁式结构的例字

山西省万荣县后土祠秋风楼的楼阁结构

架构式

架构式的空间布局在三个连续字的布局中较为常见。如「子字宝」三字,「字宝」二字上部的点和「子字」二字下部的钩形成一种贯穿上下的支撑力,如同建筑中的柱子一般,将「子字宝」三字贯通为一体,气脉连贯,发挥出架构中支撑点的作用,增加了三个字整体上的稳定性。「年岁在」三字的架构感更为明显。「年」字中间的长竖与「岁」字上部「山」字中间的竖画相接,「岁」字下部的竖画对准「在」字撇画的头部,以此实现受力承接。与「子字宝」三字不同的是,「岁」「在」二字在大小比例上进行了大胆的变化,把「在」字缩小,尺寸刚好与「岁」字下半部形成的空白空间嵌合,这样从整体上看二字就更加融合,也更加稳定。

【爨宝子碑】中架构式结构的例字

「不崩亨」三字传递出的稳定感同样源于架构组合,虽然「崩」字下部斜向的形态让整个字处于不稳定的态势,但通过「崩」字上部「山」字中间的竖画和「不」字竖画之间的连接,以及最下方的竖钩与「亨」字最上方的点画之间的着力相接,三个字顿时有了依托,视觉上变得稳定。

「响束帛」三字间也是如此。「帛」字下部三个竖画以及「束」字中间的竖画共同支撑起整个字组的脊柱架构。「束」字为了承受上方庞大体量的「响」字,突出对中间竖画的安排。「帛」字在下方,承受的力最大,因此书写者将「帛」字下部的「巾」写成三个并列等长的竖画,相当于把承受重力的柱子从一根变成了三根,整体上更加稳定。

【爨宝子碑】中架构式结构的例字

与「响束帛」三字相似,「翔矫翮」三字同样是通过竖画来进行支撑和承接架构的,但支撑的方式更加明显。「翔」字的三个竖画在「矫」字的上部形成了三个平面并从中找到了承载点,「矫」字下部的竖画与「翮」字上部三个小短横形成相互的支撑。在这里我们发现,「矫翮」二字利用本身字形左右结构的特点将各自左右部件的大小进行调整,制造出参差、错位的视觉效果,从结构上又能满足字与字之间的嵌合,如同建筑中的榫卯结构,整体形态稳固。

【爨宝子碑】中架构式结构的例字

唐代佛光寺大雄宝殿古建筑架构示意

「响周遵」三字的连接方式更加富有创意,通过「响」字下部的竖画与「周」字的两个竖画、「遵」字上部的两个点画进行柱式衔接,架构稳定。书写者有意将中间的「周」字缩小,让支撑的衔接点看上去更加连贯。

累叠式

累叠式和台基式的连接方式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累叠式强调的是下一字对上一字的承载,累叠就像堆垒一座山、一堵墙。书法章法空间建构也遵循这样的原理,位于下方的字不管是宽度还是承受力,都需要接得住上方累叠的字。具体来说,累叠也分为多种情况。有的是实在的笔画对应累叠的字,如「通旷」「质长」「自天」「鸣鸾」,这四组字中的累叠方式主要是靠上方字的横画或横向的点画实现的,这些实在的笔画形成了一定的平面,承托起字与字之间的力量。有的累叠则是单字中某个部件的宽度营造出的隐形的空间累叠。

【爨宝子碑】中累叠式结构的例字

「云杨」二字利用「云」字下部笔画的宽度形成了一个隐形的平面,与「杨」字上部「木」字旁的竖画、「易」部上方的横画形成的隐形平面之间是累叠关系。在这组字中,下方平面的宽度可以承载上一平面的宽度,这两个字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结构上的累叠。

【爨宝子碑】中累叠式结构的例字

「素感」二字的累叠方式更加意味深长,下方的「感」字看上去十分宽大,为了更好地让瘦长的「素」字累叠在上面,书写者故意将「感」字上部收紧、缩窄,形成平面空间。这样的布局方式极富想象力,在出人意料的同时使「素感」二字在视觉上成为一个整体。

山西应县木塔是一种累叠式建筑

咬合式

咬合式对应古代传统建筑中一种重要的结构——榫卯结构。榫卯,是传统木工结构的一种接合方式,是榫头与卯眼的合称。在榫卯结构中,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当榫与卯相扣,便可达到若合一契、浑然一体的效果。榫卯的咬合方式符合「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哲学思想。书法中章法空间构成的咬合式处理方式,也与这一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山西吕梁安国寺的榫卯结构

如「集于」二字,「集」字下部的竖画和「于」字左右部件间留出的空间形成了咬合关系,也就是榫卯连接关系。又如「有常」二字中,「有」字下部留出的空间与「常」字上方的短竖形成上下卯榫咬合,仿佛若是「有」字掉下来,正好能被「常」字接住,这样的空间安排让书法的行气更加贯通,不断亦不塌。

【爨宝子碑】中榫卯咬合式结构的例字

「令终」「中相」的连接除了上下形成的榫卯连接外,在空间的咬合上还加入了一些独特设计。「令」「中」二字下边的点和竖都故意写成钩画的形态,「令」字的钩画和「终」字的绞丝旁形成的内部空间相互勾连,形象地展现了书法章法的空间布局。

【爨宝子碑】中榫卯咬合式结构的例字

书法空间的建构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围绕以上介绍的几种基本形式还可以演化出其他连接方式。书法的章法空间构成呈现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形态,这些变化不仅在建筑中,还在其他生活中常见的景物里。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发现,欢迎来分享。

本文节选自【书法教育】2023年第11期

【中国古代建筑中隐藏的书法结构原理】

【书法教育】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