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老家 中方寺

2024-09-01国风

据【安庆市郊区志】记载:龙隐庵,又名中方寺,位于花山东部山巅盆地,建于宋末,毁于兵燹。现仅在【龙隐庵碑记】篆书碑刻一块。

龙隐庵碑刻

【志】中记载中方寺毁于兵燹是不确切的,中方寺真正被毁是在大炼钢铁的1958年,据老人回忆,当年参与毁庙有吴、程、曹、白等四大得力干将。中方寺被毁缘于民谚:中方寺不得穷,三百六十担铜。三百六十担铜,约为现在的18吨,即使是现在也是一笔巨款,拆下来的铜菩萨全部融化为铜块,以资当地经济建设,也算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只是可惜了一方好文物。

有关中方寺的名称,可以查到的,有3个别名:

钟方寺:【安庆市地名录】(1987,安庆市地名委员会年编)收「花山乡地名图」,标有「钟方寺」。但「概况」、「花山乡村民委员会、自然村名称」中没有介绍。

龙隐庵:现存「龙隐古庵碑记」碑刻,篆书题,行书文。

隐龙庵:明道盛【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小龙花山中方寺记】。

到底哪个名字为准?笔者查证有关资料,或民间流传。

「中方」一词来源有三个说法:

一说:明天启年间,大明皇帝亲赐寺名,当时在安庆府,在桐城县,轰动一方。而这一切,都与桐城吴本如有关。「天启间,吴本如开府请敕,赐为中方禅寺。」(道盛【天界觉浪禅师全录·小龙花山中方寺记】)天启年号1620年起,1627年止,前后只有8个年头,也就是说,中方寺定名,就在此期间。

再说:明洪武年初,朱元璋说,天为上,地为下,龙隐中方。遂赐龙隐庵改名为中方寺,但这种说法无相关资料佐证,洪武与天启年代相差也近二百年。

又说:中方寺「鼎盛时有五、六十僧人,掌管着桐城、枞阳、怀宁边境一带诸寺庙。因位处中间,故名。」(白启寰【安徽名胜楹联辑注大全】)但这恐怕也只是猜测。

寺东有平房数十间,田地数亩,房后有一池泉水,清澈见底,取之不竭,以灌溉农田,旱涝保收,虽产量不高,但足以自给。传中方寺盛时有僧众五、六十人,大概是不虚的。寺西有一塔,叫普同塔。塔身不高,是专供历代僧人骨灰存放场所。寺内有大小菩萨上百,绝大部分皆为铜铸,少量为檀香木雕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说起「钟方寺」这个名,不得不提钟方寺山脚下钟庄张家。据民间流传,钟庄的张姓家族,是个大户人家,有木质结构房屋百间,门为三进,两边是厢房,主屋带阁楼,是小姐们住的地方。因木质结构的房屋失火,火借风势,张家的大钟飞落至钟方寺,故传为「钟方寺」,钟庄在钟方寺的山脚下,距离并不远,说的有些道理,但这并不是指1953年的张家那场大火,因为之前张家就失过大火,「钟方寺」的名称已经存在,或许钟庄的地名也取自张家的大钟,也未知可否。

「钟」起源17世纪中叶,当时应该还属于顶级奢侈品,而张家拥有的大座钟,并非一般的富裕人家所能比的。有关钟庄张家的来历,笔者查证了张家家谱,此张姓实为梅姓,张为母姓,故有「梅张两姓」一说。家谱中的梅姓可以追踪到明朝,是朝廷重臣,因受牵连,遭追杀,逃难至此,改随母姓张,此为「钟方寺」名称的民间流传。2011年钟方寺重建时,因「中方」和「钟方」的名称颇有争议,后在曹庄东方冲另建「钟飞寺」,也算是给「钟方寺」的一个说法。但我个人更倾向于「钟方寺」。一者,「钟庄」作为地名早已存在,后面多方文献记载为「中方」也可能是讹传而记之;二者,张家大钟飞落的演绎,「钟庄」的内涵也要丰富一些。

中方寺前身为龙隐庵,建于宋。现存「龙隐古庵碑记」碑刻,篆书题,行书文。明万历年间重建。明末清初享有盛名的佛门禅师觉浪,在【小龙花山中方寺记】称:「登山眺望, 枞阳为案,大、小龙为屏,鹿湖、梅岭诸湖汇之,七十二螺点缀。几席之下,洵隐龙之地也。」故有隐龙庵一说。清初,中方寺与浮山华岩寺、安庆迎江寺,是安庆最具声望的三大寺庙。

在安徽抗战史上,花山中方寺有其光辉一笔。1938年安庆沦陷前夕,安徽省立图书馆将【安徽通志稿】等文献资料,转运至花山中方寺收藏,直到1942年,日军在桐城大举扫荡,才由迎江寺住持本僧秘密运回安庆,封存于迎江寺振风塔第三层。从这个角度,中方寺也是文献寺。(文/ 张健初 )

中方寺业已在原址依山而建,主建筑有三层大殿,大雄宝殿、金龟殿、功德堂,顺着山势,一层高一层。大殿之中,由青石板铺地,花岗岩砌阶,人们拾级而上。大雄宝殿正前方建有一湾圣洁清水池,风生水起,润生万物。

走进中方寺,第一眼便看到大雄宝殿,门前一对威严的石狮和青铜大香鼎,殿内一尊释迦牟尼佛,养眼庄严。殿内右侧有座大钟,重有千百斤,悬在大雄宝殿,每天届时响起,钟声浑厚悠远,传遍八方。

「龙隐庵」、「隐龙庵」、「中方寺」、「钟方寺」的名称都不重要,旅游圣地既是自然匠心的结果,也是悠久的历史和厚重内涵的延伸,更是人工开发的结果!希望老家的中方寺能再现明末清初的辉煌,寺名远扬,南北高僧云集,各地香客纷至沓来,顶礼膜拜。